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省錢女孩:1天花9塊,33歲買下3棟樓

2019-08-21     場庫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196 部 每 日 一 片


前兩天V姐在日本綜藝里看到一個故事。

一位名叫咲的33歲普通工薪族女孩,靠省錢,買下了3棟千萬豪宅。

被稱為「日本最省錢女孩。」

靠省錢就能買樓?

在國內看來很不現實。

別說3棟樓了,北上廣你隨便挑個城市買間房,掏空錢包夠湊個首付都是人生贏家。

可能有人會說日本人掙得多,房價也沒那麼高,說不定確實買得起?

但她是真的省,對自己也是真夠狠.....

1天伙食費只有9塊左右(人民幣)。

早餐:一片麵包,抹一點醬。人民幣一塊五。


午餐:自己做的三文魚配白飯。

人民幣四塊九毛九。

晚餐:蔬菜烏冬面。

烏冬面兩塊錢,蔬菜一塊一。

為了節約水費,她直接就端著鍋吃,少洗一個碗。

如果我每天只吃這些,可能不到兩天就崩潰了。

但這位小姐姐自從上班開始硬是堅持這樣吃了好多年,強大的意志力令人折服。

除此之外,她基本不買東西。

尤其是衣服。

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子,要麼是小姐妹們淘汰不要的,要麼是從老媽那裡順走的。

家具是撿的,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就這樣,靠著能省則省絕不浪費的強大毅力,咲在33歲時實現了自己18歲的理想:

買下3棟豪宅,每個月只靠收租金就能賺30萬日元,

近兩萬塊人民幣。

但事實上,即便買下了3棟樓,咲的生活依然沒有改善。冰箱空空如也,吃的還是最便宜的烏冬面。

因為,買樓並不是她的人生理想。

只不過是實現理想的手段。

她真正想做的事,是開一家貓咪咖啡廳,救助流浪貓。


但開貓咖成本很高,需要場地,需要前期投入,

更需要時間和精力還有金錢去經營。

在深思熟慮後,咲才在18歲時立下買三棟樓的目標。

現在,目標實現。

3棟房子收租,其中一間,正好用來開貓咖。

她辭掉了房地產公司的工作,專心做起了店長。


看到這裡,V姐不禁佩服這位不被物慾操控,學會理性克制自己並努力實現夢想的女孩。

講這個故事,並不是說要鼓勵大家要像她一樣節衣縮食,而是希望我們能夠從她的故事中思考:

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曾有過買10樣東西,後來發現沒有1樣我能用到的教訓。

為了緩解生活壓力,之前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的慾望。

今天加班好累,犒勞自己買一隻口紅。

明天和閨蜜聚餐,看到對方新買的手機殼很好看,就立刻要來了連結下單。

看似一次花的並不多,可日積月累,家裡就被囤滿了。

剁手一時爽,整理火葬場.....

每次收拾房間累的要命的時候,我都在想: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直到我看了下面這部紀錄片,終於開始克制自己剁手的慾望——

《我的物品》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實驗性質的紀錄片。

片中這位曾能把信用卡都刷爆的芬蘭小哥,

花了一整年做了一個實驗:

不用卡,只用現金。將家裡所有的東西,包括包括衣物、床……只要是肉身以外的一切物品全部放進倉庫。每天只能拿回一件,時限為一年。實驗期間內不能買新的東西。


看看人到底需要多少東西?

自己的人生會發生什麼改變。

收拾前的家

收拾之後

說干就干,這位小哥也是真豁得出去。

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天晚上,他全裸站在房間裡望向窗外。

芬蘭的冬天,天寒地凍。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畫面沒有給到小哥正面鏡頭,但他內心可能正在後悔,為什麼我連件內褲都沒留......

於是第一天的夜晚,他在雪地里裸奔著跑向倉庫,拿到了他的第一件物品:

呢大衣。

接著問題又出現了。

沒有床怎麼辦?

