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壓力大,不想繼續工作,看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這種心理疾病

2019-07-05     牧心微筆記

國外有家旅行社,他們的廣告語非常獨特,叫做——「到了那裡,快樂就減半了。」

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熟悉?

我們出發之前,總是心懷憧憬,做好各種準備,到了景點,憧憬的願景變成了現實,卻發現激動的心情慢慢消失了。

這和我們追求目標的過程也是相似的,大部分以達到目標為動力的人,會發現追逐目標的過程才是最能激發人內心動力的。

這不禁會讓我們想起奧斯卡·王爾德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世界上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一種是得到了它」。

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情緒,這些清緒表現為人們在追逐成功的過程中,激情滿滿,充滿鬥志,但在即將要成功的時候,卻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漸漸產生焦慮情緒,或者在成功之後感到倦怠不已,嚴重的甚至對工作感到非常厭惡,急切地想要逃脫。

這種心理現象在職場中會經常出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叫史蒂文·貝格拉斯,他寫了一本《自我驅動心理學》,將這種心理現象稱作「精疲力竭症」。

蒂文•貝格拉斯博士是一位臨床心理醫生,他長期關注職場人的心理問題。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他詳細介紹了精疲力竭症的表現和成因,並且給人們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辦法,幫助我們儘快化解精疲力竭症,走出職業倦怠期。

01 什麼是精疲力竭症?

籃球巨星麥可·喬丹在帶領芝加哥公牛隊獲得了NBA三連冠之後,卻突然宣布退役,震驚了整個體壇。

他本人對於退役的解釋是出於個人的意願,因為自己還沒有從年前父親被謀殺的悲痛中走出來。

蒂文•貝格拉斯博士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喬丹作為成功人士,越來越受制於嚴重的自尊心的威脅。外界對他的評判過高,如果接下來的球賽不能夠再奪冠,那麼他的失敗將會比成功更加引人注目。

而當他接下來去展望一個四連冠的時候,已經很難講比賽單純地看成是一場籃球賽事了,等待他的,將是在這種重複的工作中感受到的種種的壓力。

因此,就算過早退役會給他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但好過達不到外界的期盼所帶來的恐懼。

這種精疲力竭症在這位籃球明星的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因此,蒂文•貝格拉斯博士認為:所謂的精疲力竭症,是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心理疾病。人們受限於自己的工作經歷或者職業生涯,沒辦法逃脫,更不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由於這種心理疾病的存在,人們通常會具有鬧情緒、逃避現實、直接離職的行為,更嚴重的還會數訴諸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吸毒、拋棄家庭,甚至自殘或自殺。

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好的心理指導和治療方法,來幫助這些人走出困境。

02 精疲力竭症的成因有哪些?

1、強烈的個人主義以及對成功的渴望

上個世紀末以來出生的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中長大,他們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受到過多的關愛。

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加,教育理念也在慢慢變化。大人們總是傾向於將成功的希望灌輸到下一代人的身上。

這樣的時代背景和不同於以往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強烈的個人主義的而一代,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人們相信自己不僅在家庭和學校中獨一無二,走上崗位之後也一定會是「佼佼者」。

隨之而來的,就是每個人對於成長和成功的渴望空前高漲。一旦將單純地追求某種成功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很容易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後陷入迷惘期,感到精疲力竭。

2、沉重的期望

在書中,蒂文•貝格拉斯博士引用了威廉·詹姆斯發明的一個公式來說明,沉重的期望是如何壓垮了人們的自尊的:

自尊=成功/預期

也就是說,人們要想提高自我的滿足感,就需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我們在生活里也通常有這樣的經驗,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期望越大,心理預期就會越高,如果達不到這個期待(通常情況下會是這樣),那麼自尊就會受到傷害。

因此,只有當我們合理地降低期望值,不讓自己肩負著過於沉重的期望,才能夠在面對結果的時候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不至於導致心態失衡。

