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元包認證「高仿公號」,平台審核漏洞有點大|新京報快評

2019-09-17     食安強國

原創: 與歸 新京報評論 今天

當官微可以輕易被冒充時,不是騙子做得太精緻,而是認證審核太粗糙。

視頻截圖

文 | 與歸

趙本山小品里有句台詞:「你以為穿上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說的是把烏龜認作了蛇,還自認為慧眼識「蛇」。現實的尷尬正如這副場景。近幾年,很多商業機構紛紛開設官方公眾號,有些不法分子便趁機取「高仿名」,或者通過造假、借用他人工商執照、法人信息註冊所謂「官微」實施詐騙。

據《法制日報》報道,福建泉州的許先生便是高仿「官微」的受害者之一。一天,他收到一條陌生號碼發來的車輛年檢簡訊,稱可以在某平台公眾號線上年審。於是乎,許先生按照簡訊內容在該平台搜到一個名為「福建車輛年檢」的公眾號,進入操作,結果帳戶被轉走2000元。

類似的騙局已經形成產業鏈。《法制日報》記者暗訪的一個網名為「wx批發號」的人便介紹,認證費用固定為300元,如果需要幫註冊、認證、開通支付功能,一共需要600元。而另一報道中,一位來自安徽的商家則表示,繳納680元可註冊經平台官方認證的企業號,認證資料全由其包辦。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花幾百塊錢買來的認證資料,是如何通過平台審核的呢?當官微可以輕易被山寨時,不是騙子做得太精緻,而是認證審核太粗糙。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對那些國民級應用而言,既然其已深深嵌入民眾生活中,就該擔起與之匹配的責任和義務。這不是社會對平台的強行賦責,而是平台自身內在邏輯和規律。誰開發、誰負責——既然構建了整個生態,就有必要對這個生態負責。

對「高仿公號」涉及的審核方來說,雖然很難完全避免「誤把李鬼當李逵」的情況,可「600元包認證,假的也能變成真」的情形本該避免——認證必須伴以更縝密的身份查驗與信息核實。

事實上,「高仿官微」泛濫,受傷的何止是用戶,對那些被冒名的機構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名譽傷害。說直白一點就是:高仿吃肉,正身背鍋。再進一步講,對平台同樣百害無一利,道理很簡單:一個平台上的騙子多了,誰還相信這個平台?

當然,這些「高仿官微」不僅利用了平台的漏洞,還利用了大眾心理防線上的漏洞,而這也常常關聯著隱私信息的泄露。比如那個上了偽裝版「汽車年檢」當的用戶,當時他的車正好需要年檢,便誤以為真。再比如另一種常見的詐騙套路:你剛網購一樣東西,立刻有人聯繫你說缺貨退款,讓你點連結,就常常下意識地進了圈套。

所以,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還需進一步提高防範意識。當接到陌生電話或簡訊時,一定要本能地警惕;甚至對一些偽裝成機構號碼的來電,一旦要求發生財務關係,就要本能地條件反射:這是不是騙子?此外,在輸入個人信息前,可以通過正規渠道驗證對方身份的真實性。就像不少受騙者事後立刻撥打被冒充機構的官方電話才得知,根本沒開展相關業務或活動。這個求證電話若早打一步,或許就可以避免上當。

信息時代為我們帶來了諸多方便,但同時也伴隨諸多麻煩和風險。我們能趨利避害的,就是讓各個責任主體盡職盡責,同時守好個體最後一公里的防線,讓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透出安全和信任之光。

與歸(媒體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7xePm0BJleJMoPM0C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