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一萬五,論裝機新的思路

2020-01-14     什麼值得買

本文首發於什麼值得買平台請關注本帳號獲取更多好文,作者:吃瓜大師


大家好,我是吃瓜大師。眼看就要過年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閒了一些,口袋裡的錢有沒有更滿一點,又或者已經在為新的一年做計劃,正在磨拳擦掌趁著年頭或者年尾攢主機。反正我最近手頭上的事情暫時耽擱了,今天就來和大家從各個零件掰扯掰扯怎麼配一套一萬五千元級別的能文能武主機,雖然說不上是保姆級的選購教學,但如果你確實正在考慮購機而且心中沒譜,那麼這篇文章一定有用,甚至可以依此直接下單。

在文章正式開始前,我必須得先交代幾件事情。首先,這次配置展示是用我手上有的配件攢起來的一套主機,不見得是最暢銷的,但也算是去年玩的那麼多的硬體中自己留下來比較喜歡的產品。可能地方看上去會有些許不搭,畢竟人是活的,不喜歡的地方可以自己選喜歡的替換,如何選擇下文會針對性的做介紹。

再者,本次裝機也不是性價比型的裝機,崇尚性價比至上理念的玩家可以關閉本網頁或在土豪朋友陪同下理性觀看。最後,本台主機主要面向遊戲需其次求生產力需求為主的用戶,也就是更關注綜合性能、品質、穩定性的用戶。綜上所述,望各位對號入座,找好自己的需求與定位。

那麼OK,接下來我會從各個零件開始逐一與大家分析選購理由和變換手法,儘量讓各位更加清楚如何閃展騰挪選出自己的中意的配置。


機箱(裝機示例:LIAN LI LANCOOL II)

在開始選購一台主機的時候,大家往往先會考慮CPU、主板、顯卡這些主要配件,機箱大多數是最後再選。不過這次裝機展示我為大家提供一個裝機思路——先選機箱。

聯力 LANCOOL II 鬼斧是一款稍微有點創意而且並不貴的雙側透中塔機箱,比現在市面上很多同價位機箱更有設計感,外觀樸素而內在不俗,雖為鐵藝但品質細緻靈活多變,是600元價位中值得考慮的產品。之前在我的一篇文章中開箱了,本來是為了裝3960x平台的,但是因為散熱選擇上的糾結一直耽擱至今,最終成為了本片文章的組件之一。


裝機先選機箱的好處就是在後面的硬體選擇時可以儘可能的靠近這款機箱的風格,兼容這款機箱的特性,不用反覆調整。如果你是一個機箱控或者是顏值控的話,這種方法就格外好用。就比如我之前用聯力 O11 DYNAMIC XL ROG定製版裝機那樣,裝出來整體效果就挺不錯。

下面我們假設自己非常喜歡聯力 LANCOOL II 鬼斧 這款機箱,準備用它來裝機,首先我們得知道這是一款支持EATX主板的機箱,這就意味著它能兼容市場上大部分的主板。另外聯力 LANCOOL II 鬼斧用雙側透的形式,可以使用RGB的組件打造光效,並且這款機箱本身的前面板也是帶有RGB燈效的。

然後我們需要知道它的風扇位置以及最適合的風道形式。聯力 LANCOOL II 鬼斧支持前置2(14cm)-3(12cm)風扇,頂部2風扇(12cm和14cm),後置1風扇(12cm)一共最多6個風扇。最好的風道形式就是前進後、上出(如圖所示),同時意味著我們可以採用360一體水冷、280一體水冷、240一體水冷,甚至是120水冷。(其實機箱電源上方還可以安裝兩個風扇,不過安裝好之後會比較麻煩,所以不建議大家安裝)

有些機箱電源空間會比較奇葩,在選擇電源的時候可能需要考慮更短小的電源才能兼容,所以這也是裝機要考慮的方面。聯力 LANCOOL II 鬼斧 的硬碟倉可以左右移動,所以它可以容納大部分長度的電源,所以電源方面我們也不用過於擔心。

再一個就是硬碟空間,除開m.2硬碟,3.5寸硬碟、2.5寸硬碟空間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也是重點。聯力 LANCOOL II 鬼斧同時支持3個3.5寸硬碟,4個2.5寸硬碟位,所以也能滿足大部分用戶需求,如果實在是有太多的硬碟需求,就只能更換機箱,或者考慮硬碟櫃了。

