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的征程,或許少不了這位被低估的控衛

2019-08-27     格式化自己

近期,中國男籃將正式踏上男籃世界盃的征程。在中國男籃結束了全部熱身賽任務之後,我們對這支球隊的情況也有了大體的了解。那麼,這支中國男籃在進攻端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哪些球員更適合在這種環境之中發揮出自己的特點呢?

一、缺少持球主攻手

再好的戰術,其實都是需要以球員能力為基礎去制定的。在現代籃球之中,其實球迷們所推崇的所謂空切配合,其實本就存在產量上限不夠高的問題(能夠做到8%就很好了);如果球員能力不夠,光靠戰術更加難以到達這種高度。

所以,最為簡單的方式是,球隊至少要在場上多擺持球主攻手——尤其是兼具突破和持球投能力的擋拆手。如果丁彥雨航沒有受傷,中國男籃就不需要為這個問題多加考慮,因為郭艾倫和丁彥雨航都可以靠著這兩項技能為球隊扛下大部分的終結任務。

但在丁彥雨航受傷之後,中國男籃就只能轉而讓內線球員多扛持球主攻的任務。但現實是,王哲林因為防守的問題不會得到太多的出場時間,周琦也不具備低位背身的能力,球隊只能要求「三旬老漢」易建聯去打更多的低位。

可能是受到了年齡的影響(也可能和歸隊時間較晚有關),易建聯至今的持球主攻狀態並不算優秀。事實上,易建聯上個賽季能夠在CBA交出超高的效率,其實是和廣東隊多打小球密不可分的——以他的身體素質,易建聯多去參與擋拆和快攻這種更為簡單的方式,自然能夠換來更高的真實命中率。

考慮到易建聯還需要在防守端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男籃讓易建聯多打持球主攻或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二、沒有無球大神

一般情況下,當缺乏頂級的持球主攻手,球隊就只能靠著無球能力較強的鋒線球員去彌補了——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在姚明身邊擔任這個角色的球員是李楠;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朱芳雨又在姚明身邊扮演起了這樣的角色。

但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種方式對於球員的出手速度和穩定性要求是極高的,一般球員根本無法去扛起這種任務。而中國男籃目前的這些側翼球員,在功能上更趨近於【定點三分球射手】——這種類型的球員固然也有無球習慣好壞的區別(阿不都無球習慣就明顯優於周鵬),但本質上都是那種特別依賴隊友的射手。

其實,中國男籃也並非沒有優質的無球射手,之前被裁掉的吳前就是這種類型的球員。但吳前的問題是:他的體型偏小,不能向上搖擺到3號位;他的單防能力又是後場球員之中最差的,他站2號位的時候,球隊的防守會受到巨大的影響;更為糟糕的消息是,他在熱身賽上的三分球準星極為糟糕,完全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當一個球員既無法在進攻端發揮自己最大價值,且在防守端有很大負面效應的時候,他也確實沒有足夠的理由繼續留在球隊里了。

三、只能多擺控衛

讓易建聯在進攻端高負荷運轉其實不是一個合適的方法(畢竟易建聯在防守端還要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男籃的主攻資源因而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吳前、陳林堅等人遲遲無法找到狀態,中國男籃又被迫放棄了在無球側可以自己開發進攻進攻機會的射手……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男籃應該如何把戰線延續到40分鐘呢?李楠的答案是,在場上多擺陣容控衛:在首發陣容之中,李楠一般會放入兩名控衛;到了銜接段,李楠甚至一度擺出了三後衛的陣容。

按照之前的思路,球隊對於四名控衛的定義大致如下:郭艾倫的自主進攻能力自成一檔,他突破的時候,也能夠給籃下的隊友送出妙傳;趙繼偉的自主進攻能力會更弱,但他打擋拆的時候還是有不錯的傳球技術,而且近期的定點三分球回應得也不錯;趙睿可能被認為是低配版的郭艾倫,具備一定的速度;方碩在亞洲賽場具備一定的持球投能力,似乎能夠給控衛線帶來一定的變化。

當場上擁有四名控衛的時候,中國男籃基本能夠做到多打一些擋拆,進而做到【一次擋拆出錯的時候,再發動第二波擋拆】。這樣做到好處是,儘可能規避陣地戰進攻陷入停滯的問題。

但到了實際過程之中,有些事情就無法把控了。郭艾倫的確自成一檔,但其他人在能力上都和他有差距:趙繼偉傳球確實是最好的,但他也無法承擔太多的主攻任務,當然,郭艾倫下場的時候主攻問題才會被放大;方碩的運控技術不夠好,在規格更高的國際賽場上無法承擔太多的持球投任務;至於趙睿,現在的他更像是幾年前的郭艾倫,他不夠好的運控技術制約著他主攻的產量。

換言之,在要求更高的國際賽場,這3名後衛都無法在郭艾倫下場的時候承擔太多的主攻任務。怎麼辦?

四、可能最好的解法是孫銘徽

截止本文發稿,中國男籃尚未公布最終的12人大名單,但筆者依然堅信:孫銘徽可能才是那個更適合被放入12人名單的球員。

孫銘徽擁有的身體素質(扣籃王),突破時的第一步極快,且有一定的運控技術托底,時常不需要藉助於一些小技術就可以直接殺入籃下。眾所周知,籃下往往是對方協防力度最高的地方,孫銘徽頻繁的突破,必然會給隊友次創造更多的空位機會。

與外界印象所不同的是,孫銘徽的傳球能力也不差。他頻繁突入籃下的時候,自然能夠給籃下的隊友傳出好球;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也可夠傳到底角的定點射手(這是郭艾倫傳球環節相對弱勢的一環)——與巴西一戰,孫銘徽就給傳到了左側底角的任駿飛,只是這個球的弱點略差,任駿飛最終沒有接住球。

孫銘徽既然能夠傳出難度極高的球,也就完全能夠適應在頂弧【組織進攻】的任務——事實上,之前與NBL交戰的時候,孫銘徽就扮演過類似的角色。

另外,孫銘徽確實存在投籃不夠好的問題,但現在的問題是:其他幾個人的投籃表現也沒有達到遠勝孫銘徽的境界,尤其是在投籃方面被寄予厚望的方碩。

如果中國男籃真的需要一名郭艾倫之外的擋拆手,那筆者相信更適合的人選會是孫銘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eME12wBJleJMoPMrv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