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于都縣銀坑鎮地名

2019-05-05     於都信息網1

于都縣銀坑鎮地名

引子

銀坑鎮境內地勢高北低,丘陵多平地少,兩條小河分別自北往東南流入梅江。解放前夕屬第五區(銀坑區)。

1958年9月成立銀坑公社,同年11月岩前、橋頭公社撤銷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8月銀坑公社劃分為銀坑、馬安、橋頭、岩前四個公社,1965年7月岩前公社撤銷併入銀坑公社,1968年10月馬安、橋頭公社銷撤也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11月又將銀坑公社劃分為銀坑、橋頭、馬安三個公社。

銀坑是草命老根據。1932年1月打開馬安的上寶士圍後,在上寶排腦成立了中共勝利縣委、勝利縣蘇維埃政府,不久遷至銀坑的平安寨。



銀坑圩農曆一、七、四當圩,為於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傳從前在柳木坑煉過銀子,聞名四方,後在附近建圩,稱銀坑圩。此地偏僻,後遷老街。又因漲水受淹,將圩遷至現地,沿用其名。明中,羅氏由小螺遷入。隨後,肖、陳、劉、洪、等姓氏相繼入居。

【銀坑大隊】以銀坑圩得名。於都糖廠駐此。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屬銀坑區銀坑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銀坑大隊。

老街在銀坑圩南偏西。銀坑圩遷後,故名老街。宋末,溫、羅氏開居,已35代。後陳、黃、朱、金、謝、曾、邱、劉氏姓相繼遷入。

山下在老街北偏東天華山腳下。凌氏於明末從尋烏澄江遷入。

桐子窩在老街東北面崗坂窩裡。以桐子林得名。賴氏於清中從賴屋遷入。

賴屋在老街東北面。賴文秀於明末從會昌洛口遷入。

新屋子在老街東北面田塅中。朱考信從嶂腦牛角坑遷入。

撒網形在老街西北面河邊。上方山稱鯉魚形,該地取名網形,意思是:張網捕魚,生活富裕。江榮漢於清末從葛坳龍山遷入。

圍下在老街西面岳飛寨下。管紹卓於清初從營腦遷入。

楊屋山在老街東面田塅中。以楊氏開居得名。楊遷,曾承鸞於清初從於都城遷此。陳、劉氏相繼入居。

范屋場在老街東面亂葬崗下。以范氏開居得名。范氏失傳,賴氏於明末遷入。

萬壽宮在老街南面橋頭邊。系民國十四年建的真君廟,翌年又建觀音廟,取名萬壽官,表示保佑萬民長壽無恙之意。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作過兵工廠,解放後作過倉庫。1965年劉氏從老街入居。

營腦在老街南偏西。相傳宋朝岳飛曾在此扎過營寨。上有岳飛賽,下有岳飛營,稱上營,中營、營腦。鍾氏於宋末從樓前遷入。清初管氏從楊公壩遷入。

peng丘在老街南偏西。張氏於元末從廣東遷入.

【梅屋大隊】以轄地梅屋村命名。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均屬興國縣龍崗區上梅鄉。1955年劃為于都縣管轄,屬銀坑區岩前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梅屋大隊。

石螺丘在銀坑圩東北面水庫邊。以農田石螺多得名。明末羅氏開居,清中,羅氏遷走,廖氏從興國山寮坳入。

黃坳在石螺丘東北面黃泥山坳。曾拾玉於清中從興國山寮遷入。

牛寺塘在石螺丘東北面嶺排上。相傳在牛屎塘建過庵,故名。曾氏於清中從興國山寮遷入。

圩背在石螺丘東北面山腰上。原邱氏開居,稱邱背。邱遷,改為圩背。清中,曾氏從興國山遷入。

松山排在石螺丘北偏東嶺排小溪邊,以松樹林得名。清初,曾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塘泥坑在石螺丘北偏東山坑。里四面高,中間低,象口塘,故名。明末,曾氏從興國遷入。

上寮下在石螺丘東北面山腰上。原稱上廖下,後改為上寮下。清初,廖萬祿從興國山寮遷入。

荷樹腦在石螺丘東北面山坑排腦。以荷樹得名。清中,廖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冷水排在石螺丘東北面嶺排上。因山泉水冷得名。清中,曾桂華從興國山寮遷入。另居有魏氏。

旱塘缺在石螺丘東北面山腳下。因缺水得名。清中,曾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上寮前在石螺丘西南面水庫邊。原稱搖錢,後改為上寮前。清中,劉氏從興國遷入。

旱坑口在石螺丘南偏西坑口。因避風向陽,原稱暖坑口,後由於缺水,改稱旱坑口。劉氏

於明中從興國遷入。

大山口在石螺丘南偏東水庫邊大山口上。清中,肖玉光從廣東絲毛埂遷入。

羅陂坑在石螺丘南偏東山腳下。以水陂得名。清中,曾氏興國山寮遷入,另居有廖,肖氏。

杉山背在石螺丘南偏東水庫邊排上。以杉木林得名。清初,曾石橋從興國山寮遷入。另居有廖氏。

店下在石螺丘南偏西田中。從前此地開過路頭店,故名。清初,曾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河背在石螺丘南偏西小溪邊。清中,王氏從塘泥坳遷入。另居有曾、彭、張氏。

旗杆崬在石螺丘南偏西田塅中。清中,伊大元從石城遷入。

山子口在螺丘南偏西山坑口。清中,曾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鋸木逕在石螺丘南偏西坑逕排上。森林茂密,很多人來此砍樹鋸木,故名。清中,張揚洪從平安遷入。



下叉鹽在石螺丘南偏西田塅三叉路口。形似火叉,原稱火丫煙,後改為下叉鹽。清中,彭

法璞從廣東梅縣梅坑遷入,另居有曾氏。

石背坑在石螺丘南偏西坑排上石壁背。清中,曾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大坑在石螺丘南偏西大山坑裡。清中,肖正光從賴村半逕遷入。