出這些方面之外,在一個就是要考慮這款機箱還有什麼其他特性,還是以聯力 LANCOOL II 鬼斧為例,它有顯卡樹裝的配件、有硬碟熱拔插配件、還有專用彩色燈條,這些也是我們後期可以增配的東西。比如聯力 LANCOOL II 鬼斧的硬碟熱拔插配件,我就覺得非常有用。

對於生產力工具來說,不免有拔插硬碟的時候,每當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拆掉側板,然後拆掉硬碟,這樣非常的浪費時間而且麻煩,一直以來我都希望高端機箱能夠支持熱拔插,之前我所使用的聯力 O11 DYNAMIC XL ROG定製版就支持這個功能,一下子讓我喜歡上並且最終使用了它。聯力 LANCOOL II 鬼斧雖然是作為配件選購,但聊勝於無。

安裝好之後,3個3.5寸硬碟位均可實現快速拔插硬碟功能,至於能不能熱拔插取決於主板,但不管怎麼樣,結合聯力 LANCOOL II 鬼斧磁吸分倉側板功能,更換硬碟可以非常快速!相信在看完這段之後,一定能種草很多有此類需求的用戶。

OK,以上就是絕大部分機箱需要注意的部分了。總而言之,當你決定購買一個機箱之後,一定要弄清楚它的尺寸、主板兼容、風扇安裝位、水冷支持、電源倉空間、硬碟空間、以及其他特殊功能,結合自己的需求確定定接下來的硬體型號、整體風格等等,特別是散熱、供電系統。

當然,如果這款機箱違背了你的實際需求還是不可以選擇的,比如硬碟位不夠,或者你手上已經有一個過長的電源不想另外購買等等,這個時候就更應該重新考慮機箱了。


CPU(裝機示例:AMD Ryzen 9 3900x)

如果強調綜合性能,那麼AMD 銳龍 Ryzen 處理器一定是第一選擇!無論是已經過去的2019年還是未來的2020年,面對AMD 銳龍 Ryzen 處理器的強勢 Intel 酷睿 Core處理器盡顯疲態,從目前CES發布的情況來看,AMD只需擠擠牙膏也能舒舒服服過完整個2020年。

言歸正傳,那麼眾多的 銳龍 Ryzen 處理器中為啥推薦3900X呢?首先,計算性能方面3900X已經能媲美第一代線程撕裂者1950X!其次,更高的主頻更好的內存支持能力在遊戲以及更多應用中能有更好的表現!再者,比3950x少了4顆核心,但是價格卻便宜接近2000,性能足夠暴力的同時性價比更高,更能節約成本,更容易回本。所以我認為選擇3900X是目前自製高端工作站最適合的CPU。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我當然你推薦你使用16核心32線程的3950X處理器,除開更多的核心,甚至還有比3900x更高的加速頻率,更神奇的是居然能與規格更低的3900x擁有非常接近的電能消耗和發熱量,從各個方面來說,雖然性價比不如3900x,但是多花2000元得來的體驗並不會讓讓你覺得白花了這個錢。

AMD銳龍93950X處理器(r9)7nm16核32線程3.5GHz105WAM4接口盒裝CPU5749元京東去購買看百科

如果預算並不是很夠,3800x、3700x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兩者只差200元,所以我更推薦主頻更高的3800x,特別是有遊戲需求的朋友,高出的頻率能在更多的場景中受益。如果更偏向創作,那麼3700x與3800x兩者之間的差距並不能並不會比節約200元更加值得。

AMD銳龍73800X處理器(r7)7nm8核16線程3.9GHz105WAM4接口盒裝CPU2599元京東去購買看百科

如果實在是囊中羞澀那麼推薦你看看3600x、2700x這些千元級的銳龍產品,或者按需選擇也是可以的。並且INTEL的CPU因為本文偏向高端,所以這裡就不再做更多闡述了。


主板(裝機示例: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貴的東西自然有貴的道理,就比我所使用的來自玩家國度的ROG Crosshair VIII Hero主板,雖然說對於CPU性能的加成無足掛齒,但是更加紮實的做工,更加酷炫的外觀,更加穩固的用料,更加獨特的電路設計,更加好用的BIOS,更加先進技術的加入都是組成它高價的原因。不過我選擇它並非如此,而是因為我手上只有這麼一塊X570主板……


