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寬田寨面村芒筒壩管屋祠堂的傳說
提起楊救貧,恐怕老一輩的於都人都能說出許多關於他的奇聞逸事,不過最有名的故事發生地還是在寬田鄉寨面村的芒筒壩。
中國人歷來崇尚風水之說,尤其是在農村,建房、落葬都得請個地理先生來。話說這一天,寬田芒筒壩的管氏族人們正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擺酒設宴,因為他們聘請了著名的墈輿大師楊救貧來為「管氏宗祠」的興建墈輿風水寶地,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直急得主事人象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只得向大家發問道:「你們看見楊救貧先生來了沒有?」只見其中一人答道:「好象剛才有位老者在門外坐了許久,因為不相識,就沒人理他,現在已經走了多時了。」待主事人問明衣著相貌後這才後悔不迭地說:「糟了,這就是楊救貧先生,你們為什麼不早秉報一聲呢?快快叫個人去給我請回來!」
其實楊救貧那天心情特好,所以提前趕到了芒筒壩,可因為沒人認識他,而主事人又在裡面忙七忙八地不曾及時出來,弄得人家楊大師連茶也沒能喝上一口。眼看著時辰已到,可怎麼還不見東家出來接見?因此心裡委實不大自在,想著想著便起身怏怏而去。如今見東家又派人來追他,未免心裡好笑,儘管來的人千道歉,萬請求還是執意不肯回去,但又實在是不忍心掃了管氏族人的面子,只得客氣地對來人說:「不用請了,你們管氏宗祠就按我坐椅的朝向興建吧!」
就這樣,主事人按照楊救貧的回話破土動工興建了眾望所歸的「管氏宗祠」,可誰也沒有料到的是,當楊救貧離開座位以後,一群頑皮孩子追逐打鬧,無意之中將座椅挪動了位置,結果使宗祠偏離了楊公原來的朝向,所以管氏繁衍的後裔也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雖然如此,但「管氏宗祠」卻歷千年風雨而不衰,至今還仍然保留著當年古色古香,肅穆莊嚴的風貌,給人以無限的緬懷和景仰。
古人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即使象楊公這樣的大師似乎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楊救貧是吉安人的遺腹子,跟隨母親改嫁後又回到贛州來做風水,最後卻客死在我們於都寬田的藥口(芒筒壩)。說來楊救貧還真是生為墈輿生,死也為墈輿死,這是何故?就因為楊公給一位人稱「盧王天子」的州官擇了一座「天子穴」,可又怕楊公要壞他的事,所以設法用毒酒加害於他,楊公雖採取了應對措施,但卻終究是敵不過毒酒的藥性。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趕快僱船逆貢江而上,經於城、溯梅江,行數日至一山青水秀處,楊公忙問道:「此為何地?」船家隨口答道:「此是寬田藥口」。楊公聽罷猛地長嘆一聲:「藥口、藥口,酒毒已至關口,我命休矣。」說罷,趕緊舍舟登岸而行。
河岸上蘆葦叢叢,微風過處掀起層層綠波,行至一處,楊公假裝方便,便暗將他的墈輿寶物趕龍狀和驅龍鞭丟藏在蘆葦叢中,忙緊走兩步追上徒弟,讓他回頭去看看他的大便有否被狗吃掉,可徒弟哪裡知道師父的用意,只走到半道上便返回來告之楊公:「大便還臭氣衝天呢!」據傳這徒弟素來與師父唱反調,你叫他向東他偏朝西,所以楊公想故意試探徒弟有無誠意,好將他的寶物傳給一個可靠的人,可徒弟卻辜負了師父的一番苦心,難怪楊公痛苦的仰天長嘆:「二寶將失傳矣,天耶?數耶?」他舉目四顧,只見芒筒壩一馬平川茫無邊際,寒信峽隔江對峙峰巒陡峭,滔滔梅江從山峽間奔流而下,一瀉千丈,楊公對此地稱讚有加,便出口念道:「頭頂八字水,腳踏寒信嶂,誰個葬得到,代代出丞相。」然後回過頭來對徒弟說:「我死後,如若你們發現趕龍狀和驅龍鞭,務必要跪著抄完趕龍狀後,才可用手取拿二寶,否則……」話未說完便氣絕身亡。
楊公死後徒弟按師父遺囑,將屍首就地安葬於藥口(今芒茼壩,又稱楊公壩),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龍形。為免墳墓被人破壞,據說共做了一百零八穴,使人真假難分。可說來也巧,就在楊公死後不久,有一天,村裡的孩子在河灘上放牛,無意中發現了蘆葦叢中的趕龍狀和驅龍鞭,因不知為何物,便好奇地念著上面的文句,並揮動著那根鞭子,剎那間,只見山搖地動、河水翻騰,群峰奔馳。直嚇得孩子們驚惶失措、狂呼亂叫,趕忙將拾到的兩件東西扔進了河裡,這才使大地恢復平靜。楊公的徒弟聽到消息後,趕忙僱船順流尋找,果然發現趕龍狀和驅龍鞭在河面上。他們立即遵照師父遺囑跪在船頭上逐字逐句地抄寫,直跪得雙膝發麻、手臂擅抖、大汗淋漓,船家見此情景忍不住發話道:「何必如此受罪,你們不會把它撈起來再抄嗎?」徒弟實在是苦不可耐,想想也有道理,雖沒抄完,他也顧不了那許多了。於是收筆趕緊用手去撈,誰知剛把手伸到河裡,那兩件寶物便倏地往下沉去,再也不浮起來了。所以墈輿界說的「地理無完書」就緣於此。
真是滄海變桑田,時隔一千餘年之後的楊公壩上,但見銀沙閃爍,蘆葦叢叢,而名噪一世的楊公墓卻因河床改道,早已淤入河底無跡可尋了。儘管如此,但歷史是終究不會忘記這位墈輿大師的,明萬曆十年,於都知縣葉夢熊就在正對楊公墓址處,立了一塊「唐國師楊公」的日照碑以資紀念,後來在嘉慶十八年,邑人段道軒和吳肇龍又為楊公在隔江相望的河岸上樹一照碑,如今這兩塊石碑都被於都博物館所收藏。
的確,楊公創始的風水地理學派,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海峽兩岸和東南亞各地自稱為楊公若干代傳人的還大有人在,慕名前往楊公壩瞻仰考察者依然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甚至有信家還慷慨許諾:誰尋得楊公古墓原碑,將願以一萬美金巨額酬報。
參考資料:縣政協《於都文史資料》
(供稿: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