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
作者:張靖華
根據2005年以來的調查,元明之際遷往巢湖北岸地區的移民,主要分為軍籍和民籍兩大部分[1]。軍籍聚落的建立,上承元代制度,至元十六年(1279年),姚演主持在「漣、海等州募民屯田」[2]。至元二十一年十月,定漣、海等屯田法,「以江淮間自襄陽至於東海多荒田,命司農司立屯田法,募人開墾,免其六年租稅並一切雜役」[3]。當時軍屯遍及全國,從首都周圍到邊疆地區,「皆立屯田,以資軍餉」[4],並設立屯田萬戶府、千戶所等機構,屯田所用耕牛、農具和種子,大多由國家供給,「由是而天下無不可屯之兵,無不可耕之地矣」[5]。明初,朱元璋所採用的屯田和軍事制度可以視為對於前一時期各類制度的繼承和發展。但和一般的民籍聚落相比,在名稱上有顯著區別,在巢湖當地,一般均以「軍」或「疃」來加以命名,軍,當為明代的軍戶,如軍張、軍王。疃,按疃,音tuǎn,對它原始的含義杜預曾有辯證:
「《詩》:『町疃鹿場』,毛萇云:『鹿跡也』,《說文》曰:『町疃,禽獸所踐處。』蓋因町疃下有鹿場字,遂以鹿跡獸踐附㑹之。鹿跡獸踐可以解,鹿場不可以解,町疃也,原詩人之意,謂征夫久不歸家,町疃之地踐為鹿,非謂町疃即鹿場也。且說文以町疃字載扵田部,曰:凡田之屬,皆以田。若町疃果為獸踐,則非田之屬也。考之他訓,《左傳》『町原防井衍沃』,千寶註:『平川廣澤可井者,則井之,原阜堤防,不可井者,則町之。町,小頃也』,張平子《西京賦》:『遍町成篁』,注『町』謂:『畎畝』,王充《論衡》:『町町如荊軻之廬』,《石鼓文》:『原隰既垣,彊理疃疃』,《毛伯敦銘》:『予既疃商』,《莊子》:『舜舉於童土之地,其疏云:童,土疃也,皆說田野,並無鹿跡之說也。」[6]
圖3-11:清光緒十三年蘆溪嘴屯田執照
資料來源:卜真華提供
而呂祖謙認為,「疃」是特指在丘陵之間可以耕作的小塊田地,相對井田而言:
「有曰:町原防井衍沃,此得井田之制。先輩嘗論,先王井田之制,如畫棋局,有邱陵,原隰必不可行,遂謂井田之制,不可行於後世。觀此則先王之制,初未嘗如棋局,何故其言?原防之閒,其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則別為小頃町,至衍沃平美之地,則用井田之法,先王之制,曷嘗槩之以棋局之畫哉?觀此,則前輩疑井田之論破矣。」[7]
宋元以來,疃開始大量出現於村莊名稱之中,一般和「村」並用,但似乎二者意義並不相同。它們的區別在於兩點:一方面,疃多數用於和屯兵有關的地點。如「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議屯兵楊疃。」[8],涇縣童家疃《童氏宗譜》:「自元代而遷居焉,傳至四世祖仲英公,遂徙居八字門,後世又分居團兵一帶,隸六甲籍」[9],第二,疃一般和官方屯田活動密切相關,如「洪澤屯田萬戸府……其置立處所在,淮安路之白水塘、黃家疃等處。」[10],元人《題牧牛圖》說:「誰家荒疃連平原,何處孤村帶喬木,官田耕盡牛正閒,且對東風弄橫玉」[11],都表明了這種情況。
巢湖北岸之「疃」,也繼承了宋元以來「疃」的一貫屬性。一方面和普通村莊相區別,如康熙《巢縣誌》將本地之「九疃」單列:「疃:劉家疃;張家疃;管家疃;王家疃;黃家疃;郭家疃;周家疃;唐家疃。以上諸疃,俱在西鄉。」[12]但另一方面,這些疃的性質則明確指向衛所下的軍屯聚落,如光緒三十二年六月頒給巢縣西鄉鄭純宜的《屯田執照》對這個情況寫的很清楚:
「江南安徽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江安等處督糧道,為給發執照事,光緒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
上諭:裁撤衛所,敕將各衛屯田地畝繳價納稅等因當經議章詳奏,旋奉
戶部議覆,無論自業戶典售分別上、中、下三等定價。原議每畝價銀一兩作為下地,其上中兩等,以次遞加,每兩畝均隨收稅銀三分,用示區別,於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初七日具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咨行,到皖復經遵飭,議明上等地價,每畝繳庫平銀三兩,中等地價,每畝繳庫平銀二兩,由屯坐各州縣查勘地畝肥瘠,分別等則繳納,隨時填照收執,不另粘貼契尾。如隱匿、詭奇、牽混、移坵、賴段等弊,查出即照漏稅例究辦,並將田地充公,以昭儆戒,通行嚴辦在案。
茲據屯戶 彭文華 具報執領 廬州衛 王頂柱等屯(田、地)一畝二厘三毫,遵章應繳地價庫平銀 一兩二錢二分八厘。隨納正稅錢三分七厘,耗銀三厘七毫,均各照數收訖自應?照給執所有地各四至,詳盡於後,須至執照者,
計開
業戶 鄭純宜 執領坐落 巢縣西鄉 地名 廬州???
東、南 至——,西、北至——
右照給 鄭純宜 收執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 巢縣填給」
顯然,鄭純宜所耕作的這些土地,原屬實土衛所廬州衛所統轄(圖3-11)。除了這些保存的文書材料,地名也能反映出這一地區聚落和軍屯的關係。張家疃之西部有「軍崗」,長臨河之羅家疃前有「軍圩」,這些聚落的起源顯然和衛所軍田的勞作密不可分。
[1] 張靖華.九龍攢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規劃與源流[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 (明)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卷十。
[3] (明)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卷十三。
[4] 同上,卷一百。
[5] 同上,卷一百。
[6] (明)顧起元. 說略[M].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卷三。
[7] (宋)呂祖謙. 春秋左氏傳說[M].四庫全書本,卷八。
[8] (元)脫脫等. 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二百七十九。
[9] 涇縣童疃鎮《童氏宗譜》1942年版,第一卷。
[10] (明)宋濂等. 元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卷一百。
[11] (清)顧嗣立編 .元詩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二集卷二十六。
[12] (清)於覺世編.巢縣誌[M].康熙十二年,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