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天二十四億,這個陌生的煙燻妝、齊劉海哪吒能帶國漫崛起嗎?

2019-08-05     小配角的電影放映室

​種子選手《八佰》、《少年的你》、《偉大的願望》接連撤檔,莫名消失;

超級大片《追龍2》、《阿拉丁》票房平平,票房遇冷;

熱門電影《跳舞吧!大象》、《銀河補習班》口碑遇冷,後勁不足。

2019年暑期檔幾乎要在《掃毒》十億+的成績收場之時,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強勢登場。

《哪吒之魔童降世》

首日破億,一周破六億,十天二十三億,十一天二十四億。

成功躋身內地票房前十。

《掃毒2》後冷清許久的電影院,終於被《哪吒》點燃。

1:突破與重構

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曾說:「神話是關於人類無法理解之神秘的象徵,但神話卻能幫助我們理解和體味人生之謎」。

面對不確定的社會環境,原始人類用「神話」解構、反思社會,用誇大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滿足人的精神追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純的虛構神話已經難以滿足觀眾。

電影人開始在電影中構建一個虛構的平行世界,鏡像投射人類的現實世界,讓人們明白一些現實的道理。

動畫電影因此而生。

相似的虛構世界,相同的精神鏡像,相近的誇張與比喻手法,讓神話與神話實現了互通,動畫電影成了神話故事的延伸變體,神話故事成了動畫電影的重要素材。

西歐神話中的雷神、宙斯,日本神話中的式神、鬼神,再到中國神話中的孫悟空、女媧。

很多存在於神話中的人物通過電影人之手進入影院,跨越時空限制,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其中哪吒無疑是出場次數極高的角色之一。

1979年,動畫大師嚴定憲、王樹忱執導的《哪吒鬧海》;2003年,央視出品的長篇動畫片《哪吒傳奇》;還有眾多以封神榜為題材的動畫作品中,小英雄哪吒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

腳踩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混天綾護著他...

上天下海,大鬧龍宮,剝龍皮抽龍筋,大戰孫悟空。

尤其是哪吒割肉換母,剔骨還父,既完成了對傳統父權的的反抗,又用傳統文化期待的方式拯救了黎民百姓,實現了個人價值

成為無數人心目中頂天立地的小英雄。

故事流傳廣了,觀眾對哪吒的形象也越來越固定,每個觀眾都能講出它心中的小哪吒,並且大同小異。

面對固化了的哪吒形象,如何突破與重構,讓它更符合當代觀眾審美,就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創最先解決的問題。

「哪吒怎麼這麼丑」、「敖丙怎麼這麼帥」是很多觀眾觀看預告片忍不住發出的感嘆。

哪吒這個正面角色被導演餃子處理為煙燻妝、齊劉海、燈籠褲,一言不合就要上房揭瓦的不良少年。

這人設夠反轉吧

不止如此,原來的天降神童也成了魔童哪吒,而曾經的大反派敖丙成了天選之子。

兩位主角如何對抗天定的命運也成了影片最大的看點。

不只哪吒變了,太乙、申公豹,甚至一直作為被反抗對象的李靖也改變了。

一板正經的太乙真人說起了樸實無華卻喜感十足的川味普通話;以百姓社稷為重的陳塘關總兵也成了當代好爸爸李靖,為糟心兒子付出了一切;大反派申公豹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形象變得更為豐滿。

有破有立,一番匠心設計後,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哪吒終於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2:覺醒的哪吒

「題材雜糅」是國產電影的通病,文藝片摻雜追車爆破,槍戰片摻雜兒女情長,不同部分間還分不出主次前後,一鍋亂燉。

華語導演渴望借鑑好萊塢成熟的敘事結構,卻又無法創造像《戰狼》、《紅海行動》般足夠豐富的故事情節與成熟的槍戰場面支撐敘事,只能用其他元素來拯救並不好看的電影。

這種雜糅嚴重影響了敘事,讓觀眾的觀影快感時斷時續,一頭霧水。

無數商業大片沒做好的,《哪吒》卻做到了。

影片採用了經典的「三段式」好萊塢英雄故事

第一階段,英雄壓抑、痛苦,哪吒糾結於自己身份,只能將一切訴諸於暴力;

