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晨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海拔4000米的夏季牧場上,一群無角的氂牛在安靜地吃草。
「這就是我們團隊培育的阿什旦氂牛。」人稱「氂牛媽媽」的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研究員閻萍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繼大通氂牛之後,蘭州牧藥所和大通種牛場培育的第二個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氂牛新品種,也是第一個適合舍飼化的專用氂牛品種。
「阿什旦」是大通種牛場裡海拔4380米的一座雪山;同時,在某些地區的藏語裡,「阿什旦」和「無角」這個詞的發音近似。無角氂牛因此得名。
追求:優良性狀「無角」
青藏高原每年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放養的氂牛在這時候掉膘嚴重,影響出欄,氂牛肉也會季節性斷供,影響牧民收入,而發展圈養舍飼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飼養方式的多元化,放牧加補飼、舍飼逐步發展,有角氂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了相互傷害、不易採食、破壞圈舍、損壞設施等弊端。」閻萍說,氂牛產業尚有許多需求未被滿足。
蘭州牧藥所研究員梁春年告訴記者,不僅僅在發情期容易發生決鬥,普通氂牛平時也喜好爭鬥。他曾經做過調查,1/3的圈養氂牛在打鬥中發生過肋骨骨折。
其實在青藏高原,有不足10%的氂牛天生無角,而且這種無角性狀來源於顯性基因。
只是在漫長的牧民人工選擇過程中,為了讓氂牛能抵抗高原上的野獸襲擊,無角這一性狀逐漸被淘汰了。
閻萍意識到,如果整個氂牛群都沒有角,即使它們互相爭鬥也不會給彼此造成太大的傷害。
於是,1995年,閻萍的團隊決定培育沒有角的氂牛。
實際上,無角是各國育種家追求的家畜優良性狀之一,如馳名中外的安格斯牛和美國的無角短角牛等,沒有牛角意味著少占地,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便於進行舍飼。
第一:適合舍飼化的專用氂牛品種
「我們培育阿什旦氂牛採用的方法和傳統上普遍採用的雜交育種方法不同。」閻萍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以青海高原氂牛為育種素材,採用群體繼代選育法,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計劃地通過建立育種核心群、自群繁育、嚴格淘汰、選育提高等階段,集成開放式核心群育種技術體系、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系統選育出阿什旦氂牛。
培育一個大動物新品種大約需要經歷4~5代,而氂牛的一個世代大約是5年。
在長達20多年的選育過程中,閻萍團隊突破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鑑定角性狀變異位點的技術瓶頸,首次系統開展了氂牛角發育的形態學和組織學研究。
他們通過鑑定P1ID和P219ID兩個控制無角性狀的位點基因型,對氂牛角性狀進行早期選擇,縮短了育種周期,提高了育種效率,加速了育種進程。
「阿什旦氂牛以無角、肉用為主,遺傳性能穩定,體型外貌高度一致,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高,性情溫順,是第一個適於舍飼化的專用氂牛品種。」閻萍說。
梁春年介紹,同等飼養條件下,阿什旦氂牛的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氂牛高11.72個百分點;死亡率為1.24%,比當地氂牛低4.32個百分點;18月齡體重平均為92.77千克,比當地同齡氂牛重18.38千克,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顯著。
我國目前有氂牛地方品種(遺傳資源)17個,包括天祝白氂牛、甘南氂牛、青海高原氂牛、西藏高山氂牛、九龍氂牛、木里氂牛 、巴州氂牛、中甸氂牛、金川氂牛等。
阿什旦氂牛的遺傳基礎和體型外貌特徵均與上述17個地方品種(遺傳資源)有著明顯區別。
大通種牛場場長馬進壽介紹,他們將阿什旦氂牛的性能指標和綜合品質與青海本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阿什旦氂牛種在保持高原氂牛優秀抗逆性的基礎上,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和體重等主要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全面超越青海高原氂牛、環湖氂牛。
推廣:從大通向外輻射
海拔2900~4600米的大通種牛場,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為阿什旦氂牛的培育和推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條件。
「我們在這裡建立了種公牛站、育種核心群、育種群和推廣示範區四級繁育推廣體系,使其成為青藏高原氂牛產區及毗鄰地區可廣泛推廣應用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對我國氂牛良種制種、供種體系建設和氂牛飼養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引領作用。」閻萍說。
馬進壽介紹,為加強核心群管理,提高種畜質量,大通種牛場專門制定了核心群標準管理辦法。
在阿什旦氂牛培育期間,閻萍團隊和育種場邊培育邊推廣,向青海省及周邊地區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
過去,氂牛飼養每年不斷經歷長膘掉膘的過程,生產效率低。
閻萍認為,阿什旦氂牛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突破了青藏高原畜牧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粗放型向經營型轉變的瓶頸,完善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區放牧、放牧加補飼及完全舍飼化等不同氂牛產業發展的結構,有利於進一步構建更具發展潛力的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系統,解決了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產業發展的種源需求,提升了青藏高原寒旱生態區氂牛產業的發展水平。
《中國科學報》 (2019-07-12 第1版 要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vNFHmwBmyVoG_1ZcI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