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

2019-10-25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這為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提供了理論指南和思想指引。同時,在世界各國人民期待「詩意棲居」而工業文明卻帶來現代「自然之死」的存在論境遇下,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無疑為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奠定了堅固的實踐基礎和強烈的外部需求。

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國際傳播

當今世界正面臨一系列生態問題的挑戰,在資本主義利潤至上價值觀的支配下,自然生態和人都被逼入了「文明的陰溝」中。面對污穢破碎的生境,世界各國人民期待一種方案和智慧能夠拯救文明,以一種全新的生態理念、社會建構和文明樣式超越工業文明。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崛起中的中國正走上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中國以何種姿態和方式參與並引領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無疑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因此,必須從三個維度把握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國際傳播的價值。

要站在全球生態治理的維度。生態環境惡化不僅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也是人類永續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如何實現綠色經濟增長有了解的現實需求。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使世界了解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實踐,向世界分享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治理的貢獻者、參與者、引領者的責任所在。

要站在解決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為爭取發展權被「挨罵」問題的維度。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走向強國之路。然而,一直以來「西強東弱」的話語權格局導致中國在強國之路上一直承擔著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如部分西方媒體大肆渲染的「中國環境威脅論」。這種論調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視而不見,緊抓部分負面典型事件進行反覆報道並將其意識形態化,卻完全忽視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每年所消耗的巨量資源對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歸根結底,這些言論是要阻遏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將世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莫須有」歸罪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消耗,歸咎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有鑒於此,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使世界了解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不僅有利於解決中國所面臨的「挨罵」這一「成長中的煩惱」,更能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經濟發展所應有的權利和空間。

要站在通過交流與對話構建倒逼機制來進一步完善自身生態治理的維度。話語傳播必須基於話語的真理性。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憲法和黨章之中,將美麗中國上升為國家願景和戰略,這種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諸如空氣品質和森林覆蓋率等指標顯著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態環境已得到徹底修復。實際上,整體的生態環境狀況、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知識、各級地方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執行力等仍有提升空間。有鑒於此,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在與世界的交流、學習、比較中得到積極的信息反饋,通過開放式的對話及引入國際輿論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來構建積極的外部壓力,能從心理上和情感上激勵廣大民眾和各級地方政府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並形成一種道德文化自覺,有助於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深化與完善。

構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國際傳播的三重路徑

在「西強東弱」話語權格局下,必須以辯證思維推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既要講清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性,也要講清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對普遍規律的遵循,更要主動站在意識形態的高地講清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對人類文明形態的新貢獻。

第一,講清楚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所具有的特殊性。中國的生態文明話語是因應中國現實發展需求而逐步形成和豐富的,其核心要義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新時代仍然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不斷發展才能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此同時,過去重速度輕質量的粗獷型經濟發展遺留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與人民對美麗中國的嚮往南轅北轍,而且會嚴重製約中國的永續發展之路。中國既不能按照西方環保主義運動的要求「向後退」,也不能「原地踏步」,繼續過去只顧經濟增長卻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國必須「向前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新時代的中國有能力、有必要、有決心通過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倡導民眾綠色低碳生活等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二,講清楚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是對世界生態環境保護客觀規律的遵循。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核心詞彙即「綠色」,它不是簡單的對綠色生活的倡導和口號式的呼籲,而是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一是預先高度強調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二是過程中突出綠色治理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三是以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破除制度短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與法治保障相呼應的是對地方各級領導幹部的評價,也不再唯GDP論英雄,而是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的績效。「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對綠色的突出強調,彰顯了對客觀規律的系統認知及對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精準把握,極大提升了話語的實用性、認可度與親和力。

第三,講清楚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對人類文明的建設性貢獻。在「西強東弱」的話語權格局下,欲實現這一「講清楚」的目標,必須從三個方面加以推進:一是正視意識形態之爭。西方媒體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加以「有色眼鏡」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爭奪。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必須理直氣壯地講清楚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同時,要講透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二是突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人民導向。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案和智慧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能為世界人民謀大同,其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資本主義制度決定了西方國家的所謂生態環保運動必然無疾而終,並不會真正為其人民謀福祉,原因就在於類似的新社會運動會妨礙資本的自我增值及其經濟增長,典型案例如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三是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以事實打動人心。西方社會的平民主義傾向在自媒體時代迅速崛起,普通民眾通過自媒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渠道。在此背景下,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傳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趨勢,抓住西方社會平民主義集體感性的情感特徵,在傳播中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積極成果為事實依據來說話,通過平民主義情感的傳遞,建立全球情感共同體,從而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贏得更多認可、尊重、支持。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志坤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_IvAm4BMH2_cNUgg3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