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濕地】「老友」歸來 波光映飛鳥如詩如畫

2019-12-28     津彩河北

歸來·候鳥的快樂天堂

天津北方網訊:初冬時節,在靜海區團泊湖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溫暖的陽光、清澈的湖水、豐美的水草和團泊湖豐富的魚蝦資源吸引了大批南遷候鳥在此駐足。

天鵝、灰鶴、白鷺、骨頂雞、蒼鷺、銀鷗等或在水面靜立,或潛入水中捕魚捉蝦,或在水天之間展翅翱翔,呈現出一片和諧的生態景象。

今年靜海區累計投喂高粱、玉米10710斤、小鯽魚3676斤,為「精靈們」的遷徙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長久以來,美麗天津是我國東部濕地水鳥重要遷經區,是國際鳥類遷徙九大線路之一的咽喉地段,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伴隨著再造綠色生態屏障等多項舉措,京津冀「綠肺」已初見成效,如今的天津已成為飛羽翔集的綠色家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團泊湖湖區內已觀測到白鸛、黑鸛、天鵝等160多種珍稀鳥類棲息繁衍。


瑰奇·團泊濕地的盎然之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際海蒹葭色,終朝鳧雁聲」

「白苹洲渚垂楊岸,藕花未放青蒲短」

......

古人從來沒有掩飾對濕地的喜愛

有人說,濕地是海綿,吸進去的是水,擠出來的是空間;有人說,濕地是候鳥的天堂,為南來北往的它們創造了生存空間;還有人說,濕地是最後一片凈土......

「水軸為靈,綠帶為媒」,在湖岸的蘆葦盪中穿梭,看湖水宛轉繞芳甸,觀落霞孤鶩並肩飛,賞湖光倒影染青林,團泊濕地繪出柔美的大地曲線,像一幅自然天成的畫卷。

此時的團泊濕地盛景,彼時卻只是蘆葦盪里的鹽鹼灘。近年來,靜海區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團泊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

構建完善全天候、無人化的電子「圍欄」監控體系,健全了保護區實地巡護與在線監控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持續實施年度生態補水工程,2018-2019年累計置換補水1.38億立方米,水質保持良好的同時,實現了團泊湖1.36億立方米的蓄水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質保護和清理巡查,打造著濕地規劃建設和鳥類自然保護區保護修復的「升級版」。

「團泊窪,團泊窪,你真是這樣靜靜的嗎?」如今的團泊濕地,隨著飛鳥和遊人的「駕臨」,呈現著一副「靜中有動、動靜相生」的新畫面。

碧水蕩漾,蘆葦叢叢,魚肥蟹美,百鳥翱翔......隨著生態的逐漸恢復,團泊濕地讓人們另眼相看。而在這裡崛起的團泊新城,以體育、健康、旅遊等產業為「引力」,吸引著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前來投資落戶,促進著靜海的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hQsTG8BMH2_cNUgIE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