ROG Crosshair VIII Hero固然很好,但不可否認我們大部分都用不上它多給的大部分功能。雖然可能並不在乎讓主板花去我們更多的錢,可以讓它來降低整個平台的性價比,不見得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為有很多不錯的X570也足以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那麼什麼樣的X570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呢?這裡型號太多我也不一一推薦了,但是我告訴各位一個選購準則:1、只選擇華碩、微星;2、不要低於1500元!3900x3950x不建議低於2000元。


內存(裝機示例: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16GBx2)

有些朋友覺得買個內存回來就能用,或者捨不得花更多的錢購買高頻內存,看著評測買個什麼2666的3000的回來超頻的用。如果你是硬體玩家,那麼這樣是可以的,反正是折騰嗎。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遊戲玩家或是一位內容創作者這樣就不太合適了。不說超頻能不能穩定,就算測試穩定了,應用、遊戲中該出問題還是出問題,很多適合一旦內存造成不穩定要麼損失時間、要麼損失戰績,如果是到損失金錢的時候那就真的會讓你抓耳撓腮了。

我所使用的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16GB已經常年無貨,在各種平台上都是相當穩。DDR4 3600沒有出過任何兼容性上的問題。貴是非常貴,但是確實值得。外加銳龍3000系列DDR4 3600已經是最合適的頻率了,所以也沒有再超頻的必要。


覺得貴不要緊,我們可以購買DDR4 3200頻率的Fury系列,這個系列的產品比Predator低一個檔次,更加便宜,按照金士頓的尿性只要不超頻,穩定性肯定有保障。RYZEN 3000系列內存支持的標準頻率是DDR4 3200MHz,所以也不會限制CPU性能的釋放。


目前8GBx2顯然已經成了標準配置,特別是遊戲主機。說實話,16GB內存已經足夠絕大部分的遊戲使用了,甚至主流網遊8GB也是夠的,但是各位也注意到了我推薦的是雙條16GB組成32GB雙通道,這是因為目前內容創作環境,特別是視頻等內容的製作,16GB的內存在應用中已經捉襟見肘,32GB在成為此類平台的標配,如果條件允許,我更推薦32GBx2的64GB環境,當然,各位也按照預算後期再增配也是可以的。


顯卡(裝機示例:Sapphire RX 5700 XT 8G D6 Nitro+ )

其實顯卡型號可以隨便選無論是N卡還是A卡,按照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選擇就行。只不過在具體哪個品牌哪個產品線中我們要仔細一點。如果你想選擇一款目前AMD最新的旗艦顯卡,那麼藍寶石 RX 5700 XT 超白金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這款顯卡是我目前最喜歡的RX5700XT(沒有之一),它一改以往藍寶石呆板的設計,無論正面、背板、側面、RGB、散熱性能、超頻能力都是絕對強勢的存在,在眾多的AMD顯卡品牌產品線中絕對是一個無論從性能、顏面上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非常喜歡這張RX5700XT並不代表其他的RX5700XT就不能選擇。同為藍寶石的白金版RX5700XT在樸素的同時仍然能保證散熱、靜音也是不錯的選擇。其他品牌的5700XT接觸不多我這就不多說了。至於其他型號,AMD方面我推薦最低不低於RX580 2048Sp,NV方面最我推薦最低不低於GTX1660 Super。如果使用Adobe全家桶較多的用戶儘量考慮NV顯卡,如果更強調性價比AMD顯卡更為合適。


硬碟(裝機示例:Galaxy HOF PRO 2TB)

硬碟方面大家往往都是SSD+HDD的組合,最普通的是256GB+1TB組合,固態用來做系統機械用來做軟鍵盤、資料盤。因為SSD越來越便宜,很多中高端用戶都會用更大、更多的SSD獲得更快的啟動速度與數據讀寫體驗,高速的NVME固態也應用得越來越廣泛。AMD X570平台第一次在消費平台引入了PCIe 4.0,NVME固態突破了以往的帶寬制約,用戶能體驗到更為暴力的性能,比如我們這次所使用的影馳HOF PRO 2TB。


使用的X570平台,選擇PCIe 4.0協議的固態理所當然,但不選擇PCIe4.0固態也是理所當然,只不過目前PCIe 4.0 型號也並不多,而且因為速度超群,PCIe 4.0固態價格也比較高。因此考慮到成本,PCIe3.0的固態才更為主流。市場上固態硬碟有很多,基本上遵循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如果大家貪便宜那麼就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我更推薦西部數據、東芝、三星、Intel等品牌的固態性能品質都有所保障,可能性價比稍低,但絕對值得用戶多花這個錢。金士頓、浦科特等品牌也是求穩用戶可以考慮的品牌。