田坑在石螺丘南偏西山坑裡。建村於農田中,故名。清中,曾氏從山子口遷入。

【鞏前大隊】屬半山區。駐山遮坑,以鞏前付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抗鄉。建國初

期,屬銀坑區岩前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岩前大隊,1972年稱鞏前大隊。

山塘坑在銀坑圩北偏東。以山坑有口塘得名。清中,周建材從興國遷入。另居有黃氏。

坪山腦在山塘坑東北面山腰坪上。清末,凌文通從火叉坳遷入,邱氏從興國樟木山、鄭氏從銀坑吊山相繼遷此。

大排在山塘坑東北面大山排上。清末,凌氏從火叉坳遷入。

火叉坳在山塘坑東北面山坳上。形似火叉,故名。蘭明德於明朝從廣東長論遷入,後凌氏從龍下遷此。

硃砂窩在山塘坑西偏北山窩裡。以盛產硃砂得名。清中,陳先德從福建遷入。後李氏從橋頭遷此。

牛牯崬在山塘坑北偏東嶺腳下小溪邊。明末,黃明祥從興國遷入。

木梓山下在山塘坑東北面兩小溪匯合處。以木梓林得名。清初,黃氏從牛軲崬遷入。

黃土灣在山塘坑東面黃土坡大灣里。張復光從興國遷入。

豺狗嶺在山塘坑西偏南豺狗嶺下小溪邊。清初,康同煙從泰和遷入。

花望前在山塘坑西偏南嶺腳下小溪邊。因果樹多,花茂盛,南與岩前相望,故名。清中,康明達從豺狗嶺遷入。

牛崗嵊在山塘坑西南面嶺腳下小溪邊。旁有崗坂,雜草叢生,便於放牛,故名。清中,康氏從豺狗嶺遷入。另居有王氏。

登坡寨在山塘坑東偏南「燈高山」坡上,原稱燈坡上,後改為登坡寨。明中,周建貴從興國水再腦遷入。

鞏前在山塘坑西南面山坑小溪邊。以地形似弓箭得名,後改稱鞏前,清初,康昭達從豺狗嶺遷入。後王氏從瑞金遷此。

【岩前大隊】屬半山區。以駐地岩前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岩前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幸福大隊。1968年改稱岩前大隊。

岩前圩在銀坑圩東北面。以圩後面有一石岩得名。農曆三、六、九當圩。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後劉,廖、羅、潘、李等氏相繼入居。

沿陂逕在岩前圩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以建有水陂得名。魏氏於民國初期從興國遷入,劉氏從泰和遷此。

田水在岩前圩北面山腳下小溪邊。屋後一井,泉水甘甜,原名甜水,後改稱田水。清末,康氏從現前遷入。

郭排在岩前圩西北面黃泥排上。郭氏於清代開居,郭遷,劉、魏氏於解放後遷入。

坳腳下在岩前圩北面小溪邊山坳腳下。清初,巫氏從福建寧化遷入。另居有劉氏。

花樹下在岩前坪北偏東山腳下小溪旁。以花木得名。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林崗峰在岩前圩西北面山腳下黃泥崗上,明末,劉氏從下田遷入。

寨背在岩前圩西北面石寨背崗坂上。民國初期,黃氏從楓樹下遷入。另居有劉氏。

下田在岩前圩北偏東山腳下田塅邊。明中,劉氏從瑞金遷入。

墩上在岩前圩北偏東黃泥崗前圓墩上。清徹,張氏從西嶺遷入。現駐岩前中小學。

棗樹下在岩前圩東北面嶺排上。以棗樹得名。高氏清代從上田遷入。

下屋在岩前圩西北面林崗峰下方。清初,黃氏從楓樹下遷入。

五公排在岩前圩西偏北嶺排上。以原有50擔公堂田得名。清初,廖氏從油麻坑遷入。

梅子窩在岩前圩東偏北山窩裡。以梅子樹得名。清中,張氏從松山桐下遷入。

山塘窩在岩前圩西面山下黃泥崗上。以屋後山窩有口塘得名。清初,廖氏從上謝遷入。

上洋在岩前圩西南面田塅上。位洋河上游故名。清初,張氏從西嶺遷入。

老坑在岩前圩東面「老嶺崬」下坑裡。明初,陳氏從福建遷入。廖氏於清代從楓樹下遷此。

石下在岩前圩南偏西石嶺腳下。清初,劉氏從下田遷入。

新屋在岩前圩南偏西石嶺腳下。潘氏於解放前夕從岩背到此開居,故名。

岩背在岩前圩南偏東山腳下小河邊。此地有一石岩,右側稱岩前,左側稱岩背。清初,潘氏從尋烏遷入。

【琵琶大隊】群山起伏,中間小盆地,建有琵琶水府。以駐地琵琶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琵琶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琵琶大隊。

