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 簡單來講就是做診斷的,內科外科醫生在前台,病理醫生在幕後。
內科醫生眼中的世界
外科醫生眼中的世界
病理科醫生眼中的世界
病理科是確診疾病的關鍵,病理能給臨床治療提供有效建議,後期醫生所有的治療方案都是根據病理報告上詳細的信息來決定的。
病理科
很多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對多數病人的診斷只是一個篩查的過程,它能提供印像或懷疑是什麼病而最終的確診則需要將人體組織通過活檢,或外科切除方法取出來送往病理科由病理科的技術人員做相應處理。由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並分析最後發出診斷報告給臨床治療提供建議。
NO.1
「免疫組化」
是輔助常規染色檢查的一類更特異的染色檢查。比如需要進一步給腫瘤分型,或進行靶向治療時,與腫瘤特性有關的標記就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抗體進一步染色。
玻片樣本
通常需要在組織切片上加上一種相應的抗體,針對性地染出來後,判斷該標記是陽性或陰性,對腫瘤的分型和預後提供一定幫助,所以這是病理檢查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NO.2
活檢 穿刺
病理科拿到的是標本,包括活檢標本或手術切除標本。
活檢是取自人體病變非常小的一塊組織,切除一般是治療性的,將整個病變切下來。 這兩種標本送到病理科後,經過處理、製片、觀察發報告。
活檢或切除本身不是病理檢查,只是給病理檢查提供診斷的材料。
穿刺是活檢的一種,其應用取決於患病的部位和病變的性質。
表淺的部位可以直接用切除的方法來做;比較深的部位可以通過腹腔鏡取材料。甲狀腺、乳腺,還有深部的組織比如肝臟、胰腺等,都可以用一根細針反覆穿刺,獲取診斷材料。
穿刺可避免對器官造成過度損傷,而且更容易取到病變組織。
NO.3
病理報告
病理的檢查過程包括一系列技術處理、製片和隨後的顯微鏡觀察,需要非常小心仔細。
1、組織固定
活檢小標本需要在中性福馬林里浸泡4-6個小時,切除標本更長。
2、脫水
需要足夠時間、幾小時或過夜。如果脫水時間不夠,對後面的包埋製片質量都有影響。
3、用石蠟包埋脫水後的組織
先溶解石蠟,將組織仔細按合適方向擺好冷卻、形成所謂的石蠟塊。
4、切片
在特殊的切片機器上切出很薄的切片,平坦擺放於特製的玻璃片上,進行後期系列的化學處理。
5、染色前處理
6、染色
沒有染色的切片無法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後,病理醫生才可以在顯微鏡下看組織是否有異常,考慮具體是什麼病。
7、進一步分類
有些病需要進一步分類。每個病的治療方法、用藥都不一樣。
8、分析
整個過程下來需要兩到三天。醫生拿到切片後需要觀察分析,如果診斷明顯,就能馬上發報告。
診斷不直截了當的或不明顯的病例、可能要再做一種染色,比如免疫組化,這個過程一般最少需要一天。所以出病理報告快的2~3天,慢的要3~5天。
問
為什麼有的人拿到病理報告後,還要做二次檢查?
答
1、每個器官、部位的腫瘤的都有不一樣。切除腫瘤後需要更完整地判斷它。
2、部分特殊的活檢組織太小,標本有限,如需要做進一步的分子檢查或免疫組化、 原始組織不夠、則需要再次活檢。
3、腫瘤治好後又復發或轉移了,也需要重新做檢查。
NO.4
腫瘤的診斷標準
腫瘤一般都會有臨床表現,每個腫瘤的表現不一樣,有些是病人身體不舒服,有些是在體檢時通過影像學看到有陰影等。
有臨床表現的患者則需要進行進行進一步的影像學和化驗檢查,並提出初步結果。 但最終的診斷是要進行組織切除或穿刺拿出來,病理看完後才能確診。
如果是惡性腫瘤就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腫瘤的部位、類型、分型、分化程度等來考慮治療方案。腫瘤最終的確診一定需要病理標準。
NO.5
醫生如何判斷繼發性腫瘤和原發性腫瘤
判斷腫瘤的部位或細胞起源的重要因素:
1、腫瘤在顯微鏡下的形態學
80%的腫瘤可以這樣判斷,少部分需要做免疫組化提供進一步的信息再進行判斷。
2、兩個部位的腫瘤拿來做對比
3、多數腫瘤都有一定的生物學行為特徵性
例如腸道向肝臟轉移很常見,但肝臟向腸道轉移非常少見。
NO.6
帶「癌」字的疾病都很兇險嗎?
不一定。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分級、分期,每個癌的大小和發現的時期不同、則臨床預後均有差異。
例如患者有一塊大的腸息肉,切除後在病理檢查顯示有一個很小的癌,雖然病理報告為腸道腺癌,但息肉被完整切除了,如果浸潤的深度很淺,沒有其他特別的危險指標比如淋巴管侵犯、後面就不需要任何治療,基本不會有復發或轉移的風險,只需要隨訪觀察就行。 雖然是癌,但可以考慮為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