電源(裝機示例:Seasonic PRIME GX1000)

現在高端配置電腦電源一般都是650W起步,不過這麼說並不嚴謹,還是需要按照各個配件的功率來計算,最終得到準確的整機功耗再來選擇電源。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非HEDT)只要不超頻650W電源是夠用的,即便選擇2080TI+9900K的配置。不過各位要注意,電源的指標中有個+12V功率,有些電源+12V功率和標稱功率要小很多,有些則非常接近,這裡的650w主要指的是+12v接近650W的電源。

我這裡選擇的是海韻改版之後的Prime電源,型號為GX1000(1000w),功率有點大,不過這是為之前要搭建的3960X平台準備的,如果選擇同樣的配置,有一定的超頻需求建議考慮GX750(750w)或者GX850(850w)的版本。


金牌全模組,價格也比較貴,品質性能自然不俗而且還質保12年!求穩選這個型號的電源肯定沒有錯,想少花錢可以考慮其他品牌或者海韻更便宜Core、Focus系列等等。這款電源長度也不能算長吧,GX650、GX750要短一些兼容性會比GX1000、GX850更好一點。

電源這個方面太深了,一句兩句也分析不清楚,各位只要堅信一分錢一分貨的原理去選購就不會上當受騙!同為650w金牌全模組,有的299有的899誰好誰差一目了然,求穩就按照一瓦一元的條件選購(比如650w的至少650元),追求性價比相信自己的人品可以考慮一瓦五毛的條件選購(比如800瓦的至少400元),再便宜真的就要靠勇氣和運氣了。


CPU散熱(裝機示例:Thermalright Frozen EYE 280 ARGB)

各種主要配件說的差不錯了,最後我們來說說散熱系統。一台電腦的散熱系統主要是機箱散熱和CPU散熱,其他方面的輔助我們這裡不做討論,下面我們先說說CPU散熱。

各位可以看到我選擇的是一款來自利民的CPU一體水冷散熱器,具體型號為Frozen EYE 280 ARGB。從型號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款散熱器使用的是280mm長度的一體冷排,支持ARGB燈效,售價為799元。事實上這款散熱同樣是為3960x平台準備的,但是非常遺憾這款散熱並不支持TR4接口,本以為可以用AMD提供的通用扣具,但看似使用標準原型扣具的Frozen EYE 280 ARGB卻不是使用的標準扣具。所以在選擇散熱器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接口支持,目前AMD的是AM4接口,Intel的是115X接口。


其實3900x並不需要280甚至是360長度的散熱器,不講究的話直接使用原裝散熱器同樣沒有問題,目前AMD的CPU只需要選擇240的一體水冷散熱器就足夠讓其發揮大部分的性能了。Inte l9700k、9900k這樣的CPU也是沒問題的,但如果要超頻的話那麼280、360水冷散熱器還是有必要的。這裡還要多一句嘴,一體水冷散熱器也不能光看冷排長度來確定它的散熱性能,貴有貴的道理。


有些人肯定會疑惑,難道我不能使用風冷散熱器嗎?當然可以!只不過我更喜歡水冷散熱器而已,水冷散熱器除開比同價位的風冷散熱更好(不嚴謹的說),還可以讓機箱內部更為簡練,並且能讓整機少用兩個機箱風扇!CPU熱風直排機箱外部,散熱更加直接。

如果使用風冷散熱器的話,要填補頂部機箱風扇位置還需要另外購買兩個14cm或者12cm的風扇,成本在200左右,所以不如直接選擇一體水冷散熱器效果更好,而且通過圖片我們也可以看到,一體水冷的形式要比風冷形式更為美觀,特別是冷頭部分。



機箱散熱(示例:Thermalright TL-C12R-S + Thermalright TL-C12S)

CPU散熱掰扯完了,就要考慮機箱散熱了,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還需要準備三個前面板的進風風扇,和機箱尾部的出風風扇,完成風道的搭建。

為了於水冷風格達成統一,我選擇了利民的TL-C12系列ARGB風扇(TL-C12R-S x3 + TL-C12S x1),總共耗費400RMB,可見機箱風道的搭建也是比較廢錢的。如果要保證風扇品質,4個風扇再怎麼也要200元左右!這就是為什麼之前我強調一體水冷可以為機箱省風扇的原因。

