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就是閉嘴」

2019-06-15     野外花蕾

海明威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學會閉嘴。

一張嘴,兩張皮,上包天,下包地。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好了是「忠言逆耳」,說砸了是「惹是生非」。



出來的久了,與人交往的多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我學會了一個本事就是:閉嘴。

為什麼呢?因為有句話叫:言多必失。

在你不懂的情況下,去說話,會顯得你特別無知。

在你不了解事態發展的情況下,去說話,會顯得你過於八卦。

在你沒有做到的情況下,去說話,會顯得你特別虛勢。

在你變得優秀的情況下,去說話,會顯得你在裝大佬。

………

後來時間長了,發現在很多情況下,都不能隨意去說話了。

所以久而久之的,就學會了閉嘴。

因為還有句話叫做「少說話,多做事!」



生活里總會有人,打著各種幌子口無遮攔尖酸刻薄。

你買件衣服,ta說你又矮又胖,買來浪費穿著顯土;

你吃頓飯,ta說你「三高「」體弱,缺乏鍛鍊遲早腦梗;

你談個對象,ta都能扯出你倆不合適的一千個理由;

你約會ta說你秀,你發合拍ta咒你們死得快。

這種人說白了就是沒教養,心還壞。

講話有修養,是在別人不堪時閉嘴。

學會在該沉默的時候閉嘴,不懂的時候少說,尤其是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的東西,不要妄加評論,這就是一種教養。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不該說些什麼。

說多了的就是招惹,說錯了的就是禍端,什麼也不說也是默認。

所以,說話的時候要懂得,言簡意賅,不要詞不達意,因為往往一個善良的人,如果他不善於表達,就很容易把好事辦成了壞事。

總是在說別人的好與不好,其實也是在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修養,是一件不夠道德的事情。

別人好和不好,其實和你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倒不如就修身養性,安安靜靜地享受自己本身的生活。



現在經常有一種感知,就是自己嘴巴太多了,喜歡講,嘴巴閒不住,腦袋管不住嘴巴。

很多時候覺得有些話不要說,不必說,但總是憋不住,講著講著就說出來了。

古人講言多必失絕對是有大道理的,一個大嘴巴是守不住秘密的,一個大嘴巴肯定是一個招人嫌的討厭鬼。

因為在不停地講的時候,你得有話題可講,一個話題講完了,得找另一個話題,很多時候,你為了談話不結束,會找各種各樣的話題,在找話題的時候,你來不及考慮這個話題當講不當講,能不能講,首先你得讓談話繼續下去,一出口,馬上就後悔不應該講,但講都講了,又能怎麼辦?

只能自我安慰「事無不可對人言」,卻不知道「對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道理。

嘴巴閒不住,講個不停的人,其實是很招人煩的。

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時候閉嘴,只是一味地說個不停,將自己知道的家長里短全部傾訴出來,都是一些瑣碎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更多的時候是講自己的抱怨,這些負面情緒更是讓人受不了。

不知道閉嘴的人,給人一種沒腦子的感覺,讓人嚴重懷疑你的自控力,認為你不成熟,難以託付重任,尤其是難以保守秘密。

不知道閉嘴,是一種典型的情商很低的表現,尤其在中國,更講究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我們老祖宗推崇「沉默是金,雄辯是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與其滔滔不絕,不如惜語如金。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雖然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但卻也是至理名言,講多了,不該講的話就講出來了,就不會養成斟酌、醞釀的講話習慣,有時候往往很得罪人,很多時候會講一些背後議論別人的內容,甚至當面談論別人,開別人玩笑而說過了頭的話。

致使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與衝突,於講話的人而言,只是過個嘴癮,於被講的人而言,你是故意讓人難堪。

因此,懂得適時閉嘴是一門修養功夫。



我曾經寫過:就算你是個直腸子,也要做一個招人喜歡的直腸子。

沉默之所以是金,很多時候,閉嘴不吃虧。

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更樂意和那些說話令人感到如沐春風的人在一起交流。

原因很簡單,他們風趣幽默、進退有度、談吐優雅也更識大體,無論是在風度、氣度還是內涵上都讓人覺得很有修養。

所以,不該說話時不說,該說話時好好說,不僅是為人處世的教養,更是結交朋友的修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xc2ZGwBUcHTFCnfDD9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