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片神作《死亡詩社》,直剖教育的誤區,建議每個家長都看看

2019-11-16   毒家電影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美國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講述了一個思想前衛的老師和一班處於青春叛逆期、渴望跳出條條框框的學生們之間的故事。這部獲過很多國際性大獎的影片給了我們教育上的很多啟示,真的是一部非常耐人尋味的教育片,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吧。

威爾頓學院是一所管理嚴格的且聲名遠揚的老學校。又到了新的一個學期,威爾頓學院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向大家作總結報告,極力地鼓吹威爾頓學院這些年來嚴格管理的豐碩成果——每年畢業生中有近75%的人考進常春藤聯盟的大學。

雖然這所威爾頓學院的學生的畢業成果是挺優秀的,但是學生們並不買帳。由於學校的嚴格高壓管理,導致了學生們都在緊張、壓抑的學習氛圍中度過校園生活,學生們對學校和老師都很牴觸。學校的校訓是「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同學們私底下戲謔學校的校訓是「嘲弄、恐怖、頹廢、污垢」,暗暗咒罵威爾頓學院是個地獄學校。

新學期開始了,學生們又回到了嚴格高壓的學習生活中,本以為這又是一個無聊枯燥的學期,但這一切都因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執教歸來的英語老師基廷的來到而改變。

這位紳士溫和的新英語老師的第一堂課就讓同學們耳目一新。基廷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學校的歷史陳列室,生動地教育同學們。他讓同學們都叫他「船長」,他通過對歷史照片的巧妙引喻鼓勵學生們去打破學習中的條條框框,釋放天性,去深入發掘自己。他勸誡學生們要珍惜時光、及時去享受生活。

一次,基廷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們勇敢去衝破學術上的束縛,甚至鼓勵大家把課本上寫有一個固化公式的一頁給撕掉了。這樣的前衛思想給了學生們極大的 在學生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麼電影名字「死亡詩社」因何而來呢?一位同學在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這「船長」老師的歷史資料,得知基廷曾是學校橄欖球隊的隊長,參與過一個名為「死亡詩社」的組織。

這事就這樣傳開了,學生們都非常好奇,就去問基廷老師。老師和他們解釋說,「死亡詩社」是一個浪漫組織,他們曾經在山洞裡聚會,誦讀浪漫主義詩歌,品味詩歌如蜂蜜般在舌尖滑落的「快感」。

雖然基廷老師不太建議他們再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學生們卻明顯對此產生了很深的興趣。於是,在學生尼歐的鼓動下,不少學生加入了復活「死亡詩社」的行動,在他們的重組下,「死亡詩社」得以復活。

學生們趁著夜色逃出學校,在當年基廷他們聚會的山洞,誦讀著優美的詩歌,跳著歡快的非洲傳統舞蹈,盡情地抒發著青春的燦爛陽光。白天學生們又如沒事一樣去參加基廷老師生動幽默的英語課。班級的學生不再只是學習機器,課堂充滿了歡樂與生機。

然而好景不長,尼歐的父親極力反對他參加「死亡詩社」組織的《仲夏夜之夢》演出。

在《仲夏夜之夢》演出當天,尼歐的父親有事出去便把尼歐鎖在了家裡,並警告他老實待家裡學習。但是在父親走後,尼歐不顧阻撓翻窗衝出了這個「牢籠」,毅然參加了《仲夏夜之夢》演出。

演出很成功,但不知如何向父親交代的尼歐扣動了扳機,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尼歐的自殺震驚了整個學校,校長不得不對此事做出調查,而這樣的悲劇發生自然和基廷老師脫不了干係。於是,校長將基廷老師辭退了。

基廷老師在英語課上與自己的學生們見最後一面,用獨特的方式和「船長」基廷作了道別——同學們踩上課桌大聲朗讀詩歌給基廷老師聽,並微笑著目送基廷老師離開。

同學們從被傳統教育中條條框框束縛的麻木到最後的反抗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不禁讓人思考教育的意義何在?是教出一群學歷超高的讀書機器?還是一群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學生?面對如今中國的傳統應試教育,或許通過這部內涵豐富的教育片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