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加繆,這位來自法國的作家、哲學家,用他極具荒誕感的文字,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內心世界。今天是阿爾貝·加繆的106年誕辰,值此之際,我們來重溫一下他的筆觸,再來體味一下來自加繆的荒謬哲學。
《局外人》以客觀記錄式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謬的世界中經歷了種種荒謬之事:從參加母親的葬禮到失手成為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爾索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冷淡默然、麻木不仁地存在著。是加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代表"荒謬"的一部作品。
從《局外人》到《鼠疫》,從"冷漠"到"抗爭",兩種選擇,展現的不僅是加繆創作理念的轉念,更是一場關於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的永恆思考——當你受限於這個荒誕的世界,無法逃脫,你是選擇漠視一切、做生命的旁觀者,還是選擇打破高牆、勇敢地奮起反抗?
一、《局外人》
你也許沒讀過它,但一定聽說過。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1,粉絲遍布文藝界,從諾貝爾文學得主,到中國最暢銷的作家們,無人不愛、無人不推崇這本書。
薄薄一本《局外人》,卻是人類文學史上無法取代的不朽名作。
它幾乎征服了整個文藝界——
薩特、威廉·福克納、羅蘭·巴特、馬原、王小波、馬伯庸、阿乙、三毛......
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特
它提出的局外人概念,是西方文學史和哲學史最重要的名詞之一。
如果列一個"一生必讀的100部作品"書單,它絕對穩居前十。
翻開讀者評論,幾乎都是一邊倒的五星好評!
讀者毫不吝嗇地給出了"震撼"、"偉大"的評價!
再沒有哪一本書可以給我如此震撼!
@citizenzxc
有血有肉,暢快淋漓!
@可露-卜卜星
強烈的共鳴!
@hikari
小篇幅,大傑作。所有讀他的人都被征服。
@Xxun
最後的爆發把我震撼得雙手顫抖!
@行
加繆說過: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
格格不入的人並不是無法融入群體,而是主動選擇了孤獨。他們早就下好了決心,要按照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活。
跟今天這個主張合群、圓滑的時代相比,這樣格格不入的一群人,顯得無比寶貴。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孤獨,一定要讀《局外人》!
1
"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這句在整個文學史上都大名鼎鼎的神來之筆,是整本書的開頭。
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公司小職員,一天他收到養老院的電報,得知了媽媽的死訊。
但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悲痛,而是想到了"我要坐兩點的公共汽車,還得向老闆請兩天假"。
葬禮上,他不僅沒有哭,還一如既往地喝咖啡,抽煙。
第二天,他就決定出去游泳消遣,碰巧遇到了女友。兩人就一起看了電影,回到家裡做愛。
回到公司後,對於上司提出的工作調動和升遷,他也都覺得無所謂;
可以說,默爾索的一舉一動,都和常理格格不入。
故事的後半段,他因為防衛過當,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
在審判中,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完全不進行辯解,仿佛只是一個看客。
然而庭審的現場,大家沒有討論他的罪行,卻開始審判他的靈魂。
人們把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第二天就和女友約會這樣的事情全都翻出來作為證據,
最後,檢察官義正辭嚴地喊道,"我控告這個人,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於是,默爾索被判處了死刑。行刑前,神父來讓他懺悔禱告,默爾索說"我不信上帝"。
一個"局外人"的一生到此結束。
2
看到結局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會問:
加繆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呢?
默爾索難道真的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混蛋嗎?
答案是否定的,默爾索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他認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沒有必要為母親太過悲傷;
他覺得與其陷入悲痛,不如繼續享受生活,才和女友一起約會;
他覺得現在的生活就很好,不需要改變,才拒絕了上司給他的升遷機會;
在法庭上,他不願意按照律師提示的那麼辯解,因為那是撒謊……
所以這樣來看,默爾索絕對稱得上是一個無比真實的人,
他冷眼觀世,看似冷漠無情,實則充滿了自我堅持的真。
反而是我們的社會,
把"在媽媽葬禮上要哭泣"這件事, 當成了默認的標準。
把"爭取升職加薪"作為了標準,
甚至還把"說謊來換取對自己有利的判罰"作為了標準……
然後把所有不遵從標準的人打成了異類,進行審判!
到底是哪一方更奇怪呢?
是默爾索,還是這個荒誕的社會?
在我看來,默爾索才是人群中真正清醒的人,
他看到了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中,各種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默爾索拒絕附和、拒絕虛偽,拒絕說謊,以至於他主動成為了一個"局外人"。
一個文學史上,最酷、最真的人!
3
加繆,一而在這個最酷的"局外人"背後,我制不住地想把自己的膝蓋獻給它的作者加繆,甭管他要不要!
加繆寫出這本書的時候,才26歲!!!正是人一生中的黃金年齡!
後來他更是在40歲出頭的年紀,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要知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大約有65歲,
加繆是其中名副其實的天才!
