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又「偷」我們歷史文化?於正下場回懟,趁機口碑翻身?

2020-11-13     Sir電影

原標題:韓國人又「偷」我們歷史文化?於正下場回懟,趁機口碑翻身?

於正口碑翻身。

這,是網上紛紛要豎給他的大拇指——

Sir好奇。

到底是哪部於正的新劇爆了。

結果一看,先是迷惑——

就這?

然後不禁emmmmmm了一下——

來了來了,他又來了。

不要再叫人家於媽、死丫頭了。

拜託叫人家的新tittle:人文於正!

01

發生了什麼?

起初,事情是這樣的。

11月1號,國內漫畫家「old先」在推特發了一組中國古風混搭主題的插畫。

誰想到,這組作品引來了韓國懂哥。

看到畫里的一頂帽子,坐不住了。

在留言里開始「科普」韓服和明朝漢服帽子的區別,指出「請不要搶奪別國歷史文化」。

第二天old先就發表了聲明:

說自己主要參考的是中國文物和影視作品,創作只是因為喜愛,peace and love。

本來只是圈內的事,國內網友也基本沒聽見聲響。

到目前為止,沒於正什麼事。

但在11月4號,也就是事發三天後。

於正晚上突然轉發了許凱身穿戲服的微博,強調說這是漢服,不能被沒文化的說成是「韓服」。

在微博,有著一個「當事人回應了!!」的tag。

回應了什麼呢?

許凱19:56發的微博,於正22:04轉發了微博,中間只隔了兩個小時,並未引起什麼爭議。

許凱微博下,清一色是舔屏小哥哥的留言,「漢韓之辨」的討論度為零。

但就是這樣,於正第二天喜提微博熱門話題,閱讀5.8億。

具體內容是這麼說的:

於正的一番言論遭到韓國網友的質疑,於是他又發文回懟。

明白了,許凱的服裝本來沒有爭議,是於正的發言引起爭議,然後於正又回應了爭議。

就是說一通操作下來,於正自個兒回應了他自個兒唄。

這一招左右手互搏妙啊。

微博只是於正的第一個陣地。

接下來他移步Ins,發了一波古畫,配文「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是沿用明朝的!」

總之,這把火算徹底點起來了。

韓國網友和中國網友隔著牆,開啟了互噴模式。

這就回到了開頭網友齊贊的:看死丫頭懟韓國,爽!

至此,於正終於蹭車成功。

02

爽了誰?

首先是拍手稱快的網友。

於正再接再厲,在7號的一場發布會上說:

於正的嘴,沒少噴。

從合作過的藝人,到別的古裝劇。

但從沒有一次,「主場氛圍」這麼好。

但網友們在節奏大師的帶領下,究竟嗨的是什麼?

於正舉例——

《大長今》偷了中醫,韓國偷了端午。

蛤?

不會吧,都2020了還有人在傳播「韓國人偷我們……」的段子?

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被闢謠了——

韓國申遺的「端午節」,是韓國江陵市在端午時間段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和我們的端午是兩碼事;

韓國人申遺的「中醫」,只是一本《東醫寶鑑》的醫書;

2008年有媒體稱韓國在申請端午和中醫後,又要拿書法去申遺,揚言要廢除中國"書法"的稱呼,使用韓國的"書藝"……這事情甚至發酵到韓國,韓國世界文化遺產負責人一頭霧水,表示韓國沒有為書法申遺的打算。

韓國申遺醫書《東醫寶鑑》

當中國網友在抱怨「韓國人又偷走我們的……」的時候。

韓國網友是否也在抱怨「中國人又說我們要偷他們的……了」?

本質上,這是兩個國家,各自信息繭房裡的人沒打照面的互相攻訐。

當你為韓國的「偷」而生氣的時候。

為於正的「懟」而爽的時候。

難道,就沒有過一點點越來越熟悉的感覺?

「何老師氣哭了,6月30號是何老師的生日,可韓國主持人說何炅沒有粉絲……是中國人頂起來!輸什麼也不輸韓國佬!」

別說了,別說了,有內味了。

不同的是。

何老師實慘。

而於正是自己下場,主動伸出了魚鉤。

釣的是什麼?

