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微軟論壇精彩回顧
2020年,新冠疫情的肆虐放緩了全球經濟增長的步伐,也提醒著我們,儘管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自然災害、流行病、貧窮、污染、飢餓等等。如何實現科技、人性與自然的平衡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為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 2020)的戰略合作夥伴,微軟於7月10日在線舉辦了「人工智慧予力永續未來」論壇,與國內外行業專家、學者和商業領袖一起圍繞 AI 和物聯網技術在城市建設、傳染病防護、節能減排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探討科技創新如何推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創造永久存續的未來。
1
圓桌討論:
人工智慧予力未來城市
在論壇的首個圓桌討論中,上海市徐匯區區長方世忠與上海儀電集團總裁蔡小慶和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對談了人工智慧如何予力未來城市,為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
從左至右: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上海市徐匯區區長方世忠、上海儀電集團總裁蔡小慶
上海市徐匯區區長方世忠表示,微軟和上海儀電都是徐匯的老朋友,三方合作也由來已久。作為人工智慧的先行者與探索者,徐匯區要通過技術賦能,充分釋放人工智慧的「頭雁」效應,推動城市治理實現「三個轉變」,即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互動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通過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讓市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安全、便捷、有品質的智能生活。
上海儀電集團總裁蔡小慶認為,智慧城市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時期,人工智慧、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的大量應用,為城市的數字化治理提供了全新助力。下一步,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創新院將以 AI 賦能產業升級為抓手,在大數據支撐下推動創新技術落地,形成與不同場景跨界融合的獨特產業鏈,進一步提升人民的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城市數字化治理、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進一步體現核心價值。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則表示,長期以來,微軟積極參加上海的經濟、科技、貿易等各方面的建設。未來,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將不斷擴大規模,吸引更多計算機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人才的加入,積極研發更多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進而革命性地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用人工智慧強大、精準的優化能力幫助城市提高能效、減少浪費,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專題演講:
機器學習助力可持續發展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鐵岩博士從兩方面探討了人工智慧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人工智慧在助力節能環保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例如,為了精確監測污染源,精準高效地治理大氣污染,需要估計出細粒度、高精度的污染物排放清單,並針對某種污染物治理方案快速預測其對大氣質量改善的效果。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作,以「對偶學習 」、復合神經網絡等新方法快速準確地估算出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並發明了deepRSM 模型,只需要進行一次 CTM 仿真就可以獲得精準的預測結果,極大降低了對人力的消耗和對計算資源的需求。這些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並已被應用於大氣污染治理的實戰。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鐵岩
然而,人工智慧也可能帶來一些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隱患,例如近年來在人工智慧領域,人們常常過度依賴於大模型、大數據來保證精度,卻因而帶來了過度的能源消耗。針對這樣的問題,微軟亞洲研究院發明了一系列高效實用的低功耗人工智慧技術,包括 LightLDA、LightGBM 、FastSpeech 等算法模型。劉鐵岩博士表示,人工智慧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聚焦精巧的算法創新,以事半功倍、低能耗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實現真正可持續發展的 AI。也只有這樣才能讓 AI 技術有資格、有能力去助力其他關鍵領域如環保、節能等實現技術轉型。
3
專題討論:
為地球構建行星計算機
