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附中宿遷分校秉承百年名校南師附中優良的辦學傳統,以「建設高品位、高質量,實驗性、示範性,具有國際胸懷和中國精神,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學校」為辦學目標。 近年來,我校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教學研究、推進課堂改革,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逐漸以理念先進、課程豐富、成績優異等贏得了廣泛讚譽。
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引起了省級、國家級等教育媒體的關注。2020年2月19日,在我校崔超校長參加江蘇省初中校長峰會並作了課堂改革實踐的發言介紹之後,《江蘇教育報》在第三版《管理策略》欄刊登了《優教樂學健康生長——追求師生 共同成長的課堂改革實踐》一文。
昨日,《中國教育報》又以《立體課程助推發展 聚力打造優質教育——記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優質教育實踐》為題,報道了我校的課程建設。其中重點介紹了我校在構建和實施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智立方」立體化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附報道全文
立體課程助推發展 聚力打造優質教育——記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優質教育實踐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積極提升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教育公平,這是新時代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所學校,要想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就要打造優質教育品牌,其根本途徑就是全方位提高學校辦學水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文脈悠長、英才輩出的江蘇省宿遷市,有一所成立不過短短10餘年的學校,近年來,憑藉著先進的智慧校園建設和科學的辦學理念,以發展師生能力為目的,以打造特色學校為抓手,不斷優化教育資源,使學校飛速發展,迅速崛起。同時,承擔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進行集團化辦學的重任,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成為當地百姓心目中的一所好學校。它,就是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首批國家級別示範高中、國家教育部門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基地、江蘇省重點中學。自1902年清朝兩江總督張之洞奏設三江師範學堂並設附屬中學堂以來,118年間,南京師大附中十易校名,七遷校址,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素以「慎聘良師,校風誠樸,銳意實驗,善育英才」著稱於世,百餘年間,從學校走出諸多傑出校友,包括巴金、胡風、嚴濟慈、袁隆平、劉永坦、顧作霖、彭珮雲等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有57位院士、30餘位將軍。
承金陵毓秀,揚西楚雄風。2009年,為實現宿遷教育的「窪地凸起」,在宿遷市政府部門多方努力下,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宿城區政府部門合作,創辦了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南師附中宿遷分校。項羽故里宿城與六朝古都這一跨越長江的「牽手」,讓宿遷學子在家門口享受名校優質教育成為現實。
宿遷分校秉承百年附中優良的辦學傳統,以「誠樸」為校風,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以「現代化、精品化、高質量、有特色」為目標。近年來,學校依託名校資源優勢,培養優質師資隊伍,努力構建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智立方」立體化課程體系,倡導「優教樂學」形成內生動力,學校實現持續優質發展。
科學的課程體系引領素質教育改革
構建個性化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是學校課程頂層設計的核心內容。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傳承學校的教育文化和歷史傳統,還要符合本校學生實際。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程體系,必須面向時代發展。
宿遷分校構建了科學豐富立體的「智立方」課程體系。課程以促進學生智慧、個性、適切、多元發展,提升素質教育質量為目標,衍生出六大課程模塊,相當於一個立方體的6個面,簡稱「智立方」課程體系,即優質高效的國家必修課程、品位高雅的德育活動課程、內容豐富的自主選修課程、注重體驗的社會實踐課程、拓寬延展的學科特色課程以及創新導向的綜合實驗課程。課程模塊之間相互關聯,包羅學生個性素質的不同方面,喻示學校尊重個性,全面育人,立體發展,為培養具有關愛精神、責任意識、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厚植基礎。
多元的課程選擇,滿足了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截至目前,學校共開設「模擬聯合國」等70餘門選修課,成立了「雅歌合唱團」等60餘個學生社團,開發了「剪紙」「書法」「童詩」「扎染」等特色課程。充分整合學校、家長和各類社會資源,積極開發「百家講壇」「志願者服務」「研學旅行」「21公里步行」等活動課程,社會各界共襄教育,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為學校優質教育的開展奠定了牢固基礎。
立體課程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在「智立方」課程體系框架下,宿遷分校對各類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促進學生個性、多元化發展。
1.立德樹人,打好生命底色
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更新德育觀念,創新德育途徑和方法,是解決德育工作中「假、大、空」問題的關鍵。為此,宿遷分校從「儀式課程」入手,認真開展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升旗儀式等,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學校還結合社會熱點研究、校史研究、「彩虹橋」系列活動、雛鷹爭章等各類課程,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感恩意識、競爭意識。宿遷分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而踐行的特色德育課程,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內容,更為學生生命發展播下「關愛、責任、創造」的種子。
