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反對「雞湯」的人可能需要反省了

2019-12-14     最後一米陽光


活到現在這個年紀,很多道理我都不信。

但是,也發生了一些觀念上的轉變。

比如之前不相信的,現在我倒是會嘗試著去相信一些。

怎麼說?

這其實就是個平衡的問題。

絕境求生是本能,不拋棄、不放棄,敢於相信,才有機會去驗證,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物極必反」,強者的軟肋是什麼?

很有可能就是他覺得自己足夠強,沒有軟肋。

但我們知道,這樣的機率往往很小。

所謂「人無完人」,就是這個道理。

一、

我們人類,是一個需要靠因果關係才能理解世界的物種。

有因有果,我們的內心才能夠平和,平和才能夠讓自己舒服。

但也有人說了,舒服是留給死人的!

我不知道這句話鼓舞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正是因為這句話一輩子陷入囫圇。

我們得承認,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就是為了舒服。

要麼為了現在舒服一點,要麼為了將來舒服一點。

若是一輩子苦巴巴的,一門心思的賺錢,或是一輩子都在折磨自己,還一邊洋洋得意的說自己很厲害,很能吃苦,很會過日子。

這樣的人,多半也是個「奇葩」。

這樣的人生,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要。

要不然,怎麼會有「鬱郁不得志」、「懷才不遇」等抱怨?

既然你享受這樣的生活,又怎會不滿足呢?

不過,很可惜的是,好像絕大多數人都在經歷這樣的磨礪,還一邊安慰自己,這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還用「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說法勸導自己。

又或者,來一句,我只是還沒有成功罷了。

說白了,失敗就是失敗,美化不過是自我欺騙的一種手段,以達到心理平衡的需求。

這些很「扯淡」的道理我是不會信的。

因為相信這些,只會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二、

正解應該是:我要怎麼才能成功才對,而不是糾結於我為什麼會失敗!

難道我們的人生就是為了失敗,或找一個失敗的答案,然後就能知道怎麼成功了。

先不說你找到的是不是關鍵因素所在,就這個「自我設限」就夠嗆!

伴隨著挫敗感、無力感、迷茫感,你哪還有什麼信心重新站起來。

只怕是就算能夠找到失敗的理由,離成功之路也會越來越遠。

「我們不能用我們創造問題時使用的那種思維來解決問題。」

這是我為數不多,相信的一個道理。

若是用創造問題的思維,就能夠解決問題,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就像人們常問到的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問題,前提是人生一定得有意義。

於是,你找呀找呀,發現了各種意義。

但同時,你也發現好像這些都不是人生的意義,只是某件事,某個時間段的意義,甚至,只是你個人覺得有意義。

這時候,怎麼辦呢?

所以,你看,你沿著自己創造問題時使用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只會產生更多的疑問,甚至懷疑人生,懷疑自己。

若是用一句話來說明,那就是——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

沒了生活,又談何人生?

這不就是離成功越來越遠了。

三、

通常而言,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的道理。

但絕大多數人,似乎都不太能接受這個道理。

好像在說,這個道理就是「廢話」,但不是你的現實。

當然,有一些人確實在不斷的挑戰和打破人們的認知,日趨完善自己,從而超越了絕大多數人,成為掌握真理的少數人。

這是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更是滿足自身需求的一部分。

可是,說到底,這也只是少數人,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說到這,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木桶原理」。

最初,我們的認知是——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

根據這一內容,可以推導出兩個推論: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

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注意,這裡說的是「滿桶水」。

恰恰很多人就是忽略了這一點,從而犯了「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同樣的錯誤。

我們的人生並不是用「木桶」來衡量的,我們的價值也不在於是否能夠裝滿一個木桶的水。

比如知識,滿桶水就像是「百科全書」。

但現實是,即使「百科全書」也並不能解答出我們人生的全部問題。

也就是說,即使你能把「百科全書」全部記住,也不見得說你就多厲害,相對於你能夠記住這些信息,那些創造這些信息的人更偉大。但這也不是說就「蓋棺定論」了,不是的。

因為很快你就會發現,即使那些創造這些信息的人,也不見得活得多好,或是多麼的厲害!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自己判斷,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而不是尋找什麼標準答案。

人生並沒有標準答案可言!

四、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木桶原理」也有其不合理性。

因為這裡講的僅僅是滿桶水,容積是可以被衡量的。

假如這桶水,能裝一噸。

而其他的木板都足夠長,即使桶是斜的,也不見得不比這桶水少。

這裡人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思想,完全是被場景所限定,產生了思維的局限。

生活中,我們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優點突出的同時,缺點也暴露的很明顯。

於是,我們很容易就想到缺點可能會是致命的弱點,從而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艱難的行走。

最後,可能確實有所增益,但能夠繼續提升優點的時間被占據,缺點的部分也不過彌補到和常人無異。於此,原本稀有性的價值日漸平庸。

如此,孰輕孰重?

可以說是得不償失吧!

所以,不妨轉變一下自己的固有觀念:

但凡你想說一個東西優點的時候,就想想看在一般人眼裡它的缺點是什麼。

一個缺點,可不見得是因為失誤,更可能是因為它在解決某個問題。

既然問題得以解決,反過來看,這不也是它的優點嗎?

要想成功,稀缺性才是關鍵,人生不是木桶。

選擇正確的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若是一味的想著「揚長補短」,原本的稀有性就會遭到稀釋,被稀釋後的稀有性還能剩餘多少價值呢?

若能做到「全能全才」自然是好的。

但就像常識和專業比較,常識是易得的,專業卻是稀缺的。

天才往往只屬於某個領域,而非全部領域。

五、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我覺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一下:

「一個年輕人的頭腦中,如果潛伏著簡單的、模糊的、單一的、無意義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種思想就像動脈腫塊,吞噬著頭腦的營養,讓受害者無法釋放其大腦與智慧的豐富活力。許多人年復一年地將某些含糊不清的思想視為珍寶,而實際上,連將這些思想完全定義為錯誤也是沒什麼意義的。不過,他還是瘋狂地熱愛這一思想,與其朝夕相處,並將自己的精力與生命都奉獻給它,一切都以它為中心,與其共生,以其為本,直到這種思想融入血肉。可是某天早晨,他醒來後突然發現,就像神話中的梅露西娜(Melusina,歐洲神話中的聖泉之神),它完完全全地消失了蹤影,他生命中最精華的部分也從此不見。」

至於道理是否有用,真相究竟如何。

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

盲目反對雞湯的人可能需要反省了,很多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為什麼會最終顯得沒用呢?

只因為不去做。

對於缺乏踐行能力的人來說,無論什麼道理最終都是沒用的。

一切道理的價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動去實現。

就像堅持自己的優勢,保持不變,有價值嗎?

其實,不是這麼理解的。

正解應該是:不變化不是「一招吃遍天」,而是要求我們抓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好的作品大都是經過時間的磨礪之後而愈加歷久彌新。

所以,你要自己做決定,是做自己,相信自己,還是隨波逐流,寧願平庸的度過一生,為了合群而合群?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道理,信與不信,隨他們去吧。

你哪怕再普通,這個世界也僅僅只有一個你,你是獨一無二的啊!

重要的是,於你而言,這些是否彌足珍貴。


謝丹儒

2019年12月於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Ij5Am8BMH2_cNUgzdNe.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