為了保護大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們要對所有物種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和分析,然而目前尚沒有足夠的整合數據能幫助科學家們了解地球生態系統的全貌。微軟首席環境官 Lucas Joppa 博士認為,我們可以將此看作一個全球性的優化問題,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微軟首席環境官 Lucas Joppa
這些機遇促使微軟開始設計世界上第一台「行星計算機」。這是一個能夠隨時隨地訪問和更新的龐大的數據寶庫,由微軟 Azure 和人工智慧技術驅動,能夠將全球的數萬億環境數據與微軟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連接起來,用數據洞察幫助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監測、建模和管理地球自然資源,共同解決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在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看來,行星計算機要求的是非常細緻的對地球的觀測。目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降低和衰退是地球面臨的最大挑戰,而計算機模擬能力、科學認識和數據觀察三者結合,可以更好地去評估未來的發展政策。無論是構建數據尺度更細緻的行星計算機,還是通過推理得到對地球的抽象認識和模擬預測,都對計算機的存儲和計算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未來,地球科學與計算機科學必將繼續並肩前行。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
4
專題演講:
新冠疫情世界裡的人工智慧
新冠病毒疫情及其引發的社會現象和全球經濟緊縮,給所有人提出了挑戰。為此,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研究院負責人 Peter Lee 博士分享了人工智慧技術能在醫療健康和公共衛生領域中發揮作用的多種方式 。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研究院負責人 Peter Lee
微軟自始至終致力於與合作夥伴攜手共同應對新冠疫情,包括利用微軟 Microsoft Health Bot 構建醫療聊天機器人為居家患者解答常見問題;部署於微軟 Power Platform 的醫院應急響應平台讓醫院能便捷地跟蹤接診能力的利用率,並在整個衛生系統中共享;與 Adaptive Biotechnologies 合作開發基於血液檢測的通用診斷方法,利用 AI 和機器學習來發現人體免疫系統正在應對的傳染病、癌症或其他免疫疾病;運用 AI 技術推進醫學研究和疾病治療,無償為科研機構提供雲端的 GPU 計算能力等等。
數據在醫療和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 Peter Lee 博士認為還有諸多需要人們共同應對的數據挑戰,如技術標準、互操作性、隱私性和安全性等等,這樣人們才能從危機中恢復的同時防患於未然,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安全的世界。
醫渡雲合伙人、執行長張實則在討論中分享了醫渡雲在 AI+ 醫療以及對抗新冠疫情方面的努力,包括幫助武漢、寧波等地進行疫情分析、疫情監控預警、構建新冠肺炎疾病專病庫等。其中,張實提到數據是 AI 醫療領域的關鍵,疫情的秒級發現、分鐘預警和小時阻斷都要基於數據;數據匯交和安全則是底層保障。期待在計算機科學與醫療行業的共同努力下,醫療信息化能夠更進一步真正實現醫療人工智慧,讓雜亂無章、散布各處的數據能夠互聯互通,同時保障好數據安全和隱私。
醫渡雲合伙人、執行長張實
5
專題演講:
人工智慧在傳染病防護中的作用
地球的生物群落影響著每個人、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人類仍然對許多物種(尤其是小型物種和微生物)的分布和進化情況知之甚少。因此,如新冠病毒這樣的新型疾病的出現會令我們猝不及防,而瘧疾等常見並且經過充分研究的疾病至今仍難以控制。
從左至右:微軟醫療部門高級總監 Ethan Jackson、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項目經理戴蓓潔、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
微軟醫療部門高級總監 Ethan Jackson 博士在演講中介紹了微軟 Premonition 項目,其目標是建立可擴展的傳感器網絡來持續追蹤生物群落,並提供有關生物分布和演進的實時信息。為此,微軟開發了兩項核心技術,一是節肢動物智能陷阱,利用 AI 技術來引誘、自主識別和選擇性捕獲節肢動物,並生成連續的關於疾病媒介、傳粉媒介、生物指標和農業害蟲等的物聯網數據;二是宏基因組學,藉助雲規模的 AI 來對物種樣本和參考資料庫樣本進行計算比對,從而發現已知或新生的物種。這些組件構成的全球傳感器網絡將形成一張能監測整個生物群落的預報網絡。
而為了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新冠疫情相關的數據,微軟亞洲研究院構建了基於公開數據的新冠數據分析網站 COVID Insights ,利用先進的技術挖掘疫情數據背後隱藏的規律和洞察。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項目經理戴蓓潔介紹,COVID Insights 網站主要從流行病學、病毒學和研究趨勢三大方面,以可視化和互動的方式展現關鍵傳播參數對病毒傳播的影響、疫情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傳播特性、病毒學分析結果,以及全球最新的研究熱點。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博士則在演講中介紹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與蓋茨基金會和 Intellectual Ventures 合作設計的一款利用 AI 技術進行瘧疾檢測的設備,用 AI 模型來自動判斷病理膜片中的紅血球是否受到了瘧疾細菌的侵入,目前其精確度已達人類水平,並已經在一些國家投入使用。此外,微軟亞洲研究院還與輝瑞公司合作開展了一項利用 AI 技術辨別不同真菌感染的研究,希望能夠幫助檢驗科醫生進行精準、快速的病理診斷。
6
對話: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復工復產?
