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人是群居性動物,需要從身邊的人汲取很多能量。
受傷的時候需要擁抱;脆弱的時候需要陪伴;被誤解的時候需要信任;做出改變的時候需要支持。
父母因「被需要」而幸福
一部劇中有過這樣的劇情。
母親外出幾天,兒子在家過得逍遙自在,能躺著解決的事情絕對不坐著,要不是外賣來敲門,他的腿都沒打算出山。
就在母親到家的前幾個小時,兒子特意將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希望得到母親的讚賞。然而母親看到這一切後,嘴上說著開心,臉上卻是掩不住的失望。
兒子想不明白,找好友訴苦。好友說:「你的母親外出這麼多天,你的生活卻絲毫不受影響。這不是在向母親說明你不需要她嗎?」
兒子頓悟,回去之後放飛自我地把家裡弄得如往常一樣的「髒亂差」。
母親回來後,愣了一下。之後便和從前一樣,先皺著眉頭嫌棄,轉臉便笑容滿面地收拾。
「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助。」
有人說:「我們拚命地想要長大,拚命地想要向父母證明自己已經獨立了,可我們的父母卻在害怕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父母「被需求」的背後,其實是在向子女找安全感,他們擔心子女認為自己年老了、落伍時代了、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了。子女一旦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覺得這證明自己還有價值、沒被嫌棄,因而會感到幸福。
所以和父母相處時,我們不妨透露出一點需要他們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或者接受一些他們給的東西,讓他們有被需要的感覺,這就是幸福。
孝順父母有很多種,讓父母感覺到自己被需要也是一種孝順。
朋友因「被需要」而長久
人之於世,或遠或近,總有些朋友在某個階段相伴而行。行走之間,偶遇一知己,最為難得。
彼此相知相惜,無話不談,我們的開心會主動與他分享,他心緒不佳時找我們訴說,遇到難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找自己幫忙。
漸漸地他會覺得,「不好意思,老是麻煩你。」
而你則會心一笑,「其實,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
在交際學中認為,人際關係要達到和諧,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其中保持「需要」與「被需要」的平衡便是一個重要方面。
被人需要是我們個人價值重要體現,當我們被周圍人認可的時候,就會發現人生會更有意義。
如果只知付出,不求回報,在朋友要求幫助我們的時候拒絕了對方,他們就會覺得不被需要,自尊受到了傷害,心理達不到平衡。
人們總是不敢輕易說出「需要」這兩個字。明明一句「我需要你」就在嘴邊,說出口卻變成了「沒關係」「我不需要」。
每個人都渴望從感情中獲得安全感,而事實上,安全感的主要來源是我們自己。
想維持一段良好的感情,就要懂得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夫妻因「被需要」而恩愛
網上看到一個投票,說「男人到底喜歡溫柔可人的女孩子還是精明能幹的女強人」?
結果是百分之十的人選擇了後者,「我喜歡無所不能女強人」,而百分之九十的男士傾向於前者,「我喜歡楚楚可憐的女孩子」。
其實,理由很簡單,後者會把男人生活中的一切安排地近乎完美,容易讓男人感覺自己可有可無,的確不大舒服;而前者需要自己去關心去呵護,讓自己的男友力(老公力)爆棚,讓自己體驗到被需要的快樂。
其實說實話,我挺贊同百分之九十男士的觀點。
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老婆洗澡時不小心滑倒,導致右腿骨折,手術後需要臥床休息,那段時間的家務活全部由朋友來做。
因為手術的緣故,他的妻子在夜裡常常感覺口渴,但是性格要強的她不想麻煩他老公,覺得老公忙碌了一天,睡得正香,實在不忍。就常常自己盡力忍著。
一天晚上,她渴的難受,翻身的動作大了點,把我這個朋友弄醒了。得知想喝水後,朋友忍著巨大的瞌睡起床為她倒水。等她喝好水,他才上床睡覺。
這時候他妻子覺得過意不去,對我的朋友說了一句:「不好意思,麻煩你了,影響你休息了。」
朋友聽後有些不高興,「夫妻之間你說什麼呢,以後想喝水直接告訴我,別再忍著了。」
有人說,長久的夫妻關係,都是彼此之間被需要。
真的是這樣。婚姻里的「麻煩」,就是一種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一個在找「麻煩」,一個樂於被「麻煩」。在這種相互麻煩中,我們感受到另一半對自己的依賴,自己在家庭的價值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滿足。
所以經常告訴對方「家裡沒有你不行呀,這個家還是需要你」,這些都會讓愛人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有價值、受尊重。這樣的夫妻哪能不恩愛一生呢?
一段感情里的需要,能夠讓彼此確定自己是被重視、被在乎的。說出「我需要你」,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愛意。
主播:朱浩銓
《民生周刊》新媒體編輯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網絡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喜馬拉雅FM」-「全民夜讀」欄目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