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真切體會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2019-12-03     網信津南

2019年即將過去,津城百姓對職能部門一年來的工作是否滿意?還有什麼意見建議?昨天,海河傳媒中心推出特別策劃 「向群眾彙報──2019年委辦局長年終訪談」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專場,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薛新立在津雲中央廚房現場與主持人、記者、群眾代表、聽眾和網友交流互動,向群眾彙報,請群眾監督,聽群眾訴求,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有溫度的年終「答卷」。

  把溫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今年,津城百姓明顯感覺自己家裡供熱溫度升高了,真正實現了溫暖過冬。

  「提前供熱」已經成為天津的一張名片,其他省市的居民都十分羨慕。供熱工作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的民生工作,天津連續4年延長供暖期,以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群眾真切體會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據88908890熱線統計,自今年11月1日正式供熱以來,廣大群眾對供熱的組織工作滿意度達到93%。

  為做好今年的供熱工作,市城市管理委做到了「四個狠抓」,即供熱前狠抓設備維修升級,供熱初期狠抓供熱質量,狠抓供熱工作的督查督辦,狠抓供熱精準管理和服務。

  通過供熱應急監測平台,當前把全市主要熱源供熱數據整合到一個平台上,實現信息共享、服務協同、監管可視、應急處置及時。以「通、快、靈」為目標,建設覆蓋「8890—市級單位—區級部門—基層站點」的四級智能化受理系統,供熱問題實現30分鐘內快速處置。

  薛新立在訪談時介紹,下一步,將持續開展好「暖氣熱不熱?保證溫暖到家!」專題檢視工作,提升服務水平和供熱質量,真正把溫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做好堅持三個標準,即堅持穩定的供熱溫度標準,把供熱溫度的穩定達標作為一條剛性標準,不管是國有供熱企業還是私營供熱企業,不管是新小區還是老小區,都必須達到穩定的溫度標準,不讓一戶居民受凍;堅持優質的供熱服務標準,當前,個別小區還存在著「撥了電話沒人接、接了電話人不來,來了業務也不專業」等情況,下一步,將高度重視服務的問題,以黨建引領為契機,充分發動各方力量,主動詢問情況、主動反饋進度、主動上門服務,切實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堅持快速排查整改標準,對於管網末端供熱不達標現象,將組織供熱單位通過合理配置循環水泵、加裝水力平衡裝置、調節供熱運行參數等手段,提升末端的供熱效果,同時,開展供熱系統單戶分環改造工程,解決串聯繫統室溫不達標問題。

  明年建成11座垃圾處理廠

  即將過去的2019年,垃圾分類成為備受津城百姓熱議的一件事。越來越多的市民發現,各種顏色鮮艷、具有分類功能的高顏值垃圾箱出現在身邊,一些社區還推出了積分換購小禮品的辦法,鼓勵市民進行垃圾分類。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180萬戶居民實現垃圾分類,覆蓋率為60%,3662家公共機構開展垃圾分類,覆蓋率為70%,位列全國前13名。但是一年以前,卻是另一番景象。去年,天津的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46個城市中排名第41位,可以說是排到了尾巴上。

  一年來,市城市管理委多措並舉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其中,「怎麼分」是垃圾分類的基礎,全市建設120個垃圾分類精品示範小區和30餘所垃圾分類精品示範學校,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很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從健全體制機制入手,成立專項領導小組,設立生活垃圾分類中心,指導全市垃圾分類工作。建成集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實踐體驗為一體的天津垃圾分類處理培訓展示中心。

  流程方面,我市四類垃圾實現「四個線路」不同分類處理方式。廚餘垃圾採取就近就地處理和終端集中處理相結合,可回收物納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有害垃圾由具備專業資質的第三方集中收運處理,其他垃圾則沿用原有模式,主要由環衛部門收運處理。

  薛新立在訪談時說:「大道至簡,垃圾分類應該越簡單越好,這樣才有生命力。在實際工作中,垃圾分類主要是難在兩頭:一是初始分類和投放的習慣養成難,目前原始投放正確率還不高;二是末端處理能力不足,目前天津市常住人口有1556萬,按照人均每天產生0.8公斤垃圾計算,全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就有1.32萬噸。而目前的處理能力嘴頂嘴,且相當部分是填埋工藝,存在明顯短板。」

