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消費被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76.2%,同比提高了18.6個百分點,並且有望到2019年底有望達到80%。
也就是說,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重要!
前不久,尼爾森電子商務研究與諮詢團隊發布了《消費者與零售趨勢分享》報告,從五大驅動因素的角度對零售行業的變化,尤其是社交領域對零售的影響,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對整個消費行業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 01 -
下沉市場紅利期,消費需求不斷提升
從尼爾森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儘管下沉市場(即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口數量為9.53億,但是網購普及率僅為非下沉市場的1/ 3。除此之外,下沉市場的網購消費金額比例也遠遠低於非下沉市場。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移動支付滲透率上,四線及以下城市的移動支付滲透率僅為65%,不僅落後於一二線城市,也落後於同為下沉市場的三線城市。
這也就意味著,在其他城市趨於飽和的背景下,四線及以下城市是僅剩的紅利!
再看人口的流動趨勢。
以1990年為基數,2016年三四線城市人口占比從80.7%降至74.8%,人口的總體流動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人口和經濟聚集效應明顯。
不過,增速上卻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徵。
在2001-2010年這十年里,全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流向一二線城市,不過到了2010年之後,一二線城市的人口增速趨於緩慢。與此同時,四線城市的人口增速從十年前的0.11%增長至0.33%。
儘管增速仍然低於一二線城市,但也足以證明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國已經出現了人口回流現象,小城市不會無限制的萎縮!
也就是說,21世紀頭十年我國的經濟重心在一二線城市,但伴隨著部分人口的回流,消費需求會得到釋放,下沉市場也將迎來機會。
- 02 -
無論上線城市還是下線城市
消費升級都是主旋律
先說一二線城市。
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台,都對品牌和品質進行了升級,告別了過去野蠻式的生長。
比如,淘寶提出「移動生活社區」的口號,一改昔日假貨橫行的低端形象;再比如,京東提出「品質生活」的口號,通過自建物流和自營商城的動作,構建起了「無界零售」的王國。
還有像天貓,更是主打「理想生活」的旗號,成為全球品牌轉型升級的主陣地!
再說下沉市場。
以拼多多為例。
主要藉助於「低價」和「拼團裂變」的策略,刺激對價格敏感的中低端消費人群,利用價格優勢搶占「低消費市場」。
儘管很多人將拼多多的異軍突起解釋為民眾的「消費降級」行為,其實不然!原因在於,對於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來說,拼多多平台里的「品牌化商品」其實就是一種消費升級行為。因為,你永遠無法理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下沉市場的消費者都是與高價低質的假貨打交道。
從產品思維的角度說,拼多多不同於天貓和京東,採取的是「爆款+高頻+剛需」的產品邏輯!
實際上,拼多多之所以能夠誕生,其土壤其實是來自於淘寶和京東的品牌升級。即將大部分流量給了頭部品牌,導致大量長尾商家失去了流量支持,最終被淘汰出局。但是,這些數量龐大的尾部商家大多數掌握著低端供應鏈資源,能夠將生產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該報告顯示,在過去七年時間裡,某電商平台總共有約500萬的商家被清退或者自然退出。其中有80%的外溢商家流向了某拼購平台,即拼多多。
- 03 -
人口結構變化顯著
小型社區門店迎來機會
從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來看,60後和70後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3.8%和14%,隨著這兩代人在2020年和2030年先後邁入退休期,我國將進入最為嚴重的老年化社會。
基於這樣的背景,消費也就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一方面,受改革開放的影響,60後和70後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必然帶動養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儘管90後這一代人進入了生育期,但是由於生育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家庭規模急劇縮小。
該報告發現,與1990年相比,我國的家庭規模從3.9人/戶縮小到了3.02人/戶。也就是說,大量二孩家庭變成了一孩家庭!
結果造成零售層面發生變化:
隨著家庭規模趨於小型化,家庭日常採購由「按周補貨,一次性大額採購」轉變為「按日採購,少量採購」的模式。導致大賣場、大超市的新零售業態趨冷,便利店和社區店的生意回暖。
不僅如此,尼爾森研究院還發現,相比於70後、80後,90後一代人的平均工作時間提高到了9小時。在有限的可支配時間裡,這代人更願意用來追劇、刷短視頻和手機遊戲!
正以為如此,京東到家、每日優鮮這樣的O2O平台迎來了紅利期。
- 04 -
個性化消費崛起
社交化購物場景迎來機會
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我國經濟在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工作強度和工作節奏也不斷加快。反映在消費領域,就是消費者對配送效率要求越來越高。
以生鮮市場為例。
傾向於「網上下單,2小時送達」的占比為66%,傾向於「網上訂購,上門自提」的占比為19%。也就是說,「速度」是消費者選擇與否的重要依據!
與此同時,消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非計劃性購物需求,尤其是通過社交化的購物場景體驗。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消費者非計劃性購物頻次與收入成正比,且以周邊好友推薦為主。」
也就是說,收入水平越高,消費行為也變得越來越隨心所欲。而且,由於是隨機性消費行為,因此更容易受到周邊好友和朋友圈的影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具備社交屬性的購物場景成為了風口!
再說個性化消費。
由於90後越來越成為消費的主體,消費習慣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調查顯示,有29.59%的消費者表示「完全願意」接受新品,「比較願意」接受的占比高達53.38%。
不過,在新品的類型上,主要還是集中在個人護理、食品飲料、服裝鞋包上。
- 05 -
品牌民族主義覺醒
這些領域或存在更多機會
根據調查顯示,偏好國貨的消費者占比為68%,超過了國外品牌的比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出於對國貨本身質量的自信,另一方面則是情感和文化方面天然具有親近感!
具體分人群和城市來看。
由於男性消費者更為理性,因此男性消費者對國貨的支持力度更大。值得一提的是,一二線城市對國貨品牌的偏好也明顯高於下沉市場。
以李寧為例。
2018年,受國潮和品牌跨界的潮流興起的影響,該品牌的收入增長了18.45%,凈利潤增長了39%!
根據預測,未來三年時間裡,在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個人數碼產品、保健品等領域,高端國貨品牌或存在更多機會。
也就是說,隨著民族品牌意識的覺醒,新一代消費者對個性化、品質化產品需求越來越看重,再依託下沉市場的歷史性機遇,藉助於網際網路的渠道工具,諸多領域都會迎來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