琵琶在銀坑圩北偏東水庫邊山腳下。以地形似琵琶得名。清中,李遂振從福建武平遷入。

石山腦在琵琶北偏西嶺腳下。屋側有一石山,故名。清中,曾衍建從曲洋遷入。

坳腦在琵琶北偏東山坳上。清中,蘭世達從廣東遷入。

園頭尾在琵琶北偏東山腳下小溪邊。屋側有一圓形嶺崬,故名圓頭尾,後寫成今名。清中

曾氏從曲洋遷入。

王坑在琵琶北偏東嶺腳下。王氏於明代開居,王遷,陳、廖氏遷入。

雞婆丘在琵琶北偏東水庫尾嶺腳下。門口一丘田象雞形,故名。清中,廖仁宗從寧都黃溪

遷入。另居有陳氏。

芭蕉排在琵琶北偏西嶺排上,地形似芭蕉,故名。清末,劉世禎從橋頭水背遷入。

寸崗排在琵琶北偏西山腳下。清中,陳秀千從喂腦遷入。

排腦在琵琶北偏東河排上。清中,劉氏從上壩遷入。

寨坑在琵琶東北面嶺腳下。屋後山上圍過寨,故名。清中,王氏從上壩遷入。

上壩在琵芭北偏東河壩上方。清中,劉均福從興國牛嶺遷入。

喂腦在琵琶北面嶺腳下。清中,陳氏從福建遷入。

竹子坑在琵琶北偏西嶺腳下。以竹子多得名。清末,曾氏從曲洋遷入。

新屋下在琵琶北偏東山腳下水庫邊。清中,管氏從福建遷入。

楓樹塅在琵琶北偏東嶺腳下,北連水庫。以樹得名。清中,陳伯英從廣東洋陂遷入。

桐樹下在琵琶北面嶺腳下小溪邊。以桐樹得名。清中,黃興采從西部遷入。另居有曾、劉氏。

貫前在琵琶東北面水庫邊山腳下。位上貫村前面,故名。鍾氏於唐末從興國竹壩遷入。陳氏於明代從福建遷此,黃氏於清代從瑞金長勝入居。

大坑在琵琶西偏北大坑窩裡。清末,陳英拱從福建遷入。曾氏從興國山寮遷此。

牛齊安在西偏北高山腳下。地形似牛,曾建一庵,故名。曾氏於清代從興國山寮遷入。

鳳形坑在琵琶西偏北嶺腳下。後山形似風凰,故名。清中,李采雲從興國珠寶祠遷入。曾氏從興國山寮遷此。

墈頭坑在琵琶南偏東水庫邊山坑高墈下。鍾禮洧於1959年遷此。

上貫在琵琶西南面水庫邊山排上。上側山壩,形似象鼻,連貫村前,故名上貫。宋中,鍾

氏從興國竹壩遷入。

林下塅在琵琶南偏東水庫邊山腳下。山上樹木茂密,山下田連阡陌,故名。宋中,鍾氏從

上貫遷入。

社背腦在琵琶南偏東山腳下「社官廟」背後。宋中,鍾氏從興國竹壩遷入。

松山背在琵琶東南面水庫邊山腳下。後山松樹多得名。清末彭堂從羅帶遷入。

和尚寺在琵琶南偏東嶺腳下小溪邊。從前此地曾建廟住有和尚,故名。清中,鍾秀春從

興國遷入。

蓮蓬山在琵琶南偏西山坑裡。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綠蔭如蓋,貌似蓮蓬,故名。清中,

彭普亢從仙下吉村遷入。

社公背在南偏東小溪邊「社公廟」背後。清中,蘭大淮從瑞金遷入。

南坳在琵琶南偏西坑尾南面嶺坳上。清末,謝有注從本地樟樹遷入。

羅帶在琵琶南面嶺腳下。後山長如帶,屋場形似籮,故名。清中,李國濱從福建遷入。彭氏從仙下遷此。

蛇嵊在南偏東山窩裡。坑形彎曲如蛇,故名。清中,李氏從羅帶遷入。另居有謝氏。

桃樹排在南偏西嶺排上。以原有桃樹得名。清末,鍾學裕從古石遷入。

【松山大隊】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互陵。以松山村得名。解放前タ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很坑區岩前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楓樹大隊。1983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因與車溪公社楓樹大隊同名,故更名為松山大隊。

下洋在銀坑圩東北面。以位於「上洋」下方得名。清末,譚氏從寧都松崗遷入。同居張氏。

新屋下在下洋北偏東黃泥崗公路墈下。清中,張雄聲從平安遷入。

楓樹下在下洋北面黃泥崗楓樹下。清中,張明器從平安遷入。

井塘坑在下洋東偏北坑口黃泥崗下。以地形遠觀如井,近看似塘得名。清中,張名奇從石榴前遷入。

茅坪在下洋北偏西黃泥崗下。建村前坪地茅草叢生,故名。清中,張氏從楓樹下遷入。

油麻坑在下洋東面洋河邊。以盛產油茶和芝麻得名。清中,廖氏從上謝棋塘遷入。

高嶺在下洋東面高嶺梯田排上。清末,張祖堂從桐下遷入。

松山排在下洋西南山排公路邊。以松樹林得名。清初,鍾氏從瑞金遷入。同居黃、曾、袁氏。

排下在下洋南面松山排腳下。廖氏於清代從興國山寨遷入,張氏於解放初由桐下遷此。

桐下在下洋東偏南黃泥崗桐樹下。清中,張日昇從石圳崗遷入。同居廖氏。

新屋場在下洋西南面。清末,張氏從社公下遷入。

下屋場在下洋南偏東田排上。位於新屋場下面,故名。清中,張明整從上石崗前遷入。鄒氏於清末從永豐縣遷此。

石圳崗在下洋東南面坑口田塅邊。以門口石沏水圳得名。清中,張含萬從下石榴前遷入。同居陳氏。



石圳背在下洋南偏東山下田塅邊。位於石圳崗背後,故名。清中,張氏從石榴前遷入。

石榴前在下洋南偏東山腳下。以原有石榴樹得名。清中,張氏從年坑遷入。

中心塅在下洋南偏東田塅中。宋末,溫氏從福建虎井遷入。張氏於清代從平安遷此。民國初期,謝氏從新屋入居。

【上謝大隊】屬丘陵地區。四面環山,地形帶狀。以上謝村命名。解放前夕,屬興國縣龍崗區山寮鄉。建國初期,屬興國縣龍崗區上梅鄉。1955年劃為于都縣管轄。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上謝大隊。

