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土 炕,文/萬曉林

2019-11-21     終南文苑

 

剛入冬的那幾天,暖氣還沒放,房子陰冷,添加衣服,不解決問題,打開空調製熱,又特別乾燥,心想,還是老家的土炕好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渭北農村,鄉親們日子過得都很緊巴,除了一兩戶稍顯富足的家裡有床外,大家都睡土炕。炕上能鋪一張蘆席,席上有塊褥子,再有一張床單,那就是好日子。夏天還好說,到了冬天,就只好把炕燒得燙燙的。晚上睡在炕上,上面蓋的又薄又少,冷風颼颼,身下烙,身上涼,只好翻來覆去,勉強過冬。雖然睡不好,但習慣了,就能接受。有時候,大人小孩有個感冒、頭疼腦熱的症狀,躺在熱炕上捂嚴實,出一身汗,再喝碗薑湯,第二天肯定就好了。

  那時候,「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是人們憧憬的理想生活。特別是到了冬天,外面大雪飄飄,炕上熱氣騰騰,放學的孩子和冬閒的大人盤腿坐在燒得燙燙的土炕上,點一盞煤油燈,老人噙著長長的煙袋鍋,就著燈火抽著有點嗆的旱煙,講過去的事情;男人盤算著來年的活計;女人做著針線活兒;孩子們或在油燈下做作業,或偎在奶奶、姥姥的懷裡,聽歌謠、聽故事。其情切切,其樂融融。

  土炕雖好,但也常發生一些悲催的事情。

  有的家雖然有褥子,但炕很大,褥子鋪不全,就只能鋪著中間,露著邊邊。睡覺時身子在褥子上,腳就放在蓆子上了。小孩子皮膚嫩,玩累了,睡得沉實,被炕燙傷腳後跟、腳趾頭的事常發生。睡光席的家裡,燙傷孩子屁股蛋、胳膊腿的事情也常有。

  土炕是土做的,時間長了,堅固性有所減弱,有費事的孩子在土炕上亂蹦亂跳,也有大人在炕上打鬧的,不留神,踩塌土炕的事也會發生。若炕沒燒,還無關大礙,若炕是燒著的,自然免不了燙傷。

  渭北的土炕很特別,是和鍋灶台連在一起,用一個煙囪,火道相通。白天做飯,煙火會順著相通的火道走過,把炕也引熱,一舉兩得。晚上不做飯,那是必須要燒炕的。所以,土炕與鍋台相連的地方,會砌一個寬三四寸,高半尺,長與炕深相齊的坎兒,叫棱坎子,以隔開炕與灶,避免炕上的東西掉進鍋里,棱坎子不能修得太高,太高了遮光,影響視線。棱坎子有棱坎子的好處,也有它的害處。大人們做飯的時候,有兩三歲的小孩會趴在棱坎子邊玩耍,或要東西,或要媽媽,一不小心會掉進做飯的鍋里,輕則燙傷,重則喪命,很是悲慘。為了防止此類意外的發生,許多有小孩的人家會在土炕靠里相連的牆上釘一木橛,系一根和炕的深度差不多長的繩子,把小孩拴起來,大人就是在窯(屋)外幹活,也不怕把孩子掉到鍋里。被拴起來的孩子自然會又哭又鬧,還會扒到窗前,撕破窗戶紙,伸出小手哭喊大人,到冬天,常常把小手凍得紅腫紅腫,讓人心疼。有時候大人急著干其他事,不小心繩子沒有拴好,鬧得凶的孩子偶爾也會掙開繩子,爬得掉到炕下,摔傷身體,讓人追悔莫及。

  有了被土炕溫暖,也被土炕燙傷的經歷,有了被繩拴過,被風吹皴的童年,渭北走出的孩子大多都能吃得了苦,扛得住痛,都很堅韌與執著,每遇挫折,都能挺過,最後真正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土炕除了睡覺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可當一個巨大的烘烤箱。比較殷實的家庭有多餘的炕,一到秋天,常在炕上烘乾打下來的棗兒、核桃、花生和剛收穫的玉米等。趕上秋雨綿綿,只有一方土炕的家裡,白天會揭光炕上的鋪蓋、蘆席,用炕來烘乾打下來的新穀物,晚上,再收拾起所烘穀物,鋪上蓆子、褥子睡覺。有一年寒假,去鄉下小姨家住了幾天。晚上,煨完炕,姨夫找了一塊新瓦,上面鋪了一張乾淨的白紙,把窩頭切成薄片,放在上面,從炕洞門置於炕中。第二天早晨取出來,窩頭片被烤得金黃酥脆,滿屋香氣,令人垂涎欲滴。有時候,姨夫、小姨還會把土豆、玉米棒、核桃等放在炕洞口焐烤,幾個小孩會圍在炕頭前,嬉笑打鬧,等著解饞。

  一方土炕,便是一方天地,一種情感,一個世界。特別是到了冬天,來客人了,第一句話就是「炕上坐」,這是家裡最高的禮遇。吃飯的時候,富足的人家會在炕上擺一個小炕桌,盤子端上來,放在炕桌上進餐。一般的人家會在炕上鋪一張油布或者塑料單,將盤子放在上面。日子過得緊巴或不太講究的,就直接將盤子放在炕上開吃。

  誰家給兒子娶媳婦,會說「給娃尋個鋪炕的」。誰家媳婦高興了,會催著自家漢子說「快點上炕」。生氣了,會拉下臉子,對著自家漢子喊「少上我炕」。與別人媳婦有私情的漢子會說「把娃生人家炕上了」。結婚的程序當中,鋪炕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自家的妯娌、大小姑子或者嬸嬸會在新盤的炕上,先鋪一層蘆席,再鋪上毛氈,鋪上褥子,然後鋪上床單。褥子下面會撒些核桃、棗兒、花生等等,寓意和和美美,早生貴子,兒女雙全。曾經任教的一所學校,當時調來一位大學畢業不久的新同事,很有才情。婚禮就是在學校舉辦的,校長特意為其盤了一方新炕,因為學校有灶,自然不帶鍋灶。新娘子娶回家,新郎除了門上自擬自寫對聯外,還在自家的炕洞口上,用中楷小字紅紙寫了副對聯:「抱薪急生火,拿扇忙扇風」,橫批:「熱到天明」。大家看了均讚嘆其切切生動。

  一方土炕,成就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落,一個民族的繁衍與延續。一方土炕,睡過老人小孩,睡過男人女人,睡過面朝黃土背朝天,斗大的字不識一升的農民,也睡過學富五車,名揚天下的教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將軍,執掌一方,造福百姓的官員……

  一方土炕,容納了太多的激情與委屈、歡笑與淚水、成長與艱辛。如今,土炕已經成為歷史,而土炕上的歲月、土炕上的情感、土炕上的思想、土炕上的文化,都將永遠留刻在記憶中,書寫成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_DXlW4BMH2_cNUgr5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