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瓷器發展史上,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度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眾所周知,景德鎮瓷器產品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徵的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代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量最大。
在明代之前的景德鎮瓷器基本上是沒有款識的,到了明朝永樂之後,官窯瓷器上面就開始寫上本朝的年號款,干支款以及圖記款等等。最多的是用青花書寫,有暗刻、凸印。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永樂、宣德、成化等不同時期的明代瓷器款識特徵。
明永樂以前
明永樂之前,瓷器上也有落款的情況,但不多見,不成體系。此前瓷器上見有款識的,舉例如下:
宋代建窯
部分器物足底見有「進盞」、「供御」刻款,作為貢品的銘文。
宋代汝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數件器底刻「奉華」、「蔡」等字樣的汝窯器。其中「奉華」是宮殿名,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的寢宮。
五代至宋早期定窯
有部分帶「官」、「新官」刻款的器物,被認為是進奉宮廷的專用瓷。
元代青花
元代瓷器除白釉瓷有模印「樞府」二字(稱樞府白瓷)外,極少見其它落款,但「元青花雲龍紋『至正十一年』銘雙耳瓶」由於其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諸位不可不知。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屬於原作者,並致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