人生開掛也不過如此吧。
阿爾貝·加繆
而這樣的天才寫就的不朽名作,它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極深的。
崇尚哲學和思辨的法國人,至今仍然把《局外人》作為高中以上學生的指定閱讀篇目!巴黎的圖書館、研究協會,每年也會舉辦整整兩個月的加繆紀念活動。
可以說,加繆讓每一個格格不入的年輕人都從《局外人》身上找到了精神共鳴。
4
說完了默爾索和加繆,我們再來聊一聊,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看《局外人》。
我敢說,不止默爾索一個人看到了社會的種種荒誕,
很多人其實也看到了,
但是大部分成年人已經被社會馴化得太久,已經對此習以為常了。
也有小部分人始終無法被同化,於是選擇了偽裝自己,假裝合群。
說白了,這其實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靈困境。
所以如果你也曾在某個時刻產生懷疑,如果你也曾經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請記住,這並不是因為你不正常,反而是因為你正在覺醒!
在看來,《局外人》的意義就在於——它讓我們可以保持一種無比清醒的認知。
這種清醒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更積極地面對這個世界,
因為你從此以後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真正由心而發,忠於自己的。
局外人用短短100多頁的篇幅,就講透了人類的這種困境,躋身不朽經典的行列。
這樣的好書,每一位愛書人都願意安利一輩子!
二、《鼠疫》
它豆瓣評分高達8.7,被認為是加繆最成功的小說,可是在國內知名度卻不高,豆瓣標註看過的人各個版本加一起也不過萬人,和《局外人》動輒十幾萬的關注度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其實,《鼠疫》這本書稱得上是加繆如滄海遺珠般的佳作,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獲得者最具影響力和社會意義的作品之一。
在剛剛出版的一年之內,就被迅速翻譯成九種語言,並且還在不斷再版;
甚至早在加繆因車禍早逝之前就已經被確立為世界文學的經典!
【一本抵抗荒誕的勇氣之書】
如果說《局外人》揭示了世界的荒誕,那《鼠疫》就是一部幫助我們抵抗荒誕的勇氣之書。
在《鼠疫》里,加繆描述了一場席捲整個城市的嚴重鼠疫,包括里厄醫生在內的一大群人被困在城裡。
人們在鼠疫的感染下迅速而輕易地死去,生命被抽象為一個個死亡數字,死去的人被徹底放逐,活著的人也在鼠疫的威脅下絕望而麻木。
面對困局,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有的人,絞盡腦汁想要逃出去,甚至不惜用偷渡的方法,也不在乎這樣會威脅別人。
但更多的人,如里厄醫生,選擇正面抗擊鼠疫。
他們不辭辛苦地日夜奔走,毫不顧惜自己的性命也要援助別人。
其實,加繆是在用鼠疫來比喻生活的殘酷。人們被鼠疫困住,就如同被荒唐的生活困住一樣。
只有在艱苦的抗爭中,人生的意義才得以徐徐展開。
在加繆眼中,所謂的英雄主義就是:平凡人因為樸素的善良而做出非凡的事情。
【在荒誕的世界裡找尋個人存在的意義】
毋庸置疑的是,《鼠疫》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
雖然加繆在他所有發表的作品裡都加入了自己的一部分:他的情緒,他的記憶,他對一個地方的感受;這點是讓他與他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區別開來的地方之一,也是讓他能夠長久地吸引全世界讀者的原因。
但是,即使按照加繆的標準,《鼠疫》這本書也是尤其內省的,加繆的很多思考都在這本書里透露了出來。
疾病、流亡和分離這些都真實地存在於加繆的生活中,也被他寫進了小說里,他對疾病、流亡和分離的反思構成了書中的重要部分,與寓言本身形成了一種比對。
他還直接把自己帶進小說中的人物身上,通過人物來闡明他獨特的道德視角。
加繆所認同的里厄醫生,在苦難和公共危機面前,里厄會去做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他成為領導者和榜樣。但這不是因為他很英勇或者他做了細緻的推理,而是因為他的一種必要的樂觀情緒。
在《鼠疫》里,每個人在面臨鼠疫時的態度都有所區別,但無論人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既然鼠疫已經不可避免地降臨到每個人頭上,他們的選擇不外乎兩種:逃避和反抗。
逃避無可厚非,可反抗也算不上英雄,對於加繆而言,抵抗並非關乎英雄主義,它只是一種善良的選擇。
加繆和小說的講述者都拒絕去"讚美決心和英雄主義,它們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加繆看來,沒有採取行動的人是因為慣性或無知。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比你想像的要好—就如塔魯所說的那樣,"你只需要給他們機會"。
對於加繆,我們談論得太多,而讀得太少。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坐下來,好好讀一讀加繆的這篇經典作品《鼠疫》吧,正如加繆曾說過的:
"我們最珍視的那些秘密,常常會在笨拙和混亂中和盤托出。在這些笨拙的篇章里比在以後的一切篇章里,有著更多真正的愛。"
"他(阿爾貝·加繆)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這是瑞典文學院授予加繆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辭。作為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加繆在戲劇、隨筆和論著中,無不深刻地揭示人在異己世界中的孤獨,與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荒謬"和"正義"是其作品最突出的兩個關鍵詞,在加繆的作品中永遠閃爍著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光芒。
今天,讓我們一起重讀加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