油行坪在銀坑圩東北面。相傳此地是食油交易點,故名。清中,肖氏從橋背遷入。

老嶺崬在油行坪北偏西嶺坳上。清末,肖趙丘由棋塘遷入。同居廖氏。

珠坑在油行坪北面山坑小奚邊。清中,廖光仲從興國山寮遷入。同居曾氏。

走馬丘在油行坪北偏西小溪邊。相傳古時在此馴過馬,故名。清中,廖氏從興國山寮遷入。同居曾氏。

寺背在油行坪北偏東佛寺背。明中,曾氏從老屋下遷入。

老屋下在油行坪北偏東嶺排上。明中,曾徳興從興國山寮遷入。廖氏於清代從棋塘遷此。

王坑在油行坪北偏西嶺腳下小溪邊。以王氏開居得名。王遷,肖思進於清中從棋塘遷入。

石橋下在油行坪北面嶺下小溪邊。以門口石橋得名。清末,肖達瑞從王坑遷入。

灣背在油行坪北偏西山坑灣里。清初,肖南林從棋塘遷入。

東崗坪在油行坪北偏東高山下。屋後東面有個崗坂坪,故名。清末,陰福榮從羅陂坑遷入。

西坑在油行坪北偏西嶺腳下小溪邊。位於東崗坪西面,故名。清末,張榮昌從朱坑山塘尾遷入。

竹山下在油行坪北偏東嶺排上。以後山產毛竹得名。清末,肖氏從棋塘遷入。同居陰氏。

新屋在油行坪北偏西小溪邊。清末,肖氏從老屋下遷此。

寨背在油行坪北偏東嶺腳下寨腦後背。清初肖氏從棋塘遷入。

羅屋在油行坪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清中羅國俊從高興遷入。同居肖氏。

鹽行在油行坪北偏西嶺腳下。此地曾進行過食鹽交易,故名。清中羅氏從高興遷入。

社背在油行坪北偏西小溪邊「社公背」。清中,羅氏從高興遷入。

新屋在油行坪北面小溪邊。清末,羅氏從羅屋遷入。

馬窩在油行坪西偏北嶺腳下山窩裡。做過馬場,馴過馬,故名。清中,羅氏從高興遷入。

棋塘在油行坪南面嶺腳下小溪邊。原有口塘,形似棋盤,故名。清初,肖景茂從廣東平遠

八尺葉塘遷入。

社公背在油行坪南偏西嶺排上「社公」背後。清中王氏從梅屋遷入。同居肖氏。

大排在油行坪西南面大嶺排上。清中肖世柱從橋背遷入。同居曾、廖氏。

紅旗排在油行坪南面嶺排上。地形似一面旗得名。清末,肖氏從棋塘遷入。

蛤蟆石下在油行坪南偏西小溪邊。屋後石崬,形似蛤蟆,故名。清末,肖氏從水口遷入。

水口在油行坪南偏西小河峽谷口。清末,肖氏從棋塘遷入。

貫背坑在油行坪南偏東嶺腳下小溪邊。一條長坑橫貫在紅旗排背後,故名。清初,曾慶海從小源遷入。同居林、廖、魏氏。

橋背在油行坪南偏東。以村前石拱橋得名。清初肖世森從廣東平遠八尺葉塘遷入。同居廖、雷氏。

【平安大隊】西面高山,東南北三面地勢平緩,洋河水自北向南流。以駐地平安寨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平安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平勝大隊,1968年屬銀坑公社稱平安大隊。

平安寨在銀坑圩東北面。該地有一石山,古時在山頂安營紮寨,稱平頭寨,後改為平安寨。明中,張充享從永豐牛西嶺遷入。

龍逕口在平安寨北偏西坑口小溪邊。後山起伏,猶如巨龍,故名。清末朱紀峰從僑頭遷入。

刁子山在平安寨北面山腳下公路邊。山形似鳥,故名刁(刁字諧音)子山。清中張紹通從平安遷入。同居鄭氏。

岔窩子在平安寨北偏西岔坑窩子裡。明中張氏從左排遷入。

七工排在平安寨北偏東田排上,村東有耕地九百擔稱九工壩,此地有農田七百擔稱七工排。清中邱年春從福建遷入。

背寮坑在平安寨北偏西山坑口嶺腳下。以座落兩坑之間得名。清末賴氏從瑞金遷入。同居張氏。

社裡坪在平安寨北偏東田排上公路墈下。從前此地雜草叢生,藏蛇很多,故名蛇里坪,後改稱社裡坪。清中羅貴祥從瑞金遷入。

水窩在平安寨北偏西山窩裡,因水源充沛得名。清末張氏從平安遷入。

田背在平安寨北偏東高山下田塅邊。清中邱氏從七工排遷入。居張、羅氏。

左排在平安寨北偏西田排左片。明末,張叔明從平安寨遷入。

橋子背在平安寨北偏東橋背。清初,陳氏從福建遷入。同居張氏。

早禾田在平安寨北偏西田塅中路邊。此田宜種早禾得名。明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圍下在平安寨南面小溪邊。位於土圍下側故名。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謝田在平安寨南偏西洋河邊。以謝氏開居得名。謝歿,黃衡洧於清中從寧都長勝遷入。

【年豐大隊】東北山嶺,西北丘陵。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均屬銀坑區銀坑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年坑大隊。1968年與平安大隊合併,稱平安大隊。1972年從平安大隊分出,稱新屋大隊。1983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因與羅江公社新屋大隊同名,故更名為年豐大隊。

新屋下在銀坑圩東北。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羅屋在新屋下北面高山腳下小溪邊。清中,羅衣褳從仙下高興遷入。

年坑在新屋下北偏西嶺腳下公路邊。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同居羅、李氏。

羊角丘在新屋下北偏西嶺腳下小河邊。有丘田形似羊角,故名。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犁腳排在新屋下北偏西田排上。清中朱氏從橋頭遷入。

水連坑在新屋下北偏西嶺腳下兩坑交叉口。水源充沛,故名。清中張氏從社公下遷入。

社公下在新屋下北偏西「社公廟」下方。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烏石古在新屋下西北面田塅中。附近有一黑色巨石,故名。清中張氏從新屋遷入。

灣背在新屋下東北面黃泥崗拐灣處。清末張氏從平安寨遷入。同居管氏。

竹篙圍在新屋下南偏西竹篙寨腳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作過後勤倉庫。清初謝氏從葛坳岩屋遷入。同居曾氏。

