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
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所以,我們把這一段時期的璽印都統稱為「漢印」。
先說西漢。就是公元202年劉邦稱帝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這段時期。西漢初年,漢印官印的布局曾繼承了秦官印所用的形式,方形印章均飾以「田」字格,半通印則飾以「日」字格。但製作方法略不同於秦印,秦印多鑿制,西漢印多鑄制。比如我們的臨摹樣本里就有這一方印,文帝行璽:
(文帝行璽)
(注意:「文帝行璽」是一方特殊印,它是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所用之印,實際上是一方僭越之印。)
有這個界格的原因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說了,是因為「摹印篆」還沒有完全消除小篆的「豎長」字形,為了保證印面的勻滿,必須依靠界格的區隔與聚攏作用。但這種格式很快被廢棄了,田字格被廢棄的具體時間點,最晚不晚於公元前186年(即呂后二年),這一年,離漢代開國最多不超過二十年,為什麼呢,因為「繆篆」漸漸成熟了。
也正是繆篆成熟的原因,西漢印雖然是在秦印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但其主體風格卻遠較秦印文字平直方整,由此形成了雄渾、典重和樸厚、偉麗之美,(臨西漢印,要注意這種氣息。)另外,西漢還對官印品秩的規定具體到了印章的材質、紐式、綬色、印文等,這比秦代的印章制度更加嚴格了。
(漢印:王畢之印)
西漢璽印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界格的消失與「繆篆」的成熟,繆篆是方方正正的字形,由此,界格不需要了。你看,如果我們把「皇后之璽」加上界格,仍然極富美感。
(加上細界格的「皇后之璽」)
但是,繆篆的稱呼,到新莽時期才正式使用。具體出現在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到新莽時期,繆篆才正式成為摹印的官方規定文字,於是我們就接著說新莽時期的漢印,新莽時期如秦代一樣,也極短暫,同樣只有十五年的時間,但這十五年的漢印很有特徵:
(漢印的龜紐)
新莽印值得記下的事情有這些:1、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所謂「漢有火德」,所以漢印多四字印,而「新有土德」),新莽印一般為五字、六字及八九字等,分作三行,五字者將最後一字拉長作為末行,凡官名二字者其後加「之印章」,三字者加「之印」,四字者則加「印」字;2、官印的等級主要體現在印文和紐制上,二千石以上的官職稱「章」,二千石以下的官職稱「印」;3、縣宰以上為龜紐,以下為瓦紐;4、新莽政權頒賜給邊疆地區民族的印章多冠以「新」字國號。
(新莽印)
在字法篆法方面,由於印面為五字以上,分成三列,所以,文字變得相對狹長,這就使印中篆書恢復了小篆特有的「黃金比」美感,也正是由於字法篆法的原因,新莽時期的漢印為漢印中文字最精美者;又因為度量衡的改制,新莽官印的尺寸也略小於西漢,再加上西漢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新莽印章製作亦十分精美。
(新莽印:軍司馬丞印)
接下來是東漢。東漢始於公元25年。東漢的印章基本繼承了西漢,但同時又受新莽印章的影響。東漢早期的印章製作相對精良,比如「朔寧王太后璽」、「廣陵王璽」等:
(東漢印中的精品)
到了東漢後期,在風格上較之以前之平正稍顯隨意,較以前之 規整而漸呈疏放。為以後魏晉南北朝日漸粗率印風之濫觴。如圖:
(東漢印中粗率者)
在東漢印中,最值得提起的還有將軍印,因為東漢末年,戰爭頻仍,軍中職位調動頻繁,印章製作多以鑿制,這就是後來的「急就章」,如圖:
(東漢將軍印—急就單)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司馬氏代魏自立,改國號為「晉」,繼而統一了天下,史稱「西晉」。至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王朝覆滅,晉王族被迫南遷,這就是東晉,此後的一百多年,北方長期混戰,稱「十六國」,南方是宋、齊、梁、陳的「南朝」,隨後北方又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
