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筆下的動物,別樹一幟

2019-07-24     美學與藝術

徐悲鴻筆下的動物,別樹一幟

徐悲鴻一生都追求「真善美」結合的藝術價值,提倡西方素描,認為素描能精準地表現自然社會。最大限度的利用西方繪畫技巧,卻又有自己獨特的繪畫手法。徐悲鴻使用中國畫的墨筆和線條來表現西方古典寫實繪畫的方法造型,主要以明暗的筆調展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繪畫的線條及墨色獨具特色的表現力。徐悲鴻筆下的線條輕重、急緩、濃淡、濕乾的拿捏,不僅反映了物體本身的結構, 物體與背景的關係,而且巧妙地安排疏密,相互對應,賦予了物體不亞於西方明暗調子造型出的體積感及空間感。徐悲鴻有西方寫實繪畫無法比擬的質感、量感、韻律感及節奏感。以寫生的方式做水墨畫可謂一個先河。

徐悲鴻主張師法自然,以自然為師,反對淵源承襲。他喜愛宋畫,尤其是北宋的花鳥畫。其作品融匯了宋畫的自然內涵以及西方的古典寫實繪畫技巧。在作品背景處理上摒棄了西方過分重視現實的觀念,而採用傳統的方式,繪畫技巧上採用歐洲寫實風格,二者相互呼應。將中西繪畫技巧完美的運用於繪畫,可謂中國畫創作方法論的創舉與革新。

馬一直是人們鍾愛的題材,其中尤以徐悲鴻的馬畫最受喜愛。徐悲鴻採用了大寫意的手法來表現,採取具體筆法大筆潑寫,在潑的基礎上結合勾勒,並且注重準確的結構形似。它採用西畫中明暗分塊的造型方法,用大塊的灰墨擺出馬的大致體態,馬的輪廓、五官等細節則採用寫實的手法,細緻表現。他畫的馬酣暢奔放、氣宇軒昂、充滿活力。

徐悲鴻動物畫多是以寫實為基礎, 應用解剖學的原理,極力表現動物的真實形態,又表現出它的機敏、雄健和力量。他追求筆墨從屬於事物客觀的結構,把素描融入畫筆,在不同的創作中有不同的運用和表現。他的《群獅》中,五隻成獅和兩隻幼獅,因其所處的空間不同、畫法不一。物 象近大遠小、近實遠虛,尤其是最前面的一隻,其臀部和後腿稍微擴張,具有視覺的衝擊力,體現寫實的效果。

《群獅》


靈鷲

徐悲鴻 鵝與枇杷

徐悲鴻 魚鷹圖

徐悲鴻 獅蛇圖

徐悲鴻 貓雀圖

徐悲鴻 桐蔭貓戲圖

徐悲鴻 麻雀

徐悲鴻 竹雞圖

徐悲鴻 雙雞

徐悲鴻 天馬行空



群馬圖

徐悲鴻 奔馬圖

徐悲鴻 七喜圖

徐悲鴻 三吉圖

徐悲鴻 四喜圖

徐悲鴻 蒼松雙鶴

徐悲鴻 柳蔭三駿

徐悲鴻 飲馬圖

悲鴻 九州無事樂耕耘

徐悲鴻 駿馬圖

徐悲鴻 榕蔭雙駿圖

徐悲鴻 春之歌

徐悲鴻 貓

徐悲鴻 英雄獨立

徐悲鴻 白描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tTVMWwB8g2yegND9o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