TL-C12S x1


TL-C12R-S x3


機箱尾部風扇我使用的是TL-C12S協助出風,主要是負責部分顯卡散發上升的熱量,這個就不多說了。

眾所周知,風扇支架側是出風、扇葉側是進風,那麼我下圖安裝的風扇就是向外排風,明顯違背了我們之前計劃的風道走向。其實不然,我選擇的這款TL-C12R-S風扇與常規的風扇不一樣,它是支架側進風,扇葉側出風,與常規風扇恰恰相反。

之所以這麼設計,是因為利民考慮到常規風扇前面板進風時會因為支架側朝內而影響美觀(如下圖為例),這也是我為什麼會選擇TL-C12R-S的原因,不僅與本次裝機散熱系統的風格一致,更重要的是更為人性化考慮入微的設計。

可惜的是利民目前的風扇大部分都是以灰青色為主,與主流的黑、白、灰三色有較大的差異,因此不是特別好搭配機箱。考慮主板、顯卡都是銀、黑色我才敢選擇這些利民的散熱,同時也是因為利民近年來的東西確實便宜大碗,但最終看似依舊不著調這些我們下面再說。


我遇到了什麼問題?

至此,所有的裝機配件已經全部介紹完畢,因為篇幅問題,裝機過程我就不做展示了,下面我來和各位分享一下這套主機在裝機的時候遇到的問題。

什麼?!你分析來分析去,各種理由各種道理到最後還遇到了問題?哎,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算的准,更何況這本身就是臨時組裝起來的機器,在組裝的時候出現一定的問題也很正常,而且越貴的機器出狀況的機率就越高。

首先我要說的問題是處在整體風格上面。黑色的機箱、黑色的主板一切都是黑色的,那麼配件還是儘可能選擇黑色的會更好一些!本以為利民這款水冷的配色能與主板、顯卡搭配起來會更協調,但事實告訴我,並非如此。而且為了能讓淺色元素更多點以平衡黑色選擇了白色的模組線,可從結果看來,只能用很傻很天真來描述我自己了!簡直不能太醜!真不如原模組線來的實際。所以各位,機箱是什麼主色,配件就選什麼主色,不要嘗試玩花樣,大部分人沒那個水平。

再在一個就是280一體水冷的問題。並不是說利民這個水冷性能不好,而是綜合主板、機箱、水冷三個方面出現的問題,最終我認為更換水冷是最方面的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其實水冷是最無辜的。細緻一點,因為機箱頂部高度不夠、主板鎧甲太高,而造成的種種問題。問題1:雖然鬼斧機箱提供了較寬安裝空間,但利民Frozen EYE 280依舊會卡住主板鎧甲(如下圖),安裝時需要用力頂住才能上螺絲。

問題2:因為鬼斧頂部高度不夠,安裝了散熱器之後會影響CPU電源線、風扇接口、RGB接口甚至是內存拔插的操作(如下圖)。如果是安裝好了就不動了倒沒啥問題,如果要反覆折騰的話會比較麻煩。

有些人會建議我將冷排轉移到前面板,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很明顯,我事先準備的反向吹風的TL-C12R-S風扇就沒用了啊!只能寧可麻煩一點了……最好的方案就是360或240或280一體水冷安裝在前面板進風,購買兩個12cm或者14cm安裝在頂部出風,後部出風不變。

如果各位要選擇鬼斧這款機箱,強烈不建議頂部安裝冷排,可以考慮冷排安裝前面板,或者選擇風冷散熱器。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就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了。理線方面完全不用擔心,反正有遮羞照顧,理線成渣也不會難看,具體參考下圖。

OK,裝機方面其他的就不多說了,最後再為大家上幾張效果圖吧。整體效果還是比較低調的,風扇、模組線換成全黑的效果會更好一些,以後有機會再做調整吧。


總結

本文用一萬五千元裝出了3900x+5700XT+32GB的主機,雖然同價位能上9900KS+2070super 遊戲性能更強,但論生產力來說,或許這套配置更有優勢。本文配置其次,裝機思路為主,希望本文能為大家裝機提供一定的幫助,對價格不敏感有剛性需求的完全也可以按照配置下單(散熱系統建議稍作調整)。當然如果你早已胸有成竹,把這篇文章當作消遣也是可以的。

OK,本文內容到此已經結束了,如果有建議或者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感謝各位收看,希望本文對您的購物有所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vcPo28BUQOea5Ow5u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