席地而睡。

沒有剃鬚刀?

只好留起鬍子。

沒有手錶手機不知道時間,拜託帥氣弟弟每天早上來家裡叫他起床工作,順便給他帶點吃的。

沒有冰箱,只好將食物放在窗台上「冷藏」。

這位的芬蘭小哥,

憑一己之力硬是過上了現代原始人的生活。

他並不是每天都去倉庫,而是攢幾天一起,可以拿好幾件回來。

他在第六天拿回了床墊、毛衣長褲、換洗的衣物。

到了第十天,又來倉庫拿走了換洗的衣褲、剃鬚刀、牙刷。



一開始真的很難,但他也在這幾天對生活有了新的感受,他說:

「如果你每天得到一件東西,生活標準都能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將會是一場盛宴。」

但這種每天讓自己過得好一點的快樂,在他得到了五六十件物品後便消失了。

他又開始對生活產生迷茫。

在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日子後,他發現自己不再需要更多的物品。

於是芬蘭小哥將自己的煩惱告訴奶奶,奶奶開導他:

「你要到別處尋找幸福,物品只是生活的道具而已。」

他開始思考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關於要不要用手機,每天都背的包壞掉後該不該扔?

關於自己為什麼以前會有那麼多東西?究竟少了什麼?到底需不需要?

關於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只局限在這間房子裡。

到了92天,他基本上什麼都不缺了。

他有冰箱有筆記本電腦,不過沒拿手機,因為郵件能解決大部分社交聯繫。

他說自己之所以能過的簡單,是因為自己孤身一人,沒有女朋友。

沒有多少責任在肩頭,生活輕鬆又自由。

但半年之後,他認識了新的女朋友。

他終於搬回了自己的沙發、茶几,甚至還準備製作嬰兒床,為婚後生活做準備。


他已經很少回到倉庫了,紀錄片的內容逐漸從他對生活的苦惱,變成了和女朋友甜甜蜜蜜的日常。

在這期間,他的奶奶因為生病住院,要將家裡的老房子賣掉。

小哥回到曾經生活過的奶奶家,看看有有什麼需要帶走的東西。

思考良久後,他只帶走了一個糖盒。

因為這個盒子,承載了他童年的記憶。

在實驗即將結束的日子裡,他回憶自己過去一年的變化:

走出了分手的傷痛,找到了想要共度一生的伴侶,他曾厭惡這個世界,卻慢慢找到了熱愛生活的理由......

他發現一個人有200件物品就夠了。

有100件物品就能維繫生活,另外100件來增加樂趣和舒適度。

「占有是一種責任,物品是一種負擔。

不過我要自己來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負擔。」


物慾對我們重要嗎?

很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

就像前面故事中的日本女孩,雖然沒有像周圍女孩那樣把錢消費在花花世界裡,可她靠省錢實現了夢想,一樣獲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而紀錄片中的芬蘭小哥,從開開心心拿走日常所需改善生活標準,到抗拒去倉庫拿東西。

他在做實驗的前期,一直陷入了「物品與我」之間的關係里。

但到了後來,他發現了物品之外的樂趣,來到鄉下和家人聚會、和女友野餐,與朋友交流拍攝計劃......

他逐漸忽略了實驗的性質,

不再關注自己每天想要帶回家什麼物品。

我們一直在探尋,

卻對自己擁有的視而不見。

這幾年日本流行斷舍離,歐美流行極簡主義。

但無論是斷舍離還是極簡主義,並不是說一定要扔扔扔,不能買買買,克制自己的慾望。

而且應該學會內心的極簡。

從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找到真正自己想要的東西。

不是被各種博主、廣告商安利的新品,不是看到別人有自己卻沒有,就想購買的東西。

而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並且喜歡的,愛惜的。

因為無論生活如何變化,

你比你的東西更重要。

轉發這篇文章,

斷舍離。從入門到精通。





你買過最沒用的東西是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dbAzmwBJleJMoPMh1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