沙背腦在新屋下南偏東「社公廟」墈上。原稱社背腦,因後山水土流失嚴重,沙石多,改稱沙背腦。清初,謝氏從竹篙圍遷入。曾氏同興國山寮遷此。

獅石寨在新屋下南偏西石山腳下。山形似獅,山頂圍寨,故名。明末,張氏從平安遷入。

peng圩在新屋下南偏東湖洋田邊。原稱畔丘,後改為peng圩。清中謝氏從竹篙圍遷入。

寨背在新屋下南偏西「獅石寨」背。明末,張氏從獅石寨遷入。

崗子背在新屋下南偏東小山崗背。清初,曾文年從興國山寮遷入。

【洋河大隊】地勢平緩,多黃泥崗坂,洋河自水北向南流。以洋河橋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洋河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洋河大隊。1968年與營下大隊合併仍稱洋河大隊。1972年又分為營下、洋逕和洋河大隊。

公官塅在銀坑圩東北面田塅中。因原有一公館,故稱公館塅,後改為公官塅。清中謝南江從福建上杭遷入。

銅鑼丘在公官塅北偏西黃泥崗上。村前有丘田,形似銅鑼,故名。清中,張祖其從永豐良村遷入。

楓樹林在公官塅北偏東田塅邊。後山楓樹成林,故名。明末,張少鏡從平安遷入。同居黃氏。

烏仙廟在公官塅西北面高山崬上。明初在此建烏仙公廟,故名。

官地背在公官塅北偏東亂葬崗後背。原名棺地背,後諧音雅稱官地背。清中,張文標從平安遷入。

大江上在公官塅西北面山下。門口小溪流入洋河,故名。清代何氏從樟樹彎遷入。

官田腦在公官塅西北面塅中心。地勢比官地背高,原稱官地腦,合作化後改為官田腦。清光緒年間,何福玉從廣東新凌石馬遷入。

樟樹灣在公官塅北面黃泥崗上。明代章氏一富翁在此開居,原稱「章十萬」。章歿,何仁長於清初從三公塘遷入,改為樟樹灣。

洋河橋在公官塅東面。以洋河橋得名。清末謝福華從公官塅遷入。同居張氏從黃泥排遷此,李氏從曲洋三溪遷入。

田寮前在公官塅西面黃泥坂上。以村後原有田寮得名。清初,何氏從廣東遷入。

下排在公官塅南偏東黃泥排下方。清初,張世連從廣東新里石馬小水遷入'。



【洋逕大隊】東南轄山起伏,西北地勢平坦。以駐地洋逕口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洋河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洋河大隊。1972年從洋河大隊分出,稱洋逕大隊。

洋逕口在銀坑圩東北面。湖洋田多得名。清初,蘭日財從尋烏大嶺下遷入。

安子前在洋逕口北面。村後原有一庵,稱庵子前,後改為安子前。元中凌南明從尋烏遷入。

獅形在洋逕口東北面嶺腳下黃泥崗坂上。後山猶如獅子,故名。元末,凌氏從安子前遷入。

橫坑在洋逕口東偏南嶺腳下。山坑橫貫門口,故名。嚴氏於明代從琵琶壟遷入。

山公在洋逕口南偏西嶺腳下。清光緒年間,劉洪培從大坪窩腦遷入。

社腦排在洋逕口東南面黃泥排上「社公廟」邊。清末,嚴先洋從八十畝遷入。

老屋在洋逕口南面田排上。明末嚴先侑從泰和遷入。

河背在洋逕口南偏西洋河對面。清光緒年間嚴今校從八十畝遷入。

廟下在洋逕口南偏西黃泥崗坂上。村側有隻「七太公廟」,故名。清中嚴苗傳從老屋遷入。

【營下大隊】屬丘陵地區。西北靠山,東南較平坦。以營下村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洋河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營下大隊。1968年併入洋河大隊。1972年從洋河大隊分出稱大坪大隊。1983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因與羅坳公社大坪大隊同名,故更名為營下大隊。

安下在銀坑圩東北面「羅祖庵」下方。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1961年凌氏從陳陂遷此。

福場崗在安下北偏東崗坂上。以祈求幸福得名。明中,謝慰安從福建上杭木梓坪遷入。同居周氏。

石背在安下北偏西石嶺背。明代胡氏開居。胡歿,陳、肖氏相繼遷入。

石腳下在安下北面石嶺腳下。清中陳大樟從洋河瓦屋遷入。同居凌氏,

塘頭下在安下西北面塘頭墈下。清中陳氏從豪坑遷入。

木山下在安下西北面山腳下。後山木梓樹多,故名。清中鍾氏從八十畝遷入。後鄭、聶、譚、陳氏相繼遷此。

墩背在安下北偏西圓墩背。清中丁氏從禾豐遷入。

坳上在安下東北面山坳上。清中,黃其榮從興國新圩遷入。同居曾氏。

竹蔸下在安下西偏北崗坂上,以竹多得名。清初,劉鳳章從寧都安福遷入。同居廖、蘭氏。

月形在安下東偏北嶺腳下。以後山形似月得名。清中,張氏從黃泥排遷入。同居,劉氏從仙下遷此。



小月形在安下東面嶺腳下。以屋後小山半月形得名。清中,張氏從平安遷入。

硫磺石下在安下西偏南高山腳下。以礦產硫磺石得名。清中,鍾氏從橋頭黃田腦遷入。

雷公坑在安下東南面坑口。原屋基曾被雷擊,故名。清中張氏從平安冷水塘遷入。同居賴、何、羅氏。

桐梓樹下在安下西偏南山腳下。以原有桐梓樹得名。清中廖上奇從廣東石闊遷入。

營下在安下西南面。清中張多式從平安年坑遷入。同居曾、廖氏。

桃樹排在安下南偏西田排上,以桃樹得名。清中劉氏從寧都安福遷入。

井頭在安下南偏東山腳下,以村旁水井得名。清中劉氏從桃樹排遷入。

牛角塘在安下南偏西崗坂上。旁有一塘,開似牛角故名。明中,肖氏從楊公壩河頭遷入。

窩腦在安下西南面黃泥崗坂窩子裡。清中,劉氏從松山背遷入。

崬子腦在安下南偏西崗坂上方。清中劉氏從竹蔸下遷入。同居謝、肖氏。

【樟樹大隊】以原駐地樟樹蔸下得名。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均屬銀坑區銀坑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樟樹大隊。

