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兩本幫助孩子學習數學的好書,父母到底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章底部>>>>>
《媽媽教的數學》,作者:孫路弘,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
本書不講枯燥的數學理論,而是在於講解自己的媽媽在他兒童時期如何引導他愛上了數學,激發了作者對數學的興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悄悄地變成數學的形式,比如清點包了多少個餃子,下樓數樓梯,記住家裡的樓號、門牌號,或是收電費。讓孩子有有這樣的習慣,走樓梯數台階,看地板上瓷磚的數量等。通過這些細小的事情,孩子不害怕數字,對公式也不恐懼,並漸漸愛上了數學。
《爸爸教的數學》更多的是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用的就是規則。
吃飯、睡覺,這些生活中的事情都有規則,上學放學也有規則,做數學題也要依靠規則。爸爸引導我重視規則,遵守規則,並按照規則做事。規則僅僅是數學思維方法中的一種,我自己小學期間的日記中,出現爸爸的次數並不多,但每次出現都是伴隨著想法、做法和方法的,都是基於思考方式的。由此,爸爸打開了我認識世界的多個小路,多個小窗戶。當我成為父親以後,延續了這個做法,譬如陪伴兒子打籃球的過程,就是一種規則意識和對抗角色的思維排練。
讓孩子 腦洞大開的數學啟蒙書——《媽媽教的數學》
一桿秤、十個手指,餃子的數量、發燒的度數,一本書以現實中的細枝末節為切入點,向我們揭示了蘊藏在生活中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理念。泛黃的童年日記本、兒時記憶中的有趣事件,一本書以探究自身成長經歷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人如何被興趣驅動,成就自己的數學人生。運用手指頭記憶乘法口訣、運用數和驗證答案,一本書用神奇的運算竅門兒,向我們呈現了精彩紛呈的數學世界。讓人腦洞大開的數學啟蒙書——《媽媽教的數學》,孫路弘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男孩兒,雙手揪拽著頭髮,皺著眉頭、眯著眼睛、齜牙咧嘴,一副緊張、糾結、煩躁的樣子,難道數學把孩子們難為成了這個樣子?翻開書後,一種平易近人之感撲面而來,手指圖標作為目錄標引,標題內容親切又接地氣。"家裡有一桿秤""指尖上的數學""粗心到底是什麼""發燒是多少度""不會做題,只有三種可能",每一個章節都是這麼生動有趣的標題,單單翻看目錄就給我們傳達了一個理念,數學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生活之中處處皆是數學。
這是一本既現身說法又推己及人的書。本書的作者孫路弘,從初中起就表現出優秀的數學能力,並立志要當數學老師。後來他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授數學課,他在課堂上授業解惑的同時,還通過文字的形式介紹數學學習的方法。這本書正是作者對自己少年時家庭教育中數學啟蒙的反思和總結。書中通過日記和回憶的方式還原了許多作者年少時有關數學的生活細節,比如媽媽讓他收電費、讓他數包好的餃子,比如自己遇到數學學習上的困難時,媽媽提供的有趣方法,比如媽媽怎麼和他一起討論卷子上的錯題,如此等等,不禁讓人感嘆,作者的媽媽是多麼偉大的一位母親,她把數學的理念和思維貫徹到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然,每一個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他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諸多的細節可以討論,作者把自己幼年時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經歷展示出來並不是出於炫耀,而在於作者想推己及人,挖掘偶然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探究認知的規律。就像作者所說"媽媽做的事情對她來說可能是無心的,但一定有可以尋找、挖掘出來的東西,符合兒童學習認知的規律。一定有這樣的方法,我媽媽不過是偶然契合。找到了這樣的方法並揭示出其背後的規律,複製人們想要的結果,也就能夠控制好花朵的開放"。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在書中看到了作者的進一步探究,兒童認知的模式、兒童心理學、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這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論在書中都有提及,儘管很多地方都是輕描淡寫,但是我們還是能管窺作者努力探索的精神。總結經驗、揭示規律,探尋方法,這位熱愛數學又教授數學的數學達人帶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這是一本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啟蒙指導書。本書的作者是數學老師,帶過小學的奧數班,接觸過很多孩子學習數學的孩子,有很多的實踐經驗,因此書中探討的很多問題都具有普遍性。孩子粗心到底是什麼?應用題的關鍵難點在哪裡?小學階段做數學題會犯的五類常見錯誤,這些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基本上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所體現,每一位家長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而這本書探討的方法會讓我們豁然開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呀。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個章節中還專門列出了家長可以做的事。比如在孩子具備數數的能力之後,作者建議媽媽們可以鼓勵孩子倒著數數,然後跳著數數,然後有規律的數數,這樣奇數偶數、等差數列等數學概念就會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思維之中。這種可以親身實踐的解決方案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實用價值。
更為有趣的是這本書中提供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數學小竅門。這不僅對那些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們是非常新奇的,就是對那些經歷了無數次考試的家長們來說也會覺得非常的驚奇,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比如用手指記錄9的乘法口訣的方法,一根手指輕輕一彎,結果就會一目了然,在你從頭到尾親身驗證一遍之後,會覺得這個方法真是既簡單又實用。還有用數和驗證乘法結果的方法也非常簡單,隨便看一眼,簡單一相加,就能迅速的驗證多位數乘法的結果是否正確,這簡直是太牛了。這本書中有很多這樣的亮點,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探討。
家庭教育的根本並不在於溫習和鞏固學校教育中的各種理論和知識,而在於激發和驅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就像書中所說"興趣能夠驅動執著,能夠催生意志力,能夠成就一生的事業"。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正是因為媽媽的智慧引領和深度陪伴直接激發了一個孩子執著一生的人生志趣。而能夠尋找到人生的方向,對一個人來說又是多麼彌足珍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數學啟蒙這麼簡單。
《爸爸教的數學》數學這樣教
看完《媽媽教的數學》之後,又讀了《爸爸教的數學》。
《媽媽教的數學》讀起來相對輕鬆、有趣。主要講媽媽是如何激發起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如何把數學解不出來的題目,通知生活實踐解決的;講述了媽媽的耐心和包容。
《爸爸教的數學》需要思考與實操。很多題型,雖然與生活有關,沒有提筆計算,單純看作者講解,相對無趣。
01.幾個遊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
書中提到的井字遊戲、15算法、34算法、猜姓氏、猜生日等等,都是可以運用到數學課堂。
02.一句話提煉
總結提煉自己上課可用的一句話:
讀題要慢,做題要慢,數學融入生活。
讀題要慢:首先,要理解題意。帶領孩子慢慢讀題,死磕題意,"無理解不做題",並讓孩子來表達她們理解的題意。如果有偏差,及時解釋;如果符合題意,可以動筆做題。
做題要慢:不要跳步,"一步一步算出來",充分感受每一步帶來的變化。這點是我之前忽略的,總是要求孩子要快,忽略了細節。一步步做,可能會厭煩,但卻是培養孩子嚴謹的好時機。
融入生活:提醒我自己,多多地把數學融入生活。數學是結構性學科,卻是從生活中提煉成型。舉的例子多與生活相關。
03.教學的態度:陪伴
沒有能解出所有題型的老師和父母,孩子也不需要。
如果遇到解不出來的時候,是孩子成長的時機。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了解相關的知識,可以說說彼此的想法,可以嘗試解題。孩子說不定帶著好奇的天性,去研究了。一研究,興趣就來了。
總之,慢慢地、不要急,給予孩子時間,給予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