你看他的每條「懟文」中夾帶的——

許凱,於正旗下藝人。

《尚食》,於正新劇。

就連那段炮轟韓國的視頻,也是在新書分享會現場。

這直鉤不能再直了吧。

可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啊,朋友們。

當網友像蛐蛐一樣,被挑得急了眼,和另一隻蛐蛐咬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斗蛐蛐的那位,已經揮一揮衣袖,帶走了嘩嘩的流量。

這邊還在給人家叫好呢。

03

文化不會被偷,但版權會

「偷」。

是於正在表述韓國時,最喜歡用的詞。

除了事實錯誤之外。

文化存在偷不偷的說法嗎?

於正說,「韓國只是一直穿明朝的衣服,這不能變成它的」。

我們倒要問:今天的韓服是從明朝傳入的,為什麼就不能是韓服?

在於正的表述里,好像各個國家的文化是相互孤立的,必須要100%純正,只要是從外地傳來的,就不能成為自己的文化。

但這種偏見,既無知又可笑。

恰恰相反。

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孤立和「純正」。

而在於傳播和交融。

今天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沒有受到外來影響。

比如,嗩吶本是波斯樂器,嗩吶這個名字就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箜篌在漢朝時由波斯傳入我國;揚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

難道按照於正的說法,這些樂器不能夠稱為「國樂」?我們叫做民族樂器,就是偷了別人的文化?

回到那個爭論:到底是「明朝漢服」,還是「漢服」。

其實本身就是偽命題。這二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們有交集和相同的地方,但不妨礙各自成立——

明朝漢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韓服是韓國的傳統文化。

因為文化不是一場「零和博弈」。

你給我一個蘋果,你便少了一個蘋果。

文化是1+1>2.

你給我一種文化,你的文化不會隨之減少,甚至大家還可以碰撞、發展出更豐富的來。

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

輸出者,是自信與強大體現;

學習者,是進步與革新的機會。

誰又會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什麼呢?

而於正所謂的「偷」。

就把一件原本美美與共的事,變成了無謂的對立和口水戰。

這種偷換概念和收割流量的的做法,未免顯得過於沒文化和雞賊。

Sir要提醒的是——

文化,沒有「偷」一說。

但版權,可不能「偷」哦,那是違法的。

04

於正的新衣

在「爭議」爆發的當天,於正不僅撕了韓國的「韓服」,又化身一位苦心孤詣的傳統文化殉道者。

這個稱號,絕沒有誇張的成分。

不信你看這字字泣血的——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好難!」

「這是活著的唯一意義。」

「這是來過的唯一證據。」

你還以為於正只會扯頭花、爆八卦?

no,no,no。

請接受美學升級版的於正吧。

大家還記得於正以前的古裝劇吧,每當想起,眼睛依舊會隱隱作痛。

關曉彤著名的縫紉機頭。

七個妃子站一排可湊齊葫蘆小金剛降妖除魔。

還有袁姍姍女士,黑圖番茄蛋花湯也是拜於正所賜吧。

口碑轉折,始於《延禧攻略》。

當時的畫風結果,讓網友驚呼「高級感」。

女演員的妝面也告別了調色盤,沒那麼辣眼了。

道具上看得出認真參考了乾隆時期的宮廷裝束。

從拍攝期間開始,於正就一直在微博上宣傳,自己在服化道上做了哪些歷史功課,投入了多少心血和成本。

翻閱古籍、實景搭建、手工刺繡……

嘗到了甜頭的於正,更是拿準了傳統文化這一賣點。

誇下海口,《延禧攻略》承擔著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的重擔。

可以看出,於正的確喜歡傳統文化,比如峨冠博帶,綺羅珠履,金釵鈿合,奇珍異寶......

但除此之外呢?

於正參加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有兩個容易錯過的細節。

橫店旅遊點,姜看見穿龍袍拍照留念的項目躍躍欲試,請於正一起,被拒。

因為——「我不想拍,我對服裝有要求」

姿態雙手抱懷,語氣不屑一顧。

卻不忘記傲嬌,向姜思達顯擺自己的存貨。

「你先看看這種質感

再去我的那裡

看看我的庫里的感覺」

對戲服執念如此之深的於正,和姜思達一起看黃梅戲。

鏡頭下的於正,要麼在看手機,要麼在打哈欠。

對於戲的興趣,似乎遠不及戲服那麼大,

他最新的《修文物的男人》,兩個月前出版。

腰封推薦語,三行大字,字字泣血:

「格物致知,聚焦文物修復非遺技藝。

大道至簡,傳承中華民族匠人精神。

手中乾坤,瓶中日月,致敬紫禁城建成600年。」

好一腔傳承匠人精神的熱血。

Sir差點要被感動得流下兩行清淚。

直到翻開目錄,只看到章節標題分別為——

「我在冷宮被人欺負了」

「遇到你是最大的錯誤」

「請幫我渡劫」

???

