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事多過招商局」這句潮汕俗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引用,喻事多而煩。
那麼招商局是什麼機構,在哪裡,為何潮汕地區有這樣的俗語?
最近,南海路改名為招商路的新聞,喚起筆者尋訪探索汕頭招商局淵源的興致。
起伏跌宕的齊價合同
1872年,慈禧批准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國營輪船公司「招商局」。招商局的「伊敦」號輪船於1873年8月由汕頭港起航遠赴日本神戶、長崎,開闢了中國第一條遠洋定期商業航線,從1873年開始,招商局開闢沿海航線「永清」號往來上海、香港、汕頭、廣州等處;「利運」號往來上海、廈門、汕頭及天津、煙台等處,經過多年經營逐漸形成一條主要運輸北方豆餅和南方糖的海上貿易路線。招商局根據汕頭貨物貿易運輸情況,在1876年招商局除上海設立總局外,設立了中國招商局汕頭辦事處。1899年招商局汕頭辦事處升格為國家辦的招商局汕頭分局,汕頭招商局拉開華彩的奮鬥序幕。
招商局「伊敦」輪首航
商場無情,競爭激烈。招商局與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的抗爭與衝突,是招商局從成立那一天起就註定會發生的。1873年招商局將自己的輪船駛入長江,單槍匹馬挑戰洋人,與太古洋行、怡和洋行以及美資旗昌公司展開了激烈的搏殺。面對招商局輪船行駛長江水道,英國太古、怡和、美國旗昌三家「議和行事」,聯手行動,不惜血本跌價競爭,企圖一舉擊倒羽毛未豐的招商局,把中國新式航業扼殺在襁褓之中,而他們準備的導火索就是上海到汕頭的定期航線。
太古輪船公司自恃本足利輕,「拚命爭擠,故意減低水腳」,把上海汕頭航線每百斤跌至一分。招商局也把從上海港吞吐的貨物的運費從每噸4兩猛跌到7厘,爭持不下的抗爭中,雙方的實力均受到損傷,雙方都在尋求暫時妥協的機會。
1877年12月18日,太古行東施懷雅與船東霍利施到上海招商局登門求和,向唐廷樞、徐潤表示希望「終歸和好,兩有所裨」。經過長達9天的討價還價,招商局與太古洋行於12月26日達成協議,正式簽訂了中外航業之間第一個為期3年的齊價合同。從此拉開招商局、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長達70年跨越清朝民國的四次齊價合同。其中三次齊價合同的拉鋸戰均以涉及汕頭航線作為導火索。但是由於國家和民族遭受侵略的日益深重,在1897年最後一次齊價合同簽訂時,招商局沒有得到平等對待,占不到應得份額,招商局的經營每況愈下。
曲折離奇的碼頭坪案
1882年中國招商總局想在汕頭港建專用碼頭。1888年5月31日兩廣總督張之洞支持招商局,指令「設輪船碼頭於汕頭」, 兩廣爵署督辦立即向時任中國海關稅務司羅伯特·赫德咨稱擬將潮海關查貨廠改作馬頭號填地建廠,然後用海平路新填築地坪與潮海關一地換一地。
結果,實權掌握在英國人的潮海關,根據稅務司羅伯特·赫德指示,立馬回復委婉拒絕。其實當時英國的怡和洋行、太古公司都在汕頭有專用碼頭,中國自己國營的招商局反而沒有。
兩廣總督爵署督辦給招商局的詢問函
最後招商局採取收買原德麟洋行的元興碼頭。至4年後的1892年才建成。碼頭結構形式為木棧橋外加躉船,躉船長42.67米(摺合140英尺),造價1萬元。自輪船碼頭建成後,促進海運貿易的發展。此後在在汕頭建浮水碼頭,為發展貿易需要,招商局先後於1890年、1893年、1899年、1901年在汕添造4大座棧房,以堆放貨物。
招商局擬在汕頭設立碼頭案
1908年10月23日兩廣總督及山東巡撫張八駿緊急報告,表明招商局承接汕頭海平地坪地段情況立案,必須永遠不得轉租賃買賣,才能保障汕頭商埠的繁榮發展,因為兩廣總督知道招商局生意慘澹就在當年,即將改為民辦,擔憂未來招商局失去已有來之不易的碼頭貨棧。
兩廣總督張八駿呈遞軍機處的報告
搬運工嫌麻煩的複式記帳
碼頭歷來就是搬運工用汗水賺錢養家的地盤,汕頭埠的興旺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汕頭港的開放。貨運碼頭,是港口的最重要設施之一,碼頭設施到位,來往貨輪才能快速裝卸貨物,加快貨運周轉,資金流轉。
