庫爾斯克會戰中希特勒若是聽從曼施坦因的建議,歷史可能改寫

2019-11-05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隊,有著一流的裝備武器,軍事人才更是層出不窮,戰爭開端,橫掃英、法、波蘭等國,然而打到蘇聯,卻碰了釘子,若說史達林戰役是德軍衰敗的開始,那此次的坦克會戰無疑會成為德國的滅頂之災。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取得了勝利,全殲德軍第六集團軍,蘇軍乘勝追擊,收復大量失地,但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也開始計劃向蘇聯紅軍反攻。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敵深入,蘇軍很長時間沒有嘗到勝利的滋味了,不斷進攻,戰線越拉越偶長,在庫爾斯克防線附近形成了突出部,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開始著手醞釀一場大規模反擊,以彌補史達林格勒戰役失利後的被動局面。

為了挽回敗局,奪回戰略主動權,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兩個作戰方案:

1、放棄頓聶茲河和米斯河防線,把蘇軍誘入頓河下游,將其圍殲。

2、先發制人,在蘇軍補充冬季損失之前,就發動進攻。

希特勒最終選擇第一種方案,於4月15日發布6號作戰命令,作戰代號為「堡壘」計劃。

曼施坦因建議發動進攻時間最好在5月份,結果一直推遲到7月5日,希特勒等虎式坦克等新型裝備到位,才終於決定展開進攻,此時的德軍早已盡失先機,蘇軍在此期間,構建了防禦工事,部隊也集結完畢,

7.5日凌晨2時20分,伴隨著隆隆的炮聲,飛機的轟鳴聲,庫爾斯克會戰宣告開始。

這是一張實力對照表,蘇聯方面若是加上後方預備隊的草原方面軍,總兵力超過200萬,坦克更多達5000多輛。

就是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德國的南方集團群,從7.5日—7.12日七天時間裡,擊潰了蘇軍10個坦克軍,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獲蘇軍24000人,繳獲、擊毀蘇軍坦克1800輛、野戰炮267門,戰防炮1080門。

後來由於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作戰,義大利失守,希特勒被迫終止「堡壘」計劃,抽調東線兵力趕赴義大利。

8月3日,蘇沃羅涅日方面軍配合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向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大規模反攻,於8月23日收復卡爾科夫,至此,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

這張圖中可以看出,此次戰役德軍的損失是少於蘇軍的,為什麼反而成了德軍致命危機的開端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損失得不到及時的補充

蘇聯雖說在損失方面遠遠超過德軍,但在盟國的幫助下,蘇聯的損失可以很快的得到補充,而德國那時候幾乎是孤軍奮戰,國內軍事工業生產量,根本無法彌補損失量,裝備武器越打越少,這是一個致命傷。可以說,庫爾斯克會戰打斷了德軍在東線的脊樑,德軍在無發動戰略性進攻的能力,東線戰場蘇軍防線由參差不齊變成了堅固的直線防禦,為以後蘇軍的反攻提供了基礎。

同盟國的介入

1943年7月,盟軍在義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島登陸,促使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垮台,建立的新政府則向德軍宣戰,希特勒只能孤軍作戰。同時希特勒擔心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不得不撤出東線戰場,導致戰爭主動權最終轉入蘇聯人手中。加上盟軍的戰略轟炸和北非戰場的失利,德軍的失敗已成定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Vv7PG4BMH2_cNUgUg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