(十六國官印:關內侯印)
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統稱「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的印章,是漢印的尾聲,這一段時期,社會動盪,但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此時的印章,人們對篆書的書寫已較為生疏,所以印章文字的形體草率,多不合六書的規範,筆畫的粗細也不講究,而且鑿刻也日漸草率,粗製濫造的很多,印文的美觀多不講究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由此促成了亂頭粗服的風格,其審美特質是率真隨性。初學篆刻,不建議臨摹此類印章,因此不放圖例。
以上這些,是官印,漢印最精彩的內容,還有私印。漢私印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也多成為後世模仿的樣本,如,子母套印:
(漢子母印)
又比如,穿帶印:
(兩面穿帶印)
肖形印:
(肖形印)
再比如,朱白相間印:
(朱白相間印)
還有鳥蟲篆印:
(鳥蟲篆印)
此外,還有漢朱文印:
(漢朱文印)
總之,後世幾乎所有的印章形式,在漢印周期之內基本全部出現了。不管是字法篆法、還是章法,甚至鑄、鑿等製作工藝對於後世的篆刻刀法也有極強的借鑑意義。漢晉南北朝,近八百年的印章發展史,為後世提供了經典的樣本,「印宗秦漢」現在看來道理深刻、影響深遠,正是基於這近八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八百年,是篆刻史上最重要的八百年。
本周的10方臨摹樣本如下:
51.虎步司馬(2.3厘米X2.3厘米)
(虎步司馬)
這是三國時期蜀漢官印,仍略微稍顯粗壯,較東漢官印中工整者,毫不遜色。
52.湘鄉左尉(2.4厘米X2.4厘米)
(湘鄉左尉)
這是三國時期東吳官印,較上一方印顯得瘦些,這是長江中下游的地方特色:秀逸、清靈,但仍是官印,所以章法依然嚴整。
53.常山典書丞印(2.4厘米X2.5厘米)
(常山典書丞印)
西晉官印,基本是曹魏官印的續曲,也是漢印最後的閃光作品,這是六字印,相近於新莽印,但筆畫方正,又略似東漢風格。
54.河池侯相(2.4厘米X2.4厘米)
(河池侯相)
西晉官印,如上一方印一樣,基本繼承了漢印風格,均分印面,任疏任密,依然是法相莊嚴的漢印面目,晉官印中也有少量的此類精品。
55.立節將軍長史(2.5厘米X2.5厘米)
(立節將軍長史)
又是一方西晉官印,只是這是一方六字印,均分印面,任疏任密,筆畫朴茂。
56.外黃令印(2.2厘米X2.3厘米)
(外黃令印)
仍是西晉官印,線條仍以工穩平整為主,繼承漢魏風格。
57.左將軍軍司馬(2.4厘米X2.4厘米)
(左將軍軍司馬)
東漢官印,六字印,基本完全是「滿白」風格,體會滿白風格,注意中部兩個軍字。這是漢印走向沒落的作品,但是後來的學習者卻可以拿它用來入門。
58.尋陽令印(2.4厘米X2.5厘米)
也是東漢官印,也是「滿白」風格,但明顯,此印的氣勢反倒較上一印更加雄渾。其朱白相間的意味更加豐富,曲直結合的筆畫也使印面更富生氣。體會直線的安靜感與曲線的律動感。
59.奉禮單印(2.3厘米X2.3厘米)
(奉禮單印)
臨幾方東漢印之後,稍微回顧一下西漢官印的靜氣和安祥。注意臨摹時一定要注意其與東漢印的精神風貌的不同,而不要單獨臨刻而已,這種比較是提高水平很重要的方法。形式精美,平靜,淳厚。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完美統一。
60.護軍印章(2.3厘米X2.3厘米)
(護軍印章)
仍是西漢官印,不僅要體會它的安靜之美,典雅之美,還要思考章法上的細微變化,比如此印的護字與章字,似乎在「均分印面」的原則上多占了一線印面,臨刻時一定要注意地位並不是完全等同。
(【零基礎學漢印】之1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