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求助的孩子更好命,家長如何教,孩子才能會「求助」?

2020-08-08     育兒小青

原標題:會求助的孩子更好命,家長如何教,孩子才能會「求助」?

孩子年幼遇到任何事情,爸爸媽媽總是會第一時間幫忙解決。時間長了,孩子習慣了依賴,認為所有困難都有爸媽解決。

一旦離開父母后,再遇上問題,除了哭就找不到別的辦法。

當遇到困難沒有人幫助的狀況形成習慣,

孩子就會產生

思維定式

,認為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獨立去承擔。

不會求助,在很多時候會面臨孤立無援的狀況,內心的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團體社會中,沒有誰能夠脫離集體而獨立生活。我記得

美國

神經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利諾曾經說過:孩子若想在充滿競爭力的社會中生存,不是取決於他自己能夠做多少事情,而是取決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人的幫助。

而獲得他人的幫助,孩子必須學會求助。

孩子會求助,是一種能力

米歇爾

·沙利文曾經說:孩子尋求他人的幫助,是一種能力,並不是弱點。

記得有一次在閱讀課上,所有的孩子都在認真地看著自己手裡的書,聽我講故事。我注意到教室角落裡的東西吧嗒吧嗒掉眼淚,於是就過去問他發生了什麼。原來是他的書有兩頁連在了一起。我問他為什麼不找我幫忙呢?他卻搖了搖頭不說話。

首先,懂得求助,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

小寶寶天生就會尋求父母和家人的幫助,但是如果在孩子求助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覺得不耐煩,對孩子進行了指責。導致寶寶認為向外界尋求幫助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然而,只有孩子學會求助,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才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他們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

很好地應對

,活出精彩的人生。

其次,困難時求助,需要獨立思考能力。

只有遇事不慌,能夠分析自己面臨的狀況,才會不停去想解決的辦法。在他遇到困難時,需要思考如何求助,向誰求助,這是了不起的能力。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鍛鍊。

Tips:遇到需要求助的狀況,我們家長可以作為一個啟發者,引導孩子進行總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得出結論。

家長如何教,孩子才能會「求助」?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做過很多名人的調查,最後他得出結論:「

一個人事業上成功的因素,15%是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9遇事不慌是求助的基本條件,在教會孩子求助之前,爸爸媽媽先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學會平復自己的情緒。

如果在孩子遇到困難,發出求助後被家長進行過指責,那麼孩子對於求助他人就會有畏懼心態。於是遇到困難時,認為沒有人會幫助自己,習慣一個人承擔一切,所有苦水都往肚子裡咽。這樣的堅強,容易讓孩子的心態崩潰,無論工作和生活都會非常糟糕。

所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求助時,家長別先忙著指責,而是作為一個參與者,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

這樣不僅會鍛鍊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也會敢於求助他人,而不是獨自一人承擔一切。

之前看過一檔綜藝節目,有位媽媽兩年內,獨自帶3個孩子走遍了全中國。當有人問她你一個人帶3個孩子,安全方面怎麼考慮?她笑著回答:「

我平時就會和孩子們做一些練習。」

比如在火車上,孩子們在睡覺,媽媽會提前到隔壁的車廂觀察,看孩子們醒來後的反應。結果孩子們表現得很出色,姐姐會先安排老二看住弟弟,然後去找列車員,說明情況,並且報出媽媽的手機號碼與身份證號碼。正是因為有了平時的練習,孩子們在遇到事情之後的第一反應,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冷靜處理、解決問題。

媽媽來叨叨:

孩子應對危險的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在生活中不斷鍛鍊和學習。爸爸媽媽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喪失這樣的鍛鍊機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妨試試放手,看孩子如何獨自應對困難?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禁摩限電」遭寶媽吐槽:倆孩子都得上學,我拿啥去接娃?

人人詬病李湘富養女兒,看看現在的王詩齡,和想像真不同

蒙特梭利教育:培養有藝術思維的孩子,這個年齡段是關鍵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SXuznMBLq-Ct6CZu4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