而且較低的期待還會減輕心理負擔 ,反而更容易獲得成功。

3、自我實現的障礙

我們都熟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人們會具備五種需求,而前四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自尊需求)滿足後,人們就會到達最高層次的需求,即「自我實現的需求」。

人們的這些需求是在不自覺中慢慢一個一個層次發生的,而一旦到了「自我實現」這個階段,卻容易遇到「自我實現的障礙」。

這種障礙主要是通過對社會中其他成功人士的比較,發現自己可能不具備自我實現的能力,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因而導致了精神的疲累。

03 如何化解精疲力竭症?

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蒂文•貝格拉斯博士給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1、直面自己的弱點,培養「女性思維」

在眾多的心理臨床治療中,蒂文•貝格拉斯博士發現患有精疲力竭症的人幾乎都表示:一旦有人知道他在接受心理治療,寧願「羞愧而死」。

他們不願意直面自己患上這個心理疾病的事實,而這恰恰是他們獲得康復的關鍵。

因此,要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改變只有女人能夠示弱的想法,要像女性一樣,敢於示弱,適當的時候可以屈服,不要將自己綁架在「永遠不能承認自己是失敗者」的高度上。

2、給自己製造『良性的壓力』,拒絕長期高壓的生活和工作

挑戰總是與「壓力」並存。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挑戰」是一種動機,不同的動機,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表現。

耶基斯-道森法則

這個圖是著名的耶基斯-道森法則,展現的是激勵、壓力等對人們的行為的影響。

這個圖表明,當人們受到的外在激勵和壓力在一個區域內不斷增強的時候,人們成功完成工作之後的滿足感會增加。

但是當這個正向的挑戰和壓力持續增長,超過最理想的狀態的時候,壓力就變成了負面激勵,給人們帶去焦慮和挫敗感。

於是人們感受不到信心,反而會對自己達不到目標感到痛苦甚至苛求。

所以,要給自己製造適當的良性壓力,而不是過多的壓力。

3、搞清楚我們「真實的恐懼」。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壓力大,精疲力竭,是因為我們不願意直面自己的恐懼。

TED有一則心理學家的演講,叫做《你應該認清你的恐懼而不是目標》。

我們恐懼的到底是什麼?

像文章開始提到的麥可·喬丹等國際巨星,他們恐懼的是達不到觀眾的期待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到達自我實現的階段後,我們恐懼的可能是自己的能力與認知不足以支撐我們更大的成功;

還處在中產階段的人們,恐懼的是不確定的未來的風險和隨時到來的「中年危機」;

……

我們只有認清楚我們的恐懼,承認自己的弱勢,才有可能客觀地面對自己和現實,從而採取恰當的措施,讓自己擁有面對恐懼的內心很能力。

你可以對自己說:「這樣的困難我都克服了,那我一定能夠面對接下來的困難」。

直面恐懼,才能獲得能力、勇氣和信心。

4、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劇作家蕭伯納曾經勇敢地放棄了一份成功的職業,在談到原因的時候,他說:

「我成功了,卻感覺深陷泥潭。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我有一份非常厭惡的工作,是正常人無法逃脫的那種厭惡……最終,我擺脫了那種生活。人生中真正的快樂是因有意義的事而存在的,它是一種自然的力量,無止境地抱怨無法讓你獲得快樂」。

找到意義,獲得自我驅動的能量,改變讓我們感到焦慮甚至厭惡的現狀,是這本書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發。

在《自我驅動心理學》這本書的最後,蒂文•貝格拉斯博士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句話告訴我們,人一定可以戰勝精疲力竭症,獲得我們想要的生活——「只有當一個人了解其人生的意義後,他才會明白應該要如何去做。

其實,無論我們有沒有患上「精疲力竭症」,我們都應當努力去追尋人生的意義所在,我們也都應當通過了解自己的內心,去努力獲得想要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xcgZGwBUcHTFCnfox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