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就在我們身邊
全世界大約70%的人口有乳糖不耐受,主要與飲食攝入的乳製品量有關,所以亞洲人種90%以上都會發生乳糖不耐受。
國內最新研究顯示:54%的新生兒存在乳糖酶缺乏,而65%的新生兒在腹瀉後會出現乳糖酶缺乏症狀。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胎齡≤34周的早產兒,其乳糖酶活性或發育數量只有足月兒的30%,稱作發育性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嚴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尤其是大腦神經和骨骼發育!給父母帶來極大的困擾!
乳糖不耐受的定義和機制
當人體內缺乏足夠的乳糖酶,便導致攝入的乳品或乳製品中的乳糖不能在小腸內被完全消化和吸收,剩餘的乳糖就會直接進入大腸,在大腸菌群的作用下發酵,從而出現的一系列腹脹腹瀉,腸脹氣等症狀。
嬰兒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是由小腸黏膜表面絨毛的頂端處分泌的,在小腸黏膜雙糖酶中成熟最晚,含量最低,最易受損,恢復也最慢。
原發性乳糖不耐受
寶寶出生後0-6月以內,腸道發育尚不成熟,特別是小腸壁絨毛髮育不完善,小腸壁絨毛缺乏,不能分泌足夠的乳糖酶,導致乳糖不耐受;
繼發性乳糖不耐受
嬰兒期病毒感染等引發的腹瀉或者牛奶蛋白過敏引起的腸道不適等問題造成小腸粘膜受損,導致乳糖酶分泌減少,加劇階段性乳糖酶缺乏。
乳糖的重要性
奶類(乳品,或乳製品)中含有一種特有的碳水化合物,叫做乳糖。
乳糖須經由人體小腸內的乳糖酶( β-半乳糖苷酶)水解為單糖後消化吸收,乳糖對於人類正常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只有哺乳動物的奶中含有乳糖。
主要的能量來源
母乳中約40%的熱量來源於乳糖,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的熱量。若攝入的乳糖不足,就會引起嬰兒體重減輕、生長發育緩慢,甚至要消耗體內的脂肪、蛋白質,發生蛋白質缺乏症。
促進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
乳糖水解生成半乳糖,半乳糖以糖苷鍵結合於神經醯胺上,形成半乳糖腦苷脂,大量存在於腦神經組織(特別是白質)、髓鞘中,成熟的髓鞘其脂質由25%的膽固醇、29%的半乳糖脂、46%的磷脂構成1,因此,半乳糖腦苷脂是大腦、神經發育的重要原料。
大腦活動消耗的熱量占全身熱量的20%,而糖是大腦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一周歲以內的嬰兒需要大約12克/(kg.d)的糖,若糖的攝入不足會影響腦的增值分化活動。
0~1歲是嬰兒大腦、神經發育的黃金關鍵期,因此,乳糖對嬰兒期的腦細胞發育和整個神經系統的健全至關重要。
促進鈣吸收
乳糖及其代謝產物乳酸等使腸道內的PH值降低, 提高鈣鹽的溶解性, 同時可促進胃腸蠕動, 促進鈣的運輸, 使鈣的吸收率提高。
Jackson1等經對亞、非、歐美國家成人進行乳糖吸收不良與鈣吸收及骨質疏鬆的研究表明, 乳糖吸收不良與鈣吸收障礙有關, 並且誘發骨質疏鬆。
國內有研究顯示,乳糖吸收不良的小兒其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高於正常小兒。
迴避乳糖的後果
寶寶的大腦發育、神經系統發育,以及對鈣的吸收,因為乳糖的迴避攝入而受到影響。
浪費了母乳的天然資源,既是寶寶本身營養的損失、媽媽寶寶親子互動的損失,也無謂增加了喂養成本。
一味地迴避乳糖,很有可能使得寶寶自身的乳糖酶分泌因得不到正常的刺激轉而停滯,影響到終生的乳糖不耐受,使得成年後的生活方式都將被迫受到限制。
解決嬰兒乳糖不耐受的推薦方案
嬰兒的原發性和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其實都是階段性乳糖酶缺乏(TLD)
一:要補充足夠多的乳糖酶來分解消化乳糖;
二:要幫助刺激小腸壁自己分泌乳糖酶,促使糾正、改善寶寶消化系統對乳糖的適應能力。
乳糖不耐受症最重要的病理改變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理論上補充乳糖酶滴劑是最佳選擇。
乳糖酶滴劑可直接滴在母乳或沖調好的配方奶中使用,方便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喂養。
補充乳糖酶滴劑,無需更改喂養方式,可繼續母乳喂養或原配方奶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