  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將在強化宣傳、示範引領基礎上,通過採取垃圾分類專用袋「一戶一碼」,源頭不分類自動識別倒查等手段,實現源頭追溯。另外,《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納入人大立法預案,預計2020年頒布實施。這些舉措結合起來,推動文明習慣養成,提高垃圾源頭分類工作。

  瞄準不同種類垃圾,補齊末端設施短板,也是未來津城垃圾分類的著力點。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1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1座。今年吸引近百億社會資本,全市開工建設了11座垃圾處理設施,明年全部建成。屆時,新增垃圾處理能力13250噸/日,淘汰落後填埋工藝後,利用焚燒方式就能解決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垃圾處理能力可以達到17450噸/日。同時還將建設完成5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

  免費開放一大批城市公園

  近年來,我市一大批城市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顯著提升了城市生態宜居指數和市民公共福祉。今年,建設完成成林道街心公園等8座公園,水西公園全面建成開放,城市綠道示範段河西段完工並開放,為群眾休憩遊覽提供了更多好去處。其中的綠道公園還保留了鐵路元素和歷史文化。

  薛新立在訪談時說,自綠道公園示範段建設以來,大家一直很關注。從今年開始,在原有綠道公園示範段的基礎上,城市管理委對友誼路至衛津南路段進行提升改造,於9月29日正式開放,新建成的城市綠道示範段河西段長2.3公里,綠地平均寬度30米。據統計,每天前去綠道公園遊玩的市民超過5000人。

  綠道公園之所以那麼受歡迎,主要是做到了三個保留和兩個創新:一是保留了基本地貌。結合原有的道路和現狀大綠骨架,隨彎就彎,形成長約1700米的鐵軌步道,既適合行走又保留了鐵路沿線基本面貌。二是保留了鐵路元素。除了滿眼蔥綠外,綠道示範段依託原有的陳塘支線鐵軌,保留了老式站點、信號燈杆以及枕木、水牌等原有鐵路的元素。三是保留了歷史文化。公園裡有3D牆繪火車頭、標註了歷史性事件的銹板以及各種機車的演變貼畫,無論是老年人還是青年人,只要置身公園內,既有現代的感受也會喚起對過往的記憶,進而給人以最美的享受。

  第一個創新是在智能化方面,充分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在濱水慢跑道上搭載了智能步道,只需要手機掃碼連接,就能實現打卡、計步、排名等功能,將健身性、趣味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對健康鍛鍊起到促進作用。第二個創新是在綠化方面,在保留原有植物的情況下,堅持綠化與彩化相結合,既種植了白蠟、國槐等傳統綠植,又鋪設花卉、草坪等彩葉植物,實現花與樹、立面與平面、綠化與亮化的融合,彰顯了綠化的層次感、色彩感和厚重感。對於添加什麼植物品種,我們也是精心考慮的,可以說每一個點做到了有所寓意,比如,在道路兩邊種植了大量的海棠,因為海棠2月至3月花開正茂,給人以尊重感、迎接感,到時遊客遊園,就如同走進了一條迎賓道;同時還加入了喜水、耐寒植物的配置,確保綠道公園的景觀效果。

  目前,市城市管理委正在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修改完善綠道公園規劃,規劃設計基本完成。總體思路,依託陳塘等鐵路沿線,利用現有鐵路元素、綠地資源、河道水系,建設起連接河西、西青、南開、紅橋、河北、東麗、河東7區的全長45公里城市綠道慢行系統並串聯起洞庭、鬱江、紫金、南翠屏、水西、北寧等18座公園,構建天津城市的「綠色項鍊」,並與外環綠帶相呼應,成為雙環相嵌的生態大綠屏障。同時,對綠道公園的定位和特點也有一定的考慮,就是加入智能管理、休閒產業等元素,分步組織實施,將綠道公園打造成環繞中心城區的一條綠色項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Tv6yW4BMH2_cNUg2G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