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的老土炕,你多久沒睡了?

2019-06-26     你好夏都

城市喧囂,這個季節只想去鄉下感受那份靜謐,偌大的莊廓,幾間看似不起眼的平房和一個大花園,空氣清新,鳥語花香......



只可惜自從搬進了城市,莊廓卻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只求能在周末到鄉下的親戚家中住上兩天已是非常滿足。



以前住在鄉下,嚮往著城市的繁華,好不容易在城市中扎穩腳跟,卻又期盼著能夠在鄉下享受幾日的清閒。


每次到鄉下的親戚家去,主人都很熱情地說:「來來來,上炕、上炕」,之後放一張精緻的小炕桌,熬茶倒上,焜鍋擺上,透過窗子還可以看到滿園春色,妙哉、美哉!



說到炕每一個地地道道的青海人並不陌生,每家每戶,無論人口多少,家庭貧富,總少不了土炕。炕在一定程度上和房子同等重要,即使蓋了新房沒有炕,還不能說是完工。沒有炕的房子,也總是空蕩蕩的,沒有家的氣氛,只有炕盤起來,熱了起來,有了那片再熟悉不過的蓆子,才有家的溫暖,家的溫馨。



炕盤好後,需要在炕洞裡填上柴草等點燃烘乾,這樣不能睡,用山里人的話說,新炕太潮,需要發汗,還需要在炕上面鋪上麥衣,乾草,捂著發汗,等炕四周干透,且炕面上有熱烘烘暖融融的感覺,這會就可撤去炕面上的麥衣柴草,這樣的炕才算是冬暖夏涼,四季適宜的好炕。



在冬天有了柴草的熱炕,總感覺舒坦,從晚上到早晨一直熱乎乎地,人睡在炕上,既不太熱,也不感覺一點冷,那種美無法用語言表達。睡在熱炕上,時不時還能做一個美夢。



以前都是在房子裡燒炕,這樣在房子裡被煙燻的烏煙瘴氣,後來人們將煨炕的炕洞門安排到了室外,但那股炕煙味道還是讓人難以忘懷...



在地窖里挑幾個光溜的土豆,埋在火爐下面,或者埋在炕洞裡,約一個小時,火爐下面,炕洞裡便散發洋芋的香味,證明洋芋熟了,火爐下面的用火鉗拿出來,吹去上面的爐灰,炕洞裡大多木棍撥出來,吹去土豆上面的灰塵,冒著一股股香甜的氣味,吃一口,香甜清脆,真可謂回味無窮啊。




天氣轉暖,火炕也不需要燒了,炕煙味道也隨之消散。到了炎炎的夏日,土炕還會散髮絲絲涼意,真可謂冬暖夏涼。



在農村吃飯啊什麼的都會讓年長的坐在炕上,這也是對長者的一種尊重。當這種生活成了習慣,在招待親戚客人吃飯的時候,在土炕上安上炕桌,將飯菜擺放地炕桌上供客人用餐,「上炕」也就成了每家待客最熱情的禮儀了。



在炕上炕桌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物件,炕桌旁讓人念念不忘的,是每天吃飯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父母把最好吃的飯菜留給孩子,捨不得吃一口,而他們卻吃的清茶淡飯。 吃完飯,炕桌就被擦得乾乾淨淨的,孩子們趴在桌子寫作業,大人們在一旁做手工活,聊著天,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



土炕的留給農村人的那種溫情的熱不會從人的記憶中抹去,儘管有高級舒適的沙發床,但那是有區別的,代替不了的,因為至少它不會給人以充滿泥土氣息,大地氣息的質感。



現在,農村人不是移民搬遷,就是嚮往那城市的高樓和繁華,土炕和老房子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被遺棄了,或許,過不了多長時間,土炕,老房子和農村一樣,會慢慢消失,不再讓人提起。



但這種土炕情懷使得現在的人都要在自家的臥室中盤一個炕,雖然只是個「樣子貨」但這種扯不斷的思鄉情結什麼也阻止不了。



如今很多的農家樂、鄉趣園都會有土炕。很多人聚餐都會選擇有土炕的房間,脫鞋上炕,盤著腿(年輕人上炕過一會就會坐立不安),喝著熬茶,吃著土雞,欣賞窗外初春的風景。這或許是最美妙的享受了吧。




(來源:西寧晚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OcBRGwB8g2yegNDAL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