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開播一個月,在如潮的好評聲外,也有觀眾發出了「看不懂」的抱怨。劇情剛開始,許多觀眾便被其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弄得一頭霧水,「太子重要,還是長安重要」的台詞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事實上,劇中的大多數人物都有真實對應的歷史原型。故事發生在唐玄宗天寶三載(劇中為「天保」)的上元節,在拯救長安的主線之外,最為重要的戲劇衝突便是太子與右相的權力鬥爭。劇中的太子就是在唐玄宗之後即位的唐肅宗,在真實的唐代歷史上,肅宗與右相李林甫的鬥爭幾乎貫穿了他的太子生涯。這是與劇情關係最為密切的歷史背景,圍繞這一史實,劇中人物可以被鮮明地分為太子和右相兩大派別。
以李必為首的太子一派試圖阻止右相專權,在真實歷史上,太子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在肅宗被立為太子之前,唐玄宗已經廢過一次太子,而且還慘遭賜死。肅宗不止一次受到來自李林甫的衝擊與抑制,電視劇中右相的心腹吉溫是唐代有名的酷吏,也是李林甫的左膀右臂,多年來幫助他羅織罪名,剷除異己,有「吉網」之稱。
李必的原型則是唐史上著名的道士李泌,他自幼與太子交好,又以修道自保,城府極深,後來又協助太子平定安史之亂,曾一度擔任宰相。關於他的生平有諸多撲朔迷離之處,電視劇中直接安排了李林甫與李泌兩人的交鋒。而劇中的何執正其實就是家喻戶曉的大詩人賀知章,觀眾們可以看到他吟誦《詠柳》的鏡頭。他在真實歷史上是太子賓客,在劇中也被視為太子的支持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劇開頭迅速身亡的角色焦遂也實有其人,杜甫曾為他與賀知章等人寫下流傳千載的《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的場景在電視劇中有生動反映,賀知章與焦遂並稱「飲中八仙」,這也是劇中何執正對焦遂如此情深義重的緣故。
要為觀眾呈現一個完美的長安世界,就不可能離開唐代的詩歌。劇中有一段當街斗歌的壯觀場景,歌女所唱的歌辭便是李白的名作《短歌行》。程參的原型顯然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他在劇中吟誦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表明身份。不過此處卻出現了外行無法發現的史實錯誤,這首詩是他十年後出塞時所作。
除了人物關係和戲劇衝突外,觀眾們最為好奇的莫過於劇情發生地——長安城。《長安十二時辰》敘述的是繁榮與危機並存的一整日,在這短暫的時間裡,通過望樓傳信與陰謀破解,將視角從古裝劇常見的後宮、朝廷、江湖轉向了長安城內具體而鮮活的生活圖景。在這場大唐鼎盛期的大典中,活躍著的不僅有朝堂右相、東宮太子與靖安司百官,還有城中在西市開胭脂鋪的商人,青樓中傳遞情報的姑娘,賣水盆羊肉的老闆和傳教的波斯人。一個時辰里,每一個地點都在同時進行著不同的事情,勾連在一起,變成整個大故事裡密密織起的陰謀網。
案子追蹤的起點是從西市的一家胭脂鋪開始的,唐代長安城內共有西市與東市兩大集市,地點位於皇城外的東南方與西南方,分列於朱雀大街兩側。徐松在《唐兩京城坊考》中記載:「街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東西兩市雖在城之兩側,卻亦有聯絡。
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中曾寫到兩市的凶肆聚集全城百姓,進行葬具與輓歌比賽以提高聲譽的故事,這一場景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也有類似的展現,即拔燈車隊當街鬥技比歌之事,可見當時民間百姓的娛樂風貌。西市在街西的長安縣,張小敬出了西市,追逐狼衛來到市南的懷遠坊,闖進祆教祠。懷遠坊在唐代是胡人的主要聚集地,劇中的祆教即來源於波斯,又被稱為拜火教。除祆教祠外,大雲經寺與功德尼寺也在懷遠坊中,因此坊中住戶密集,道路也相對擁擠。與長安縣相對的則是朱雀大街東邊,是張小敬過去任職不良帥的萬年縣,劇情中幾次重大轉折與突變都發生在這裡。
其中最有特點的便是張小敬與姚汝能追查龍波下落的平康坊。平康坊內分北、中、南三條曲巷,長安城內所有的青樓優妓都聚集在這裡,是城中一處巨大的「銷金地」,其中南曲「霄台林立」,北曲「多是獨院別所」,只有北曲「分成幾十棟高高低低的彩樓,排列紛亂」,達官貴人與王公貴族多去南曲、中曲,劇中提及上元節這一天,中、南曲中的優妓被貴人約走作為觀燈的女伴。至於北曲則相對寥落,光顧者多是尋常百姓與赴京趕考的窮舉人。同一坊內出現客人身份差異,其原因與所在位置有關,平康坊的北曲緊臨崇仁坊,這裡是進京科考之人的住宿集中地,因此兩處「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與之比」。除了以妓女聚居而聞名外,平康坊也因其繁華而成為達官貴人的第宅,劇中的右相林九郎即居住於此。
在張小敬與地下城葛老交鋒的過程中,葛老心心念念一個叫做「何家村」的藏寶地,但隨著小乙的死去,藏寶地的真實位置也必將成為永恆的謎團。熟悉博物館和文物的觀眾看到此處,一定能會心一笑。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安南郊的何家村發現了大量唐代金銀器窖藏,其工藝之精美震驚世人,著名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便是其中的傑作。 本報記者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