招商碼頭建立後,碼頭搬運工人越來越感到這家人的錢不好賺。因為從一開始招商局就採用現在通行的商業簿記方法,即複式記帳方法。它的特點是手續齊備,少漏洞,須嚴格審查原始憑證。因中國傳統的單式會計方法漏洞頗多,通常身兼記帳、會計、出納數職的帳房先生對老闆個人負責,而僱主也絕對信任他,可說該老式記帳方法是建立在「人治」之上的。
現在與招商局打交道則每一次都須嚴格按章辦事。當時,碼頭工人在搬貨物上下船艙時,每人每搬運一次均須領一支竹籤插在腰上,待全部貨物搬完之後,才憑竹籤向有關人員換取紙憑據,再持紙憑據向財務人員領取工錢;此外,領工錢時還得簽名(碼頭工人幾乎不識字,可由別人代簽)。而在其他地方搬卸貨物時,只須幾個夥伴合起來與貨主達成口頭協議,貨物搬完後即付工錢均分就行了,哪來這麼多麻煩事?搬運工深感在招商局辦事煩瑣卻又無可奈何,要謀生,就要繼續與之打交道,就得照它的規章制度辦事。因此,他們便以「浪事多過招商局」這句市井俚語來渲泄心中的怨氣,而且很快傳遍潮碼頭,廣為應用。
由民國地圖考究舊址
汕頭的招商局在哪裡?筆者試圖從民國舊地圖查找招商局的地址,畢竟招商局在當時還是重要的建築,特別是民國初期,英國太古洋行和日本三井船社都會把競爭對手標進自己出版的地圖,果然在三份獨立繪製的地圖看到了招商局汕頭分局。
汕頭市街道圖,比例尺 14000,1946年9月出版
汕頭市詳細圖,1947年10月編繪,比例尺15000
根據地圖顯示的地址,招商局坐北朝南,位於懷安街和怡安街之間與商平路交界處。筆者按圖索驥來到此處,發現只有後期所建的平房,顯然招商局已經被拆除。這麼曲折複雜的考究經歷,也見證了百載商埠的變遷。
記者探訪
根據張耀輝的指引,按照地圖上顯示的地址,記者在懷安街的樹業里走訪附近街坊,試圖尋找到招商局原來的辦公地點。
招商局舊址
時隔145年,招商局與汕頭再次「牽手」!從1873年招商局的第一艘輪船「伊敦號」停靠汕頭以來,招商局與汕頭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汕頭有一條「招商路」,就因招商局而得名。這條後來改名為「南海路」的馬路,在今年3月又改回了原名「招商路」。近日,市政府與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包括港口、交通物流、區域綜合開發、金融服務與投資等多個領域,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招商局是汕頭曾經輝煌的一個重要標誌。從史料記載以及部分地圖所標註的位置,許多專家學者曾多次尋找招商局舊址,但找到的多數建築不是被改為住宅樓,就是早已不存在。熱心探究老城歷史的張耀輝也曾先後多次根據以往的資料,在南海路、懷安街56號和商平路16號三處地址尋訪招商局的舊址,也同樣無功而返。直到最近翻查到數份現存民國的汕頭地圖,才偶然間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根據張耀輝的指引,按照地圖上顯示的地址,記者在懷安街的樹業里走訪附近街坊,試圖尋找到招商局原來的辦公地點。一位姓石的阿姨在此居住已有數十年,她只知道附近的那棟被刷上白色油漆的巴洛克式建築是原商務局,至於招商局的舊址她就不清楚。而另一位80多歲的老人則是上世紀50年代左右才搬到這裡,只知道以前這裡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轟炸過,但其它的就不清楚了。記者嘗試著尋找「最有力的見證者」,可附近很多住戶都是解放後才搬到懷安街居住的,對於這裡是否有過招商局,他們也不清楚。
記者從張耀輝提供的三張民國時期的地圖發現,招商局原辦公地點是位於懷安街和怡安街之間,而且與商平路相交界。按照地圖上顯示的位置,也即是位於那棟被刷上白色油漆建築的西南角,而在這個位置上只能看到兩排牆壁泛黃的小平房。假若這裡是招商局的舊址,那麼這兩排平房是什麼時候建起來的?是否就是招商局原來的辦公地點?還是被拆後重新建設的平房?這一連串的問題還有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