第二階段,英雄認清自己,逐步覺醒,哪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同,認清自己的命運;

第三階段,英雄開始反抗,與反派展開殊死搏鬥,哪吒成為正義化身,拯救陳塘關。

為了讓段落感更為明晰,英雄的成長之路更清楚,導演為第一段與第二段間設計了哪吒因李靖的付出而落淚、二三段間設計了哪吒斗惡龍的高能畫面。

讓觀眾哭中帶笑,笑中帶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哪吒的成長。

此外,影片還繼承了好萊塢電影「三分鐘一小高潮,十分鐘一大高潮」的創作理念,為電影加入了龍宮眾龍拔鱗、太乙的山河社稷圖、太乙與申公豹鬥法等小衝突、小噓頭。

讓電影在劇情中更為豐富、更為多樣性。

3:高顏值敖丙

《哪吒之魔童降世》前,幾乎所有關於哪吒的動畫作品中都採用了簡單的「二元對立」結構

哪吒自出生就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懂事,儘管沒能獲得父親的認可,卻最終用一己之力拯救陳塘關,成為英雄。

而龍王之子敖丙一出場就是一條海底惡龍,殘害百姓,興風作浪,最終被正義的哪吒所戰勝。

但一條和哪吒年齡相仿的龍族真的這麼壞嗎?他又是緣何至此呢?

《哪吒》中,主創人員對敖丙的故事進行了大膽擴充,讓它升格為故事的男二號。

一出場,天降靈童敖丙就展現了不尋常的善良,不僅幫助哪吒捉妖怪,還和哪吒心心相惜,成為好朋友。

陳塘關馬上毀滅,龍族即將昌盛之時,敖丙也能棄惡從善,幫助哪吒拯救人間。

敖丙不再是一個完全罪惡的、被戰勝的對象,他有血有肉,有著明確的是非觀念,有著拯救世界的善良之心

成為與哪吒相輔相成的重要角色。

某一瞬間的黑化也僅僅是被環境所影響,是龍王與申公豹邪惡計劃的受害者。

無論魔童還是靈童,所謂的環境因素、出身命運都無法決定你是善是惡,努力戰勝自己就能夠成為正面角色,隨波逐流便會淪為反派。

我命由我,不由天。

4:這是崛起嗎

從2013年首部國產3d動畫電影《兔俠傳奇》上映,到《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的驚艷出場,再到僅僅兩周票房就突破二十三億元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每逢有爆款的國產動漫作品出現,關於「國漫崛起」的討論便會興起一次,然後隨著作品的熱度下降,這種討論也無疾而終。

最終成為與「中國電影票房即將成為全球第一」類似的即不可證偽又難以確真的話題。

追本溯源,中國動畫電影發展於20世紀20年代,以萬籟鳴、萬古蟾最為知名,1941年,萬氏兄弟執導的《鐵扇公主》是亞洲首部動畫長片,對東亞的動畫電影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

50、60年代,中國動漫的輝煌時代來臨,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傳統的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為基礎,搭配剪紙、水墨、摺紙等不同的動畫風格成為中國學派的主要特徵。

儘管閉門造車,但在動畫大師的努力下,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民族性與世界性間意外的達成了某種平衡。

此後,除了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品廠製作的《寶蓮燈》外,華語動畫在世界幾乎處於失聲地位。

創造屬於中國的漫畫、讓國漫重新崛起成了無數電影人的願望。

《哪吒》無疑是這些作品中做的最好的。

成熟的好萊塢敘事套路,脫離簡單二元對立的正邪對抗,更為豐富的人物形象,以及中國傳統神話元素、地方方言的巧妙加入。

讓它成為一部妙趣橫生,脫離了單純說教的電影。

但不可否認的是,觀看《哪吒》你很難想到那個中華文化語境下反抗父權的小英雄,反而會想到美國隊長、想到蜘蛛俠、想到鋼鐵俠等好萊塢英雄。

那些屬於中國神話內核的反抗夢不見了,外來的英雄夢卻多了。

中國動畫電影的高能之作。

《哪吒之魔童降世》,強烈推薦。

碼字民工:小配角

免費編輯:威震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ROdYmwBUcHTFCnf_v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