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可惜:曾驚艷過時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如今正在漸漸消逝

2019-10-31     名匠優品



時間回溯到20多年前,手藝好的師傅在村子中是最受人尊敬的人。十年學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堅守,十年傳承,手藝人的生活簡單而頑固,登峰而造極。

這些從事手工藝的師傅們,在各行各業中留下了智慧的結晶。而如今,這些民間傳統的手藝,一個個的逐漸離我們遠去,有些甚至都已經消失,剩下的僅有溫暖回憶,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進程。

下面這些民間傳統手工藝,其中很多已經為了屬於70、80後的童年記憶,你有見過它們嗎?

打鐵

「叮噹——叮噹——」清脆的打鐵聲已沿著長街傳來,又飄出去很遠。那些斑駁的牆壁,古舊的貨台,小小的店面,讓人忍不住回想過去的時光。


一張鐵砧,幾杆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千錘百鍊間,一件件杴、耙、鐮、犁、鏟、刀、叉、釘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來了!


手工制秤

手工制秤是個精細活兒,在「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髮,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子秤的普及,這種手工桿秤的手藝人已經少之又少。但在一些老街小鎮,依舊有一些制秤人堅守著這個傳統的老行當,成為最後的手工桿秤製作人。


彈棉花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如今,手工彈棉逐漸為機械所代替,已經很難找得到了。

竹篾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吃過晚飯,出來納涼,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村裡總有幾個老人會編竹篾,飽經風霜的雙手上下翻飛,向圍聚在周圍的孩子講述過去的故事,休息的間隙吸一口煙斗,吐出的煙圈上升,在漫天星光下氤氳地散開。


一切都在改變,我們不會再在晚上搖著蒲扇出來納涼,記憶里編竹篾的老人也日漸稀少。

捏麵人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麵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把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面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面人,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面人。用於收藏的面人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面人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吹糖人

吹糖人是老北京特有的一個行當,老北京話叫做「吹糖人兒」。每天小販們挑著一把特殊的挑子,一邊是展櫃和凳子,一邊是帶架的長方櫃。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


伴隨著生活的變化,吹糖人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一併消失的還有那香噴噴的糖稀味、鑼聲和那漸行漸遠的童年。現在有些景區依然還能看到,但味卻已經變了。


虎頭鞋

家裡老人說,小孩子穿虎頭鞋能保平安,保佑孩子驅邪避凶、平安順遂、繁榮昌盛。虎頭鞋做工複雜,僅虎頭上就需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鞋面的顏色以紅、黃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處常採用粗線條勾勒,誇張地表現虎的威猛。


製成虎頭鞋是想將這種美好的寓意帶給孩子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充滿情懷又耗費時間精力的手藝,也被機械生產線沖淡,逐漸走出人們的視野。


提線木偶

三尺小舞台,十來條絲線,三兩個木偶,頃刻之間,一台好戲就上演了……不論是《西遊記》還是《哪吒鬧海》,提線木偶總能不負眾望的精彩表現。唐玄宗在他的《傀儡吟》一詩中這樣描述提線木偶: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我國的木偶產生可追溯到商代,由此可見木偶發展歷史之悠久。


如今,當機器高速運轉的轟鳴聲湮沒不緊不慢的精雕細刻,整齊劃一的流水線生產逼退獨一無二的手工製作,宣告了傳統手工藝黃昏的到來。

曾經的珍貴民間手工藝漸漸消逝在時光中,後人也只能在櫥窗外遙想、驚嘆當年巧匠們的嫻熟技藝和絕妙構思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CkCIG4BMH2_cNUgfP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