高丘在銀坑圩西面高墈田塅中,故名。清末胡氏從寨子下遷入。

罩du尾 在高丘東北面天華山下坑尾。地形似撈魚罩子,故名。清末黃氏從廟腳下遷入。同居劉謝氏。

石及子在高丘嶺腳下。兩面石山相夾,故名。清中謝詩純從橋頭熊屋遷入。

下坑子在高丘北偏東坑口上。處於石及子下方,故名。清末謝啟明從固石竹山下遷入。

馬山在高丘北偏東嶺腳下。後山似馬,故名。清中肖氏從仙下蓮塘背遷入。後謝、凌、張氏相繼遷此。

爛泥坑在高丘東北面嶺腳下。因爛泥田多得名。清中謝倫書從固石竹山下遷入。

長坑在高丘東偏北嶺腳下。原有一庵,稱長山庵,廢后,改為長坑。清中謝氏從竹篙圍遷入。

大嵊腦在高丘西偏北小河邊大山排上。以地勢較高得名。清中鍾振萱從上寶遷入。

新屋子在高丘北偏東山坑小溪邊。清末,謝氏從固石竹山下遷此。

橋背在高丘南面嶺腳下小河邊。以門口石拱橋得名。清末吳氏從石壁坑遷入。同居謝、鍾氏。

山工坑在高丘東偏南嶺腳下。此處有三條坑,該村位中坑,原稱山中坑,後改為山工坑。清中謝繼堂從橋頭木湖遷入。

坳子下在高丘南偏西山腳下。東南面有個大山坳,故名。清中鍾載揚從馬安高陂遷入。

樟樹蔸下在高丘南面大樟樹下。清中鍾氏從坳子下遷入。

高墈下在高丘西南面小河邊高坳下。清末曾氏從石榴岩遷入。另居有謝氏。

寨子背在高丘西南面小河邊。後山頂有隻寨,故名。清末曾氏從石榴岩遷入。

峨嵋山在高丘南偏西小溪邊。後山半月形,俗稱峨嵋月,故名。清初曾王龍從石榴岩遷入。同居凌氏。

旗山下在高丘南偏東。因後山象棋得名。清末謝氏從竹篙圍遷入。後凌、劉、曾氏相繼遷此。

石榴岩在高丘南偏西山崬上。門口一條石壁坑,原有很多石榴樹,故名。清中,曾氏從興國山寮遷入。

【窯前大隊】東南面靠山,西北部多黃泥崗坂,以窯前村莊得名。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均屬銀坑區銀坑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窯前大隊,1968年併入銀坑大隊,1972年又從銀坑大隊分出稱窯前大隊。

墈子下在銀坑東面。位於墈子腦下方,故名。清末,肖氏從墈子腦遷入。同居李氏。

上壩子在墈子下東偏北洋河壩子上。清末,陳氏從柳木坑遷入。

苧頭窩在墈子下東偏北山坑窩裡。黃荊繁多,蔸黃如金,原名金斗窩,後改為苧頭窩。清末陳氏從河田遷入。

柳木坑在墈子下東偏北嶺腳下。以原有柳樹得名。清中洪氏從老屋場遷入。同居陳,謝氏。

社公坪在墈子下東偏北嶺腳下洋河邊,以坪南有個「社公廟」得名。清末謝氏從福場崗遷入。同居陳、洪氏。

旱排在墈子下北偏東排下。因干早缺水得名。清初,黃氏從廣東汕頭坊遷入。同居劉氏。

墈子腦在墈子下北偏東墈上。明中肖氏從寒信遷入。同居謝氏。

苧坑尾在墈子下東偏北苧頭窩坑尾。清末劉氏從桃樹排遷入。

老屋場在墈子下東偏北嶺腳下。清中洪井昇從廣東梅縣遷入開基。後有肖、陳、袁、黃氏相繼遷此。

窯前排在墈子下南偏東嶺排下。以燒過窯得名。清中曾紹遠從楊屋山遷入。同居管氏。

【河背大隊】屬丘陵地區。大部分屋場落在山坑。以駐地河子背得名。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均屬銀坑區銀坑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河背大隊。

