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頭高薪挖你?別忙著激動,記得給自己留條後路

2019-04-18   簡屋

跳槽是職場裡一件常見事情,畢竟人往高處走,誰都想越干越好,越爬越高,但是有一種跳槽是我們要警惕的:「獵頭挖人」

前段時間公司開大會,人事部被臭罵了一頓,連續兩個月沒招到一個人,嚴重影響公司正常運行,領導給他們下了一個死任務:必須在半個月之內,找到一個大師級的CAD製圖人員,不然自己看著辦。

會後就聽人事部同事抱怨:「一個月5千,招個球大師級,能熟練使用製圖軟體的,誰在乎這點工資?應屆大學生倒是樂意,可招來沒用啊!」

前台一姑娘提了個建議:「要不高薪挖?」她說的辦法我們都知道,獵頭經常使用的一招,用雙倍甚至三倍工資誘惑別人,等別人辭職了,再想辦法降工資,屬於相當沒有素質的一種手段。請示領導之後,直接拍板,立即聯繫獵頭。

我聽說很快就招到了一個985高材生,對方主動辭職,抱著一個月1萬的幻想來我們公司,第一個月業務繁忙,工資也拿全了,第二個月直接跌入谷底,領導各種理由扣錢,其中很多條款還是我們財務部想出來的。

上班期間見過那人幾次,小伙子臉色很差,看誰都不順眼,尤其跟人事部鬧得很僵。

獵頭一定會對客戶負責嗎?

獵頭,從外國流傳過來的一種尋找高端人才的職業,它另外一個叫法是「高級人才尋訪」,專門為優秀企業在短時間內物色技術型人才。然而,看上去很高端的職業,經過國內的演變,已經沒那麼純潔,中間夾雜著太多套路,很多新人都被欺騙過。

受騙者小吳說:「在我的感覺里,獵頭服務高端客戶,應該是很正規的才對,誰能想到他們也就是個打工的!」受電視劇影響,很多受害者都下意識認為,獵頭對人才是負責的,不會在信息上欺騙,畢竟名氣臭了以後還怎麼做生意?

丹尼爾森人才顧問公司是國際著名獵頭公司,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管理模式,客戶與人才分級管理,級別越高,服務越周到,包括而不限於信息真實性調查、應聘流程安排、公司業務核算、人才風險評估等等,是不是看上去很美好?而這些,低等級接洽都用不到。對公司而言,唯有高端人才跟客戶值得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維繫,70%的低端業務只是在網上發個應聘消息,將公司的訴求不偏不倚的描述一遍,隨後簡單與人才溝通一下,甚至有些業務直接扔給中介。

開獵頭公司的人之所以建公司,也是為了賺錢,成本與收益的比例維繫,是他們盈利的關鍵,只需要確保客戶提供給他們的信息是真實的,那生意就能做,有沒有陷阱,是不是文字遊戲,需要人才自己去觀察。

分清楚中介跟獵頭

其實不少人被騙,並非是被獵頭騙的,跟他們接洽的其實一直都是中介,之前上班期間就接過很多電話,對方自我介紹時,張嘴就來:「我是某某獵頭公司的誰,我看您……」不懂行的當時就愣住了,心想:哎呀,我還是高端人才呢,獵頭都上門了!滿心歡喜,高高興興往坑裡跳。

因為缺乏監管,加上雙方職能交叉很多,不少中介都敢稱自己是獵頭公司,反正沒人追責,騙騙新人沒問題,那麼如何區分中介與獵頭公司呢?

辦法一:看規模

規模不是看人多少,不少大型中介,員工人數比正規獵頭公司還多,但是檔次連人家一半都趕不上。這主要看公司的部門結構,一個正規的獵頭公司,分成很多部門,包括專門聯繫客戶的、負責驗證信息的、對外接待的、人才風險性評估的等等,功能多而雜。而中介不一樣,基本只有發消息與接待兩種,他們的重點是跑量,拉的人越多越好。

辦法二:看收費情況

獵頭公司一般不針對個人收費,就是說誰找他們挖人,他們就跟誰收費,多數是公司,當然也有有錢的個人。而中介兩邊收,既跟公司收費,也跟個人收費,對中介而言,雙方都是客戶。收費的檔次也不同,獵頭公司收費很高,畢竟他們招人的成本很大,但是中介就比較廉價了,以量取勝。

如何防止掉入「高薪陷阱」

幾乎所有的受害者被獵頭欺騙,都是因為沒有經受住金錢誘惑,套路基本一致:玩「文字遊戲」。公司高薪急招,都是因為有急迫任務需要完成,用到時是香饃饃,用完了,卸磨殺驢是常見手段。那麼如何避免自己被「卸磨殺驢」呢?

第一:熟悉同行業平均標準

印象很深,同事老吳就被人挖過,對方上來開價1.2萬,他在我們公司其實也就8千多工資,然而作為過來人,他直接回復對方:別玩虛的,有緊急任務,可以兼職,不可能跳槽。後來任務是我們部門4個人一起完成的,每個人拿到3千塊錢分紅,老吳表示,干他這一行的,哪有人值1.2萬工資?就現在的8千多工資都超過平均標準了。

都說認清楚別人很簡單,但是認清楚自己很難,很多新人就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成天妄想升職加薪,其實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領導的

第二:了解對方公司的狀況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領域,高薪招人的案例特別多,因為這是一個快節奏行業,公司建立簡單,人才儲備複雜,盈利也快,然而與此同時,公司倒閉也很快。

第一個月高薪入職,不到半年公司倒閉的案例太多,甚至有人說,自己就休了半個月年假,再回公司發現寫字樓都退租了,而且沒人通知他!一個月2萬拿半年,跟一個月5千拿十幾年,哪一個更好,相信大家都會算這筆帳。

第三:看組織架構是否合理

一個班級應該只有一個班主任,突然說要再招一個,你覺得合理嗎?同樣的道理,對方開高薪,肯定是有任務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看要去的那個部門組織架構,如果本身對方就缺人,那很大可能是想借這個機會補上缺陷,但如果對方組織架構完整,那就要考慮是不是「卸磨殺驢」了。

用完就扔,招人是幌子,其實就是想找個技術顧問,市場經濟以利益為先,在利潤面前,並非所有人都能堅守職業道德。

有一種後路叫「提高自我素養」

說了這麼多,不是說讓大家懼怕跳槽,想往高處爬,跳槽是必經之路,全球500強企業,各地區負責人,有超過半數在不止一家公司待過,我們要警惕的是不靠譜的跳槽。

然而不管是被騙也好,自己主動跳槽也罷,最基本的是:真有本事。「提升自身素養」是一條很穩的後路,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廢話,但是你覺得自己真的有努力提升自我素養嗎?

李嘉誠,每天6點起床處理公司業務,中午必須看一小時行業簡報,每周開會了解公司內務;巴菲特,80多歲高齡的他,依舊有看大盤的習慣;李健熙,三星集團前會長,一直堅持「不前進就後退」的準則……

求穩的可以考證,尋刺激的可以創業,技術型人才可以做兼職,這都是出路,職場人只要肯努力,沒有不能出頭的,關鍵在於是否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