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書影,自駕新疆和西藏後來道雲南,現在到了滇西北劍川縣,在這裡停留並休息,也多方面的介紹一下劍川。
我住的恆廬客棧就處在古城中心,7月25日早上起來自己先去閒逛,這裡的人們告訴我過去劍川是有古城牆的,非常漂亮宏偉,後來被拆掉,修成馬路,城牆沒有了,古城依然在。我第一次是2016年來劍川,住在西門外,早上沿著古街道往內城走,一下子被驚呆了:怎麼有這麼多的古建築?雖然已經很破舊,但時代感太強烈了......
蘇部長說劍川有六處全國文保單位,有明代建築26座,清代的就太多了。全縣已經開發成旅遊的景點有幾十處,但只有三處是收費景點,其中有兩處只收20元門票,另一處是石寶山石窟壁畫群景區,含擺渡車費才65元,其他地方都不收費。而縣城裡很多古建築、古民居只要開著門,都可以隨意參觀,主人不僅不反感,還會熱情給你介紹他家的建築和祖先。我第一次來劍川在西門外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主人同我談了一個小時劍川,還請我吃了早餐,感動之餘我一下子愛上了劍川,愛上這裡淳樸的人們,這幾年我多次到這裡,也寫了近百篇各種介紹劍川的文章。
我沿著「早街」走,早上人不多,很清靜,街道非常乾淨,清晨剛剛打掃過。其實劍川縣離麗江只有60公里,到大理古城110公里,所擁有的文物古蹟非常多,但遊客很少,除了交通不太方便(沒有機場和鐵路,有高速),主要宣傳不夠。很多人知道的沙溪古鎮就在劍川,可惜劍川的名氣都不如沙溪。劍川,這個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卻被顧客久久遺忘了。
有些農民開始擺菜賣,基本都是自己種的,新鮮不說,都洗的乾乾淨淨,還用菜葉子包上,規整也好看。
看見有賣桃子的,這是當地產的,最貴的桃子賣4元一斤,便宜的10元3斤。我買了幾斤,非常甜。劍川海拔高,光照強,日夜溫差大,水果質量很好。
慢慢走到了「劍陽樓」,這樓不是古建,但是劍川的標誌性建築,它的周圍有幾座名人紀念館,但早上不開放,而劍陽樓里是「趙藩陳列館」。趙藩是雲南近代第一文化名人,祖籍就是劍川,我三月份來劍川特意看了他城外的祖宅和他自己在城內建築的故居,寫的文章被趙藩在北京直系後人看到,同我聯繫,表示感謝。
我沿著西門街古街巷走,這裡是全國文保單位「西門古建築群」,既有明代建築,也有清代,而民國的建築都排不上號,幾乎就是一家接一家,一個巷子連著一個巷子。
我又來到位於北門街的「哲母寺」。這座白族本教與佛教融合在一起小寺院有幾百年歷史了,劍川人結婚生子都要到這裡來奉香火,祈求子孫興旺,富貴安康。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八游太子活動,就是從這裡出發,游遍四門,場面非常壯觀。
雖然寺院幾毀幾建,但這尊巨石塑像還在,它就是「哲母寺」精神化身。
街頭遇到一個寫對聯的大叔,同他聊起劍川縣的對聯文化,這裡家家過年都要貼自己寫的對聯,每家從對聯上也能看出家風和文化品位。對聯文化是劍川獨特的民間傳承文化,特別是家裡有人故去,辦喪事要三年寫「白事」對聯,非常有特色,早上我拍攝了十幾戶的「白聯」,想單寫一篇文章。大叔說現在對聯寫的好的人要麼故去,要麼八九十歲了,年輕人很少會寫了......