2.尊重個性,成就獨一無二的個體
宿遷分校秉承南師附中的優秀傳統,尊重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特長開設類別多樣、層次豐富的自選課程。人文、藝術、科學、體育等課程琳琅滿目、豐富多彩。走進學校自選課堂,合唱、曲藝、樂器表演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羽毛球、籃球、跆拳道鍛鍊學生的體魄,機器人、編程、科學夢想家課程讓學生腦洞大開……各類拓展課程的順利開展,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及特色發展,使其找到自我進步的生長點。
3.走出校園,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能夠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學科知識,提升社會公共參與能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宿遷分校結合學校教學內容,注重學生體驗感悟,與社會各界組織及單位合作,積極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現已開展農業體驗、社會服務、商業實踐、工業參觀等多種類型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內化書本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4.創新課改實驗課程,讓品質教育充滿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師生共同生長的地方。2017年,學校提出了「優教樂學」的教育教學追求,倡導優化教學行為、主動快樂學習的教學追求和主張,並在其引領下,推進合作學習、主動學習,在科學的教學思想理論指導下,借鑑成功經驗,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自我主動學習,達到深度學習、高效學習、主動生長。
為了跟進時代發展,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著力打造智慧校園,探索讓學生有更好的課程體驗,致力於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此,學校開發了以創新為導向的課改試驗課程,已成功試驗了包括「優+」課程、項目式學習等多項改革試驗課程,在保證學生擁有足夠學習時間的同時,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靈動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同打造自主和諧、優質高效的課堂。
深化課題研究,打造特色項目,在過程中促進教師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宿遷分校逐漸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更高的追求,學校積極開展課題研究。2018年,兩項省級「十三五」規劃課題「基於元認知視角下中小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義務教育階段全科閱讀體系建設」進入實質研究階段。為進一步提升課程建設的引領作用,學校積極參與全省項目申報競爭,2019年,「童詩特色文化建設」獲批江蘇省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彩虹橋』家庭教育公益直播平台」被列為2019年江蘇省品德提升工程。科研和基地建設,提升了教師的理念和眼界,增強了學校內涵發展的動力。
《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特別突出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隊伍建設,給學校規定了義務教育辦學方向和原則的遵循。
一所學校的發展,關鍵在哪裡?學校認為,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才能帶來學校發展的蓬勃生機。因為學校的每一個課程目標,都需要教師來具體實施。宿遷分校秉承南師附中「健康生長」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學相長,師生互相促進、共同生長,努力營造師生共同發展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生態。
怎樣才能形成呢?國際著名教育學者佐藤學說:「課堂改變,學校才能改變。」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課改必須改課。」要發展教師,培養教師,課堂是主要場域,課堂上教與學的正確理念和行為,課堂上正確的師生、生生交流交往,是師生情感交流和人格互動成長,是促進學生完成社會化的重要過程。單純知識本位的教學,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切實轉變。正是在這種不斷促進教師理念轉變、優化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教師們得到了快速成長,為學校的發展帶來動力。
學校辦學以來發展迅猛,成績斐然,以一流的教育質量樹立了品牌形象,贏得了廣泛讚譽。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全國中小學德育特色聯盟學校」「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三門球)單位」「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優秀少先隊集體」「江蘇省科學教育綜合示範學校」「江蘇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宿遷市教師發展示範學校」等30餘項全國、省、市級榮譽稱號或獎項。教師成長,成績斐然,在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踐行「優教樂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兩年多時間裡,共有13位教師榮獲江蘇省課堂教學基本功或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在市級賽課中的獲獎人數位居全市前列。
10餘年間,宿遷分校已是繁花似錦,春色滿園。在這裡,師生都有展示的舞台,都有創造的空間,都能感受到尊重和自信,都能享受自由和快樂。校長崔超說:「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全體宿遷分校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課堂開始、從班級出發,帶領孩子們走向美好的明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J81aXEBrZ4kL1ViOr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