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體完整,字跡清晰,國家一級文物,吉林琿春市土字牌

2019-11-04     視覺秀旅遊

土字牌,位於吉林省琿春市區東南敬信鄉防川村的中蘇邊界上。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界標之一,也是中俄邊境線上第一座界碑,從土字牌順圖們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吳大澄與俄談判而立。在我側正中刻有"土字牌"三個大字,其左豎刻"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字,在俄側刻有俄文"T"字樣,漢語翻譯"土科(tu)"。"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歷史卻深深的刻印其中。現在"土"字牌為國家一級文物。

1885年(光緒十一年),吳大澄會同寧古塔副都統容山、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經吳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理力爭,終於達成協議。1860年,一紙不平等條約讓沙俄掠走了我國烏蘇里江以東從圖們江口到黑龍江口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沿日本海所有的漫長海岸線。不過,在那個弱國無外交的年代,仍然有一些愛國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奮力抗爭,吳大澄是其中之一。

1886年,清朝督辦邊務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澄受清朝廷命令,不遠萬里來到這裡勘察邊疆。他通過現場勘察,發現根據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規定,清朝廷割讓東北大片土地後這裡的的邊境線應在距圖們江入海口20華里的地方。但1861年立界碑時俄國卻擅自立在了距圖們江口45華里的沙草峰上。於是吳向沙俄拒理力爭,沙俄方同意將界牌南移15華里,也就是移至現在所處的位置。吳大澄凜然的抗爭,最終為自己的國家爭回了黑頂子(今敬信鎮)地方和中國在圖們江俄朝國界段的出海航行權,這就是土字牌的來歷。土字碑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為花崗岩質。土字碑我方一側碑面上豎向刻有"土字牌"三個大字,左側豎刻有"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小字,俄方一側刻劃一個"T"字。1993年,中俄重新劃定中俄東段邊界,在距土字牌135.6 米,離俄朝貿易大橋511.9 米處,設立了423 界碑。

歷史;離海最近,卻屬內陸,這是歷史的悲哀。琿春來自女真語,意思是指"邊地",而防川則是"邊地"之邊。就地理距離而言,這裡是中國到俄羅斯、朝鮮的東海岸、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歐的最近點。從防川沿圖們江出海到俄羅斯的波賽圖港僅16公里,距海參崴180公里,到日本的新瀉港也只有800公里。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防川是舉世聞名的"日本道海上絲綢之路"。唐代的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由此傳到日本,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誼。16世紀後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侵略黑龍江流域,結果被清軍打敗。此後,兩國經過談判,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18世紀中期,沙俄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同時,也趁火打劫,再次出兵,強占了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隨後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這兩個條約掠奪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截斷了中國的領海,使吉林成了一個離海最近卻沒有海域的內陸省。

離海最近,卻屬內陸,這是歷史的悲哀。瞭望塔下立有一塊"土字牌"。它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的國界界標之一,也是中俄邊境線的起點。公元1886年,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御史吳大澄與俄國談判,立下這塊"土字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04_NW4BMH2_cNUgZH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