還有兩天就是劍川白族的一個重要節日「火把節」,街頭有很多扎制火把樹在賣。這個中年人叫李劍雲。十幾年前他最先做這種火把樹賣。我採訪他,寫了一篇《街頭遇紙紮人:修鎖修傘修鞋賣挖耳勺供兒讀書,他是劍川好男人》,這裡不多介紹了。
回到客棧,老闆楊樹鈞已經過來,認識他兩年多了,來劍川也住在他開恆廬客棧。我到劍川第一天晚上就去他家吃飯,他在下關沒有趕回來。他們家的祖宅是明朝建築,曾經接待過徐霞客(徐霞客遊記有記載),現在房子依然完好,他父母就住在裡面。
楊樹鈞帶我去吃早餐,劍川獨特小吃「雙蓋帽」,就是不管是米線、餌絲、麵條、餃子,上面都澆上紅白兩種肉餡,所以叫「雙蓋帽」,而價格只有7元錢,這裡物價普遍比較低,遊客到這裡最深的感受民風淳樸,消費不高,很適合多住幾日,慢慢的遊覽。劍川有很多有地域特色的餐食和小吃。
吃過早點,楊樹鈞要帶我轉轉,我們先來到劍湖,劍湖在縣城邊上,是雲南重要的高原濕地之一,有7.5平方公里大,沒有開發,生態環境非常好,可惜現在雨季,湖水泛濫,我就沒有裡面走。
劍湖邊就是甸南鎮,這裡有很多手工業作坊,其中主要是木雕和黑陶,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非遺傳承項目。我們先來到田超家,他年紀雖不大,是非遺傳承人,他用黑陶罐給我們烤茶。
田超新開了一個工作室,產品不多,規模也不大。這種黑陶屬於最原始的低溫陶,完全是手工製作,每個都不同。先是用700度左右的柴火窯口燒制定型,再用松樹「明子」進行悶窯燻黑,最後產品具有黑亮的金屬光澤,好看又環保。
接著我們來到「天藝園木雕公司」,這裡的幾位師傅正在用傳統的木雕工藝雕刻,桌上擺滿了工具,據說木雕師傅的工具有上百把,活好全靠家什妙,劍川木匠自古有名,而當下除了做木雕,各地的古建也大多由他們承擔。
過去劍川木雕比較單一,主要是做房屋的雕梁畫柱,以及門窗雕刻、大屏風以及掛牆的四扇屏製作,而現在的題材大大擴展,融入了很多的現代藝術,成為美術雕塑的一部分,越來越得到外界認可。
這裡有一件作品曾經在國家博物館展出過,就是這件「蒼洱共生圖」,是由劍川非物質傳承人木雕大師施順華設計,由三名木雕成手工匠,用了七年時間精心雕刻才完成的。整幅作品使用核桃木材料,寬5米,高3.2米。這是局部,龍頭的細節,整幅作品雖然是浮雕,但立體感非常強,竟然達到了七層雕刻,整體幾乎要鏤空了。
看完木雕我們又來到不遠的董月暢家,他家是劍川最大的黑陶生產作坊,也是第一個把傳統黑陶工藝用在燒制現代茶具和生活用品上的作坊,而過去劍川古老黑陶主要大件陶器和花盆。董家兒子董志明把老父親製作的茶具放到網上銷售大受歡迎,他又把研製的黑陶烤茶罐拿到展銷會還獲得金獎,一下子劍川黑陶出名了,也帶了商機,現在很多人在從事黑陶的產業。
董志明告訴我說他家的黑陶一直是搶手貨,供不應求,現在有十九個人做都不夠賣的。他現在除了做市場上認可的產品,還研製新品種,其中主要做「瓦貓」。瓦貓原是雲南一些房屋用的鎮宅保護神,放在房子的屋檐上,現在也成了擺設的工藝品,有的作為擺件,有的作為香爐,還有的做茶寵。
這天剛好董家出窯,小董給我介紹他新研製的幾款瓦貓樣品,我拍照問他可以發表嗎?怕不怕別人學去,他說沒有關係,不怕別人模仿,他們家一直是劍川黑陶製作的帶頭人,不僅引領著劍川黑陶的走向,產品也占據大半壁江山,這也同他家的開放和包容有關,都說同行是冤家,但董家不保守。
我看董家的產品在工藝與質量上確實與眾不同,要好很多,就問他秘訣?小董沒有直接說,而是帶我參觀了黑陶製作的各個環節,其中最深的印象是陶土的選擇、涵養及配置上,認真與精益求精,或許是他們走在同行前面的法寶。
下午回到縣城,我想看看農貿市場,楊樹鈞帶我一路走過去,街巷開始出現很多賣紙紮火把節用品的人,兩天後將有一個瘋狂的火把節夜晚,去年我參加過了,是實實在在的狂歡節。
在一戶人家看到兩個老人打麻將,其中老爺爺87歲了,而奶奶83歲,兩人在打簡單的兩人麻將,這一刻很感慨,年輕時牽手的人多,年老了還能一起打麻將的人有多少呢?羨慕並祝福這對老人!
我來農貿市場主要想看看菌子的情況,今年乾旱,下雨少,菌子上市也要晚一些。市場裡品種也少,但菌子的價格不低,其中牛肝菌是25元一公斤,而菌中之王「松茸」收購價就達到了600元一公斤。食用菌中毒一直是雲南可怕的事,劍川是雲南食用菌以及松茸的主要產地,一個危險的季節到來了.....
晚上劍川的好朋友過來聚會,我們吃土雞火鍋,喝酒談天,一直到很晚。劍川還有很多古建築以及村落值得一看,我在這裡要住一段,慢慢的講給大家我的見聞。
我是書影,於2019年7月20日起自駕雲南(已經走過新疆和新藏),請關注我,及時給您報道途中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