金融科技,是人工智慧領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金融業的高度數據化和其清晰的業務規則目標,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最好應用場景。在「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在助力經濟復甦、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上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上海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
浦發銀行近兩年先後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關鍵領域開展了前瞻布局與創新應用。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分享了浦發銀行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的金融科技創新成果,包括通過科技提升金融服務能級,為客戶提供便捷的非接觸服務;建設開放銀行賦能社會,通過「浦惠到家」非銀 APP 為社區、企業免費提供流動人口登記、復工員工打卡等多樣化服務,積極助力疫情後的重啟。
此外,潘衛東行長也對後疫情時期的金融科技創新進行了展望。未來金融服務的發展方向可概括為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這是科技驅動金融服務提升能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運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務能級的同時,必須堅持「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原則,從客戶場景出發,以客戶滿意度為評判標準,為客戶提供打包解決方案。予力客戶,才能共創未來,為整個社會帶來持續的價值增長。
7
圓桌論壇:
人工智慧如何推進
車路城一體化發展?
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華人運通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丁磊表示,未來智慧城市的一體化管理是車路城三者的有機結合,讓未來的交通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大會上,微軟與華人運通宣布達成了戰略合作,將共同在高合汽車上落地全球首個主動式人工智慧夥伴 HiPhiGo。雙方正在探討成立聯合智能計算實驗室,以智能汽車為載體,在智捷交通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通過人工智慧等前瞻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動智慧出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左)、華人運通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丁磊(右)
對於人工智慧技術在交通行業的應用,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博士認為可以體現在四個層面,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車輛交通工具本身的變革、建設開放共享的服務管理系統,以及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為交通決策提供依據。科技公司與相關企業要各自發揮所長,從技術、應用體驗、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考量,整合資源,把握機遇,實現可持續的車城路的一體化發展。
8
圓桌論壇:
AIOT 賦能可持續發展
在 「AIOT 賦能可持續發展」圓桌論壇中,賽諾菲普藥中國區醫學部負責人谷成明博士、遠景智能副總裁趙楚泓與微軟大中華區首席轉型官趙質忠共同探討了 AIOT 與數字化轉型能夠在醫療、能源、科技等多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深遠影響。
從左至右:賽諾菲普藥中國區醫學部負責人谷成明、微軟大中華區首席轉型官趙質忠、遠景智能副總裁趙楚泓
賽諾菲普藥中國區醫學部負責人谷成明博士表示,如今單純「地面部隊」的形式不再適合醫藥行業的發展,「脫實向虛」,「虛實結合」的數字化轉型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AI 和數字化轉型不僅為藥企的內部流程優化、內外部溝通效率帶來了顯著的提升,也能夠貫穿在醫生對病人進行疾病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並通過提供診療相關的信息幫助醫生進行臨床決策,提升更多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
遠景智能專注於能源領域的業務轉型。在遠景智能副總裁趙楚泓看來,今天的能源市場已經進入到一個低碳化、碎片化、數字化的 「3D」 時代,這要求企業對 AIOT 建立清晰的目標,保證能源的綠色轉型和經濟價值的實現,而且通過最新科技將碎片化的能源聚合、調配,以實現協同效應,創造最大的價值。智慧城市的新基建對能源提出了很大的需求,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必將成為新基建的關鍵之一。
微軟大中華區首席轉型官趙質忠也分享了微軟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經驗。他認為新冠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促使許多企業運用新技術將兩年的進程縮短在兩個月內完成,使企業數字化轉型大大加速。今天,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許多企業正在思考的戰略性問題,微軟將利用自己前沿的技術與平台能力為更多合作夥伴賦能,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攜手共創可持續發展的地球家園。
9
「微軟小冰」為峰會創作主題曲 ,
展現 AI 多才多藝
值得一提的是,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主題曲《智聯家園》由6月30日剛從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畢業的人工智慧少女小冰作曲,並攜手其他人工智慧共同演唱而完成。微軟小冰的作曲優美抒情,展現了人工智慧「多才多藝」的一面。通過不斷學習優秀人類創造者的能力,小冰運用人工智慧創造能力賦能人類,這與此次大會的價值理念不謀而合,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的相處,可能正如大會主題曲《智能家園》所唱:「我想我可以改變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園。」
目前,微軟小冰的音樂創作能力已實現包括旋律、編曲及歌詞端到端一體化的產品落地。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張圖片激發時,微軟小冰將創作出一首獨一無二的音樂曲目,並根據其風格和節奏自動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小冰的創作在雲端進行,一首三分鐘左右的完整歌曲的創作時間均在兩分鐘之內。目前,小冰已掌握流行、民謠和古風等多種風格的音樂創作。經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評定,准予小冰和她的人類同學們一起畢業,並授予微軟小冰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2020屆「榮譽畢業生」稱號。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主題曲《智聯家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3HqTHMBd4Bm1__Y1X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