故事梗概:

冷傲孤僻文物修復師VS嬌蠻跋扈落魄女演員。

懂了,於正還是那個於正。

文物是新入手的花瓶。

Sir記得《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為子女留下一條家訓:

「搞文物,不玩文物。」

意指在面對稀世之寶時不留貪念,不摻私心。

而你再看於正書里的男主:

古董修復師,遊走各大土豪老闆酒局,賺取修復費,豪取北京城內莊園豪宅一套,先是混進娛樂圈,又捲入盜墓集團的利益爭奪......

修文物的男人,就是這樣?

於正是否能轉型「人文於正」不得而知。

但已經扛起了文化與文物的大旗,為自己助威。

更雞賊的是,他找到了一個靶子——韓國鍵盤俠。

一群最衝動,最無知,文化中的「下等馬」。

於正以贏了一匹「下等馬」而宣告了自己的勝利,網友們為他吶喊助威。

但於正,敢不敢和「上等馬」一較高下呢?

就以於正瞧不上的韓國為例。

人家的歷史劇怎麼拍?

往遠了說,00年代。

有王朝史詩,記載朝鮮王朝正祖一生政治鬥爭的《李算》;有文人雅士,戲說朝鮮畫家申潤福一生情仇的《風之畫員》;也有生於草根,講述「紅頂商人」林尚沃傳奇故事的《商道》。

往近了看。

拍攝嚴肅歷史題材的正劇,在韓國依舊沒有斷檔。

《六龍飛天》《獬豸》《雙面劇王》《大發》......

一線明星,頂級製作,歷史正劇。

以每年5-7部的速度穩定生產。

今天炙手可熱的實力鮮肉劉亞仁,就是靠「正劇王子」的身份,打響的名號。

《六龍飛天》劇照

不止帝王將相,不止深宮內苑。

拍古劇名伶陳彩仙的《桃李花歌》;拍地理學家金正浩的《古山子:大東輿地圖》;拍朝鮮發明家蔣英實的《天文:問天》......

一個個身影匯聚。

展開一幅民族畫卷。

韓國本土,每年都會有歷史片進入票房前十,甚至奪得票房冠軍。

電視劇的選題會有受眾局限。

而韓國的歷史題材電影,更有耐心,更能把目光聚焦到一位位匯成歷史星河的風流名士身上。

最有影響力的,無疑是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獎的《醉畫仙》,講述李氏朝鮮末期的傳奇畫家張承業(崔岷植 飾)坎坷的一生。

一個乖張、瀟洒的粗人,也是一個稀世天才。

不攀權貴,不畏皇權。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免於「遇人不淑」,他不惜揮刀屠戮。

拍的是人,看的是史。

映照的,亦是彼時被強大外族左右,朝鮮民族國而不國,並由此而生的反思和奮發。

《醉畫仙》的結尾,震撼從平靜中迸發。

在功名與浪蕩、時局與人心中游跡一生之後,張承業再畫不出他滿意的畫。

他盯著眼前燒陶的爐火,毫無徵兆地彎下身來。

爬進了爐火。

以生命,淬鍊了理想。

醫術、繪畫、飲食當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當我們回看自己的傳統時。

難道核心,不是應該敬重文化中的那份精神與品格?

而於正。

自始至終所說的「傳統文化」,都僅僅止步於器物文明階段。

服裝、頭飾、各種玩意兒……

在器物文明的新衣下,於正劇的內核是什麼呢?

宮斗、瑪麗蘇、爽劇。

「先說出口的人

就已經輸了」

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與內涵。

歷史上的高潔之士,忠臣良將,是全然看不到的。

當然,一個人對於傳統器物的熱愛無可厚非。

可是一旦這種熱愛。

變成對宮斗爽劇的偷梁換柱,變成對網絡鍵盤俠的挑撥,變成了佯裝有文化的凡爾賽文學。

那麼。

請停止吧,於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頤和園的馬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FKDwnUBjdFTv4tA-n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