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長,山河無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來了又去,或許在漫漫長夜裡點亮一盞燈,或者靜謐的消失仿佛從未開過一樣。除了少數的王侯將相名留青史,也有的人十年磨一劍,為後世造福為子孫建業。
孰強孰弱,或許一時難分,但深遠影響卻是眼前看不到的。我們經常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代入更深層次的涵義便是,千秋萬代子子孫孫。人類從最早的部落制,到後來建立的封建王朝,都是為了人類能更好地繁衍,所以當人類文明逐漸成熟時,有的人已經開始韜光養晦休養生息,為子孫後代謀福。
人類文明
亂世紛爭需要一個精神信仰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從歷史的畫卷中可以看到分裂割據的狀況。所謂亂世出英雄,當人只剩下活下去的慾望時,潛能會極大地無限大。在這個遍地稱王的時代中,有個人的影響比我們熟知的三國名人還要深遠。此人表示張魯,雖在歷史中的筆墨不多但後世影響如參天老樹,根治錯綜複雜直到一千七百多年後。
張魯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是漢中一帶的軍閥,野史傳說是張良的後人,天師道教祖張陵的孫子。而且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可見其地位不低,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是我國民間宗教發展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身為五斗米道的天師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其實張魯在末年的地位並不高,群雄四起的年代將他的光芒掩蓋住了,而且張魯起初只是在漢中的一個郡稱王,因為一些教徒的擁簇便在漢中建立領地。張魯的五斗米道的天師身份屬於家族企業,祖父和父親都是五斗米道的天師,相繼離世後便傳給了張魯。五斗米教名字的由來是因信徒入教拜師需繳納五斗米便因此得名,在當初的漢末也是極富盛名的存在。
可以說占據漢東並非因為張魯的軍事能力,背後還有他的母親出謀劃策。張魯母親是個有遠見的女人,亂世之中彈丸之地很快就會被侵略,所以言下之策便是發展領地或者投靠他人。一番權衡之下,益州牧劉焉是不錯的人選,而且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劉焉這人信道,對張魯母子二人也是客氣有加,於是張魯母子二人便住進了劉焉家中。
張魯
五斗米教為張魯提供平台
191年張魯被劉焉任命為督義司馬,劉焉也會傳授他一些軍事上的經驗,隨著張魯的權利不斷增大,他便開始一邊布道一邊擴充實力。張魯是有野心的,若非如此也不能有這番實力,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今天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哪管什麼君臣之道,仁義禮智。張魯深知這點所以才會繼續擴充自己的實力。
194年,劉焉病逝劉璋繼任。形式瞬息巨變,此時的張魯已經有了獨立稱王的實力,隨著劉焉的病逝,張魯不想聽任了劉璋的命令,於是張魯開始在暗中行動。漢中地區人多雜亂,張魯與巴郡的少數民族首領勾結,企圖煽動叛亂。
不多時,劉璋發現了張魯的叛心,知道張魯將不受自己的控制。此時他需先下手為強,據史料記載:「劉璋盡殺魯母家室」,與張魯決裂從此兵戈相見。
有了自己的勢力張魯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割據漢中一帶,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政教合一的封地,張魯自號「師君」。有了五斗米教的鋪墊,張魯的實力得以保障,也正因宗教的保護下張魯「師君」的稱號維持了很多年。
劉璋
以前的老百姓視神明如天,是信仰,是寄託。他們總是習慣把苦難的日子寄希望於神明身上,祈求能改變現狀,所以這種教派便有了許多虔誠的信徒,與其說是軍隊,倒不如說是廟堂。
215年,曹操的大軍踏入了漢中,張魯肯定是抵擋不住的,迫於壓力只得向曹操投降。曹操知道張魯是五斗米教的天師,教徒眾多,便對他好生招待,拜鎮南將軍,封萬戶侯,張魯的幾個兒子均得封侯。自此張魯建立的宗教合一政權覆滅,這個建立僅不到三十年的政權就被曹操大輕易攻破。雖然張魯的政權不在,但張魯的後裔顯赫了一千餘年。
曹操吞併張魯後,五斗米教迅速在曹魏境內流傳,其影響逐漸增加,信徒增多。而且五斗米道的天師之位一直是張家人繼位的,在五斗米教中有著不少的支持者,於是就這樣張魯逝世便有張魯的後人擔任天師,就這樣延續了一千餘年。
由於五斗米教在民間地位極高,後來逐步發展成道教,成為正統宗教,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冊封,這也是張魯一族能顯赫千年的重要原因。
張魯
依靠宗教文化張家後世延續數千年
明朝萬曆年間,朱元璋就曾冊封張魯的後人為正一教主,並對其封官加爵,甚至被皇上賜婚,與王公貴族聯姻,以士榮寵。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朱元璋推崇宗教,使得宗教的地位提高。後來到了清末時期,張家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舊是世襲制度,且受到朝廷的冊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張家都是極其顯赫的家族。
所以有時並非是成王敗寇,能稱王稱帝也只是一時,能做到像張家一樣顯赫千餘年的少之又少,曹操雖滅張魯的政權,但張家的宗教勢力以伸延到了基層群眾的心中。
也造就了張氏一族能延綿不斷地發展,歷史的長河中無數人掀起漣漪,但像張家這般如藤蔓發展,形成蓬勃之勢的實乃不多,也正因有了前人的韜光養晦,才造就一個延續千年的家族。
朱元璋
宗教文化一直在我國都有及其深遠的影響,上至朝堂之上,下到平民布衣,都是我國不可或缺的文化信仰。張魯的事跡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一個宗教能延續數千年,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張氏一族是宗教文化中的得益者,但其家族文化肯定是有其過人之處的。
張魯韜光養晦多年,從建立宗教政權開始,到一步步脫離劉璋的控制,每一個決策都體現著他建立一個後世偉業的野心。據三國志中記載,描述張魯時並未提及他勾結異族,甚至對劉璋挾持他母親一事筆墨眾多,可見張魯這時的地位不一般。
歷史是有少數成功者書寫的,張魯的五斗米教已成大道所趨,如果對它的天師批判是要遭人話柄的,市井之中最莫過於流言話語。所以曹操哪怕將張魯擊敗了,也要對其封官加爵,不敢動其分毫。如果仔細查看三國志,你會發現曹操對張魯還是很尊敬的。
張魯
為取得名利切勿忘記初心
一方面是魏國常年征戰,需要大量的兵馬糧草支持,而張魯的五斗米教教徒大多是農民,能為曹操提供後勤保障,所以曹操對張魯才這般恩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這個道理,正因這個道理,張氏一族能在數千年的歷史之中依然顯赫,並且經久不衰,他很多的成功經驗都有可取之處,並且對我們的後世都有一定的幫助和發展。
自改革開放後,宗教的地位逐漸下降,已經有很多人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了,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賭博或彩票之中,但我們終將發現,宗教信仰或許不能幫助你,但能在你困難艱苦的時候,能給你力量,讓你堅持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GNfpXcB9EJ7ZLmJbY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