河子背在銀坑圩東南面嶺腳下小河對岸。清末,洪氏從大坪崬子腦遷入。同居肖廖氏。

上山背在河子背東北面嶺排上。位松山背後面得名。清末,洪家玉從銀坑老屋場遷入。

下山背在河子背東偏北嶺排下。位上山背下方,故名。清末張氏從平安遷入。

坳子背在河子背東偏北山坳背面。清末袁輝球從窯前老屋場遷入。

寨腳下在河子背南面山寨腳下。清末胡氏從興國遷入。

秀田排在河子背東偏南嶺排上。原來此地農田瘠薄,始稱瘦田排,改造,提高了量,雅稱秀田排。清末凌氏從廣東遷入。同居洪氏。



老屋下在河子背東偏南嶺排上。清中陳氏從上堡石逕遷入。

橋背坑在河子背東偏南坑口。以右側有座石拱橋得名。清中管群芳從寬田寨面遷入。同居陳氏。

馬薺塘在河子背南偏西小河邊。塘邊田塅曾種荸薺,俗稱馬薺塘。清末劉氏從大塘面遷入。

排腦在河子背南偏西嶺排腳下。清末張氏從瓦屋下遷入。

豬牯坳在河子背南偏西嶺坳上,唐代古姓一位牽豬牯者在此山開居,故名。古遷,劉氏遷入。

大窩坑在河子背東南面山坑大窩裡。清末,陳氏從秀田遷入。

牛眠坑在河子背南偏西山坑,後山形似牛,故名。清末,劉氏從箬坑遷入。

箬坑在河子背南偏東坑口嶺腳下。以盛產箬葉得名。清末劉氏從村頭遷入。

長丘在河子背南偏西小河邊長丘中。清末劉同廣從村頭遷入。

田心排在河子背南偏西田排中心。清末劉氏從冷水遷入。

村頭在河子背南偏西村莊上頭。清中劉歡明從仙下觀背遷入。

白竹園在河子背南偏東嶺腳下。清末郭氏從曲洋大山遷入。同居劉氏。

【嶂腦大隊】駐中嶂,命名嶂腦大隊。解放前夕和建國初期均屬銀坑區銀坑鄉,後屬西汾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嶂腦大隊,1962年併入營腦大隊,1968年與銀坑大隊合併,1973年又從銀坑大隊分出,屬銀坑公社稱嶂腦大隊。

中嶂在銀坑圩西南面山腰上。清中,何氏從瑞金鵝公坑遷入。後彭、管、朱氏相繼遷此。

蛤蟆坑在中嶂北偏東嶺腰上。後山形似蝦,故名。清末,管氏從營腦遷入。

暗歷山在中嶂北偏東嶺腳下小溪邊。清中,管氏從營腦遷入。

楊梅坑在中嶂東北面山坑上。以楊梅樹得名。清中,彭氏從吉村遷入。同居朱氏。

地前排在中嶂南偏東嶺排上地墳前面。清中何氏從中嶂遷入。朱、鄭、劉、管氏相繼遷此。

牛角坑在中嶂南偏東半崬上。因坑形似牛角得名。清中朱順坤從中嶂遷入。同居劉氏。

早子排在中嶂南偏西嶺排上,建村時為祈求早生兒子,故名。清中鄭榮芳從會昌西江遷入。

坑尾在中嶂南偏西山坑尾。清末,朱氏從老富坑遷入。

上茶園在中嶂南偏西茶園上方。清中,鄭氏從早子排遷入。

水牛窩在中嶂南面山窩裡。形似水牛,故名。清末,劉氏從觀音腦遷入。

老富坑在中南偏西山坑。地形似虎,原名老虎坑,後改稱老富坑。清中朱氏從會昌筠門嶺遷入。

【冷水大隊】屬丘陵地區。北高南低。以冷水村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河田鄉。1955年屬謝抗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勝利大隊。1961年屬銀坑公社,稱冷水大隊。

對門屋背在銀坑圩南面嶺腳下。位冷水對面故名。劉氏於清朝從冷水遷此。

蓮塘坑在對門屋背北偏西坑口。門前塘里種過蓮子,故名。清光緒年間劉氏從營腦遷入。

黃泥圩在對門屋背北偏西黃泥崗上。從前開過路頭店,故名,明末劉高峰從興國遷入。

白竹山在對門屋背北偏西黃泥崗上。後山種有毛竹,常有白鶴棲息,故名。清中劉氏從冷水遷入。

嶺背在對門屋背北偏西山背後。清中劉氏從冷水遷入。同居肖氏。

觀音腦在對門屋背北偏東嶺腳下觀音廟上方。清中劉氏從冷水遷入。

冷水在對門屋背南面小溪邊。因此地出滲水得名。明中劉氏從仙下觀背遷入。

流石在對門屋背東南面山腳下小河邊。以河中一巨石得名。清初劉氏從冷水遷入。

大塘面在對門屋背南偏東嶺腳下。以門前大塘得名。清初劉氏從冷水遷入。

【謝坑大隊】屬丘陵地區。東南矮嶺,西面高山,中系田。以駐謝坑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謝坑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謝坑大隊。

謝坑在銀坑圩南偏西塅中,從前此地盛產席草,故名席坑,後改稱謝坑。清中,彭氏從尋烏遷入。同居朱氏。

大坪腦 在謝抗北偏東嶺腳下小溪邊。因地勢平坦得名。清中,肖氏從河田富里坪遷入。

伍子丘在謝坑東偏北小溪邊。相傳鍾氏五兄弟在此開荒種地得名。清中鍾氏從冷水對門遷入。

樓腦在謝坑西偏南崖子寨山腳下。屋後路陡如樓梯,故名。清中,劉氏從上新屋遷入。

坑尾子在謝坑西偏南坑尾。清末謝氏從箬坑子遷入。

大山口在謝坑南偏西兩座高山匯合口。清中鍾氏從屯腦遷入。

流水坑在謝坑東南面坑口上,坑溪流水經此出口,故名。清末肖有海從河田下塅遷入。

屯腦在謝坑南偏東嶺排下。相傳此地富翁糧食屯積如山,故名。清中鍾松茂從老屋遷入。

香爐山在謝坑西偏南嶺腳下。後山原有寺廟,燒香拜佛,故名。清末管年青從楊公壩遷入。

上新屋在謝坑南偏西高山下田排上。清中鍾氏從老狗頸遷入。

大禾田在謝坑西南面山下小河邊。以門口有丘大田得名。清末肖六義從新屋腦遷入。

河背在謝坑南偏西狗頸小河對面。清中肖望三從楠石遷入。

寨腦在謝坑西南面嶺崬腦。山上有觀音寨,故名。清中,肖沅萬從河背遷入。

楠石在謝坑南偏西。宋中肖玉喜從萬安百家遷入。

老狗頸在謝坑南偏西嶺腳下。地形似狗,座落頸部,故名。清中,鍾雲山從屯腦遷入。

油寮下在謝坑西南面油寮墈下。清中肖信萬從新屋下遷入。

新屋下在謝坑南偏西路墈下。清初,肖氏從楠石遷此新開居,故名。。

窯下在謝坑南偏西田排上。以燒過窯得名。清末肖氏從安子腦遷入。

安子腦在謝坑南偏西馬腦崬腳下。以山上有一庵得名。清中肖道宗從老狗頸遷入。

李子逕在謝坑南偏西山坑裡。以李子樹多得名。清中肖氏從安子腦遷入。

【坪腦大隊】屬丘陵地區。解放前夕,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河田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星星大隊,1959年與謝坑大隊合併稱興盛大隊,1968年併入河田大隊,1972年從河田大隊分出,稱上堡大隊。因與寬田公社上堡大隊同名,故於1982年進行地名標準化處理中,更名為坪腦大隊。

