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遊戲群的媽媽諮詢我,說她的孩子特別輸不起。
和小夥伴比賽跑步,輸了就躺在地上大哭。在家和爸爸媽媽玩遊戲,就算偶爾輸一次,也會發很大的脾氣,必須讓他一個人贏才行。
遇到這種情況,跟孩子講「失敗是成功之母」這種大道理,顯然是沒什麼用的。
怎樣才能讓孩子看到失敗的意義,不管贏還是輸,都願意繼續努力往前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先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孩子為什麼會輸不起。簡單來說可以歸結為3個原因。
1、盲目自信
在3-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認知具有全或無的特點。要麼覺得自己什麼都好,盲目自信,要麼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過於自卑。
總之,這個年齡的孩子沒辦法客觀地看待自己,無法理解自己既有優點,又有缺點。
所以開頭的例子裡,孩子一旦比賽輸了,就會非常沮喪,不明白「明明我是最好的,怎麼可能不是第一呢?」
2、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
這也是3-6歲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們什麼都想嘗試,看到爸爸媽媽在做一件事,就覺得自己也一定能行。結果試了才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好,自信心受到打擊。
3、父母要求過高
雖然學齡前的孩子輸不起,和這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有關,但也不能忽視家庭的影響。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喜歡比較,孩子就會特別在意做事的結果,還有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我對孩子的要求不高啊」,可是回想一下,你有沒有把周圍孩子的表現當作衡量標準,來判斷你家孩子是否「正常」呢?
比如同事的女兒2歲就不尿床了,自家孩子3歲還尿床,對你來說這是不是差的表現?
是否只有當孩子在吃飯、睡覺、興趣、成績各個方面都不輸給同齡人時,你才會覺得安心、不焦慮?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很可能在有意無意中給了孩子過大的壓力,讓他特別得輸不起。
輸不起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一輸就哭,或者發脾氣嗎?這可不一定,有些孩子看似是偷懶、不認真,其實卻在藉此逃避失敗,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有個男孩本來成績很好,升上高中後卻突然迷上了手機遊戲,成績一落千丈,父母怎麼勸都沒用。
後來找專家諮詢,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初中時,成績、家境都是班裡最好的,所以他一直很自信。
可升上高中後,班裡的同學都是尖子生,家境好的也很多,他突然變得不突出了,所以才用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學習,逃避失敗。 這也是一種輸不起的表現。
總的來說,如果孩子害怕失敗,會有下面這3種表現。
1、拒絕參加某類活動
之前小樣媽分享過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小女孩畫畫很棒,但除此以外的任何活動,不管是家務勞動,還是興趣班,她都不願意參加。其實就是通過逃避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2、故意失敗
孩子會參加活動,但是也會故意找藉口輸掉。他可能會說,「我本來可以拿第一的,但我覺得沒意思。」
或者「數學一點都不難,可我不喜歡數學老師。」
總之,孩子會找一個藉口來為失敗承擔責任。他們覺得錯不在自己,爸爸媽媽就不能說自己笨,或者冷落自己了。
3、表現得成功
還有一類孩子,他們會通過「努力」來避免失敗,不過這和真正意義上的努力不同。
他們會讓自己待在一個安全區,假設滿分是100分,他們可能會拿80分,離不及格很遠,但也不會再往上爭取。
他們還會挑簡單的任務去完成,避開真正的挑戰。對他們來說,表現得還不錯就可以了,真正的努力只會證明自己不夠有天賦。
面對輸不起的孩子,怎麼做才能讓他看到失敗的意義,不再逃避?給大家分享3個方法。
1、失敗時,練習自我同情
什麼樣的孩子最怕失敗呢?就是失敗時,父母會變得嚴厲、生氣,甚至冷漠,時常把「你看看誰家的孩子,你怎麼這麼不爭氣」掛在嘴邊,這樣的孩子最怕失敗。
在他們的內心,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表現好,獲得成功時,父母才會展露出溫柔、慈愛的一面。
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害怕失敗其實也是一種失敗。因為這意味著懦弱、膽小、不夠勇敢。
可能孩子輸給其他小朋友時你沒生氣,但看到他輸不起的樣子,你的火氣馬上就竄出來了。
想要讓孩子放下對失敗的恐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他失敗時,接納他的負面情緒。
告訴孩子,「輸了比賽會覺得難過,這很正常。媽媽小的時候也和你一樣,不過哭完就舒服了。」
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你贏或輸,媽媽都一樣愛你。
贏了,媽媽為你開心,輸了,我們一起找原因,下次做得更好。讓孩子明白,你不需要用自己的優秀來贏得媽媽的愛。
開導孩子之餘,我們還要好好開導一下自己,一種方法是練習「自我同情」。
也就是告訴自己,「我的價值在於我本身,而不在於我把孩子養得怎麼樣。失敗是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的一件事,並不代表我不夠好。」
研究發現,練習自我同情的人能夠更快從失敗中恢復過來,對我們、對孩子都是如此。
當我們把養育孩子的責任放下,才能更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失敗,不再把壓力和恐懼傳遞給他。
2、培養成長型思維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成兩類。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這類人認為能力、天賦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我畫畫不好,那肯定就不是這塊料。
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這類人認為能力和天賦可以通過努力改變。雖然我現在畫畫不好,但通過學習和努力,繪畫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看到這裡,你一定猜到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擁有固定型思維,他們的父母多半也是固定型思維。想要轉變孩子對失敗的態度,就要先轉變他們的思維方式。
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改變我們評價孩子的方式。在他做得好時,不要只夸結果,做得不好時,也不要只批評結果。
可以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孩子的努力、突破、過程和方法上。
例如孩子跑步沒有小夥伴快,我們可以認可他好的地方,如對待比賽很認真,重視友誼,跑步的姿勢比以前更好了。
同時引導他去觀察別的小朋友為什麼跑得快,他們是怎麼練習的,用了哪些方法。我們把這些優點、方法吸取過來,就能跑得更快了。
經常給孩子這樣的引導,他就會把失敗看成是取得進步的機會,而不是對自身的否定。
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大人,多多少少都對失敗有一種抗拒心理。
我們常常把失敗的後果想得很嚴重,覺得大家會因此笑話我、否定我、孤立我,爸爸媽媽也會對我很失望,不再愛我。
但這只是一種主觀的猜測。如果我們找一張紙,把最壞的結果列出來,就會發現上面這些猜測大多都不會發生。
真實的情況是,很少有人因此笑話我,大部分人什麼也沒說,有些人還跑來安慰我,說我做得很棒。
沒有人因此不和我做朋友,爸爸媽媽也還是一如既往地愛我,世界末日並沒有來。
陪孩子做「最壞情況」的練習,教他通過觀察、事實,而不是想像來了解失敗的後果,孩子會更容易放下焦慮和恐懼,勇敢地面對失敗。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孩子為什麼會輸不起,怎麼做才能讓他變積極。
不過,想要讓孩子發生根本的改變,不僅需要時間和方法,還需要我們的接納和耐心。我們先從自己做起,改變對失敗的態度,孩子也會跟著改變。
我是小樣媽,歡迎加入我的育兒交流圈,有任何育兒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