上堡在銀坑圩南面村口上。以村大如堡得名。明初,陳均仁從富竹坑遷入。

馬蹄坑在上堡北偏西嶺腳下汾坑路邊。因後山形似馬蹄得名。清中陳氏從上堡遷入。

塘濟岩在上堡北偏東崗坂上。因門口爛泥田盛產塘鱭(魚類),故名塘鱭岩,後改稱塘濟岩。清末,陳克訪從山下遷入。

船丘在上堡東偏北崗坂下兩條小溪間。地形似船,故名。清中陳明生從上堡遷入。

山下在上堡東偏南高山下。清中,陳文瑞從上堡遷入。

木山腳下在上堡南偏西小溪邊木梓山下。1915年陳氏從新塘背遷入。

石逕在上堡西南面坑逕石壁下。明末陳氏從上堡遷入。

排腦在上堡南偏東山坑田排上。明末,陳宏質從上堡遷入。

烏仙崬下在上堡西偏南崬腳下。因後山建有烏仙廟得名。清末陳氏從石逕遷入。

上黃竹逕在上堡南偏西山坑嶺排上,因坑逕運貨竹多,故名,清初,陳敬齋從上堡遷入。

下黃竹逕在上堡南偏西嶺排上。位上黃竹逕下方。明末,陳氏從上堡遷入。



【香塘大隊】屬丘陵地區。解放前タ屬銀坑區銀坑鄉。建國初期屬銀坑區河田鄉。1958年屬銀坑公社稱河田大隊。1968年與星星大隊合併稱河田大隊,1972年劃分為上堡、河田大隊。因與西郊公社河田大隊同名,故於1983年進行地名標準化處理中,更名為香塘大隊。

河田在銀坑圩南偏東田塅中。因建村於小河邊田塅中故名。宋初陳氏從富竹坑遷入。

下塅在河田北偏西農田下塅。清中肖氏從楠石遷入。

富里坪在河田北偏西黃泥坪上。原稱下排子,建村後日趨富裕,改名富里坪。清中肖氏伍從楠石遷入。

梨樹下在河田西北面黃泥崗上。因原有梨樹得名。清中,肖氏從富里坪遷入。

香塘坑在河田北偏東坑口小河邊。明末,王氏從車溪大屋遷入,後肖氏從寒信、陳氏從上堡遷此。

旱寨在河田東偏北嶺腳下小河邊。因後山寨上缺水,故名。清中陳氏從寧都黃石貫遷入。

禾塘尾在河田東偏南坑尾上。以門前有口禾塘得名。解放前劉承喜從里汾山背遷入。

產樹下在河田東偏南嶺腳下,原稱蠶樹下,後寫成產樹下。明中,李浪選從嶺背王逕坑遷

入。

牛頸坑在河田東偏南嶺腳下。山如牛形,座落頸部,故名。明末,陳氏從河田遷入。同居

黃氏。

下壟子在河田東偏南坑口田壟下方。清末,肖汗求從汾坑蔡屋遷入。

【片村】

洋河橋在洋河大隊境內。跨及洋河、洋逕兩個大隊。大部分屋場座落在塅中或嶺腳下。洋河水自北南下,洋河橋橫架東西。最早是凌氏於唐末從尋烏到安子前開居,後張,何、謝,劉等氏相繼遷入。

八十畝 在洋逕大隊境內。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連洋河。明朝嚴氏在此開居,墾地不少,約有八十,故名。明末,嚴光侑從泰和遷入。後劉、蘭氏遷此。

欄杆前在樟樹大隊境內。包括山公航,上屋子、長坑、欄杆前等自然村。清中,謝繼堂從橋頭木湖塘遷入欄杆前開居。後凌氏遷入長坑,朱氏遷上屋子。

松山背在河背大隊境內。含上山背、下山背、社公背三個自然村,因松樹多得名。清乾隆肖氏從楠石遷入。

爛泥坑在河背大隊境內。包括秀田、窯下、老屋下、坳子背等自然村。以坑裡爛泥田多得名。清乾隆陳氏從上堡石逕遷入老屋下開居。後洪、凌、袁氏相繼遷此。

村頭在河背大隊境內。包括村頭、長丘、牛眼抗、田心排等自然村。以劉氏到此開頭建的第一個村子得名。清中,劉歡明從仙下觀背遷入。

嶂腦在嶂腦大隊境內。大部分村莊座落在山腰上或山腳下。清中,何氏從瑞金鵝公坑遷入。劉、管、彭、朱、鄭等氏相繼遷此。

冷水在冷水大隊境內。包括圍背、排子腦、對門、流石、冷水、新屋、大塘面、觀音腦等自然村。以此地水冷得名。明末劉玉乘從仙下觀背遷入。同居肖氏。

狗頸在謝坑大隊境內。以地形似狗頸得名。明朝肖玉喜從萬安百家遷入。後鍾、管氏相繼遷此。

黃竹逕在坪腦大隊境內,含上黃竹逕、下黃竹逕、高雲山等自然村。以盛產黃竹得名。明末,陳敬齋從上堡遷入。

河田在香塘大隊境內。包括寨腳下、河田、老新屋、香塘坑等自然村。宋初,陳氏從汾坑富竹坑遷入。



(註:不含汾坑地名)

(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縣地名志》;供稿:于都縣志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NnjN2wB8g2yegNDwX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