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沐浴方式差異的科學與文化淺析

2020-01-04   技術力量

長期以來,洗澡方式是區別中國南北方文化的一個有趣指標。北人愛公共澡堂,去公共浴室搓個澡,是北方人不可磨滅的記憶;而南人喜淋浴,一種更為私人化,個人化,私密化的洗澡方式。

你如果問一個南方人在一輩子當中,會不會赤身裸體,和幾十個人共處一個水池子?他的答案很可能是從未有過。

我所指的中國南北,還是以公認的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至淮河」一線。

造成北方人和南方人這種有趣的沐浴方式差異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北寒南暖的氣候差異


從氣候角度上來說,北方多數地區冬季均會結冰下雪,而南方的冬天幾乎不結冰。古時人類抵禦寒冷的第一本能是抱團取暖。而在溫暖的南方,則幾無這種必要。

共處一個水池?還赤裸相見?用手接觸別人的肌膚?甚至還要為陌生人搓澡?對一個南方人,那是不可想像和萬萬做不到的事情。

幾千年前,當身處冰天雪地的北方人遇到了溫泉,大家齊齊的共同泡在一個池子,以共同抵禦冬季嚴寒。隨著時間的流逝,溫泉的使用在整個北方地區發展並演變成一種獨特的公共集體沐浴方式。而河湖眾多的南方,洗浴器皿與禮儀文化的發展最終讓洗浴演變為了一種趨於個人,私密,非公共的模式。

溫度的差異還意味著,北方人在冬季戶外需要穿著相比於南人更多,更厚的衣服,戶內則需要消耗更多燃料取暖,木材,煤炭,電力,水蒸氣等等。而南方人在冬季相較於北人穿著更少,更輕薄的衣服,戶內消耗的能源也不如北方那麼多,至少,從南北一個不供暖,一個供暖的角度上看是如此。戶外穿的多,穿的厚,意味著舊時北方人冬天在洗澡的這件事上,不容易天天做。相比北方,南方夏季的天氣更為酷熱,身著的衣物更少更輕更薄,脫衣洗澡也更容易。

二.水資源的南富北貧


南方人說洗澡,而北方人說泡澡,一個洗字,一個泡字,生動反應了中國水源北貧南富的現實。

中國的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六,看似不缺水,但其實是一個人均水資源量偏低的國度。因為我們的人口眾多,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有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耕地畝均占有水資源量為1440立方米,大約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

除了水資源不足,水資源消耗也是一個嚴重問題。中國的淡水主要靠降水來補充。由於地域遼闊,中國降水分布受氣候和地形地貌影響明顯。總體來說,可以用"由東南往西北遞減"來總體概括中國的降水特點。

受大陸季風區控制的東部地區降水相對豐富,而在西北內陸所處的非季風區就異常乾旱。儘管西北的面積占全國的一半,但降水總量僅占全國的9%,而水資源總量更是不足全國的5%。從地形分布上看,中國的降水分布明顯受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狀地理地勢影響,呈現從西往東逐漸遞增的趨勢。

降水分布的南北差異也十分明顯,秦淮一線南北地理分界線也是中國年均800毫米降水量的分界線,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越往南,年降水量愈大,到了降水量最多的中國台灣的火燒寮,其年最大降水量達到了驚人的8404毫米。

秦嶺-淮河以北,北部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明顯偏少,年降水量逐漸降低。到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1968年,該地區全年降水僅0.5毫米,創下中國最少降水的記錄。南北降水差異還表現在雨季的長短上,北方地區降水開始晚結束早,因而雨季短,而南方地區降水開始早結束晚,因此雨季長。

西部戈壁條件惡劣,人煙稀少,降水偏少暫時影響不大,但人口密集的黃淮海地區降水偏少,近年來缺水狀況愈發嚴重,前景令人擔憂。

北方乾旱缺水的自然屬性意味著,需要集中,集約化的解決洗澡的水源問題。而南方相對北方水源充沛,降雨充沛就意味著江河湖泊眾多,人們更容易通過私密的家庭沐浴或者江河湖海洗澡的方式解決身體清潔問題。

在農業社會,乾旱意味著北方人需要集體的協作才能出產小麥。比如,為了能保證小麥的生長及產量,北方農人在整地的時候至少要深翻土層下三十厘米左右,並且要將土塊細整,將田間填平,然後撒上足量的肥料,而後再將土地翻一次,將肥料攪勻,然後每隔一米到一米五左右起溝,做好排水排灌準備,最後方可等待播種,沒有足夠的集體協助,單靠個人的耕種必然會費時費力。而不缺水的南方,相較於集體合作,個人相對容易種植出水稻。就前期準備而言,只需將土地用水引入稻田即可插秧。這種生產方式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南北沐浴的雲泥。

」澡,意味著水資源緊張,不可能一直源源不斷的供應水資源,北方人需要在一個集中的地點集體利用水資源,需要和他人共享空間,這是一種用犧牲個人隱私方式換取集體合作收益的最佳「妥協」模式,就像小麥種植。「」澡,意味著水資源寬鬆,南方人可以從容的,選擇在自己的家中,在一個相比於公共澡堂更私密的空間裡面,分散、自由,相對可以源源不斷的利用水資源,一如水稻的種植。

三.南北的沐浴文化差異


北方的沐浴是一種公共澡堂的文化。

在桑拿浴室和按摩室與公共浴室聯繫在一起之前,北方「原始」的浴室要簡單得多,僅為北人提供沐浴和清潔的場所。北方人會呼朋喚友前往公共澡堂一起洗澡。首先用熱水淋浴以使身體達到公共澡堂當中水的溫度,而後將自己浸入熱水,並與親朋一起浸泡。成人通常會坐在游泳池周圍,或閉目養神或大聲閒聊,孩子們會在中間區域嬉戲和潑水。

北方的浴室不僅是社交和打掃個人衛生的好地方,而且往往是男人們能夠炫耀其男子氣概的舞台。當熱水泵入幾乎滾燙的水池時,忍受這種高溫成為一種約定俗成、考驗男子漢氣概的習慣。因此,公共澡堂就像是北方人展示自己英勇和力量的戰場。真正的北方人不僅忍受著灼熱,他們可以在皮膚因為高溫逐漸發紅時,還能若無其事的高談闊論,甚至唱歌。他們會毫不在意的說:「這水根本不熱!」甚至嘲笑那些皮膚被熱水燙起泡的人。即使水足夠熱,幾乎到了足以難以忍耐的地步,北方男人們還是會大喊:「真爽!」隨著水變得越來越熱,他們寧可大喊大叫,也不願意移出水池,再次顯示出自己的忍耐和勇氣。至於孩子們,他們可以在熱水池中自由玩耍。他們可以去水下或潛水,也可以在水中追逐自己的朋友。有時,小孩甚至會撞肘,並最終在澡堂中間打架。

幾乎每個北方成年男人都對他們小時候在澡堂里的這段時光記憶猶新。這種回憶甚至可能只是用毛巾蓋住的手,輕輕按摩紅脖子這般的單純快樂。搓澡也是北方公共澡堂文化的固定儀式。他們的身體加熱後,便開始進行搓澡。那時,人們經常選擇彼此之間相互搓澡。至於親密的親朋,他們會直接繞過毛巾,直接用手掌給彼此清潔身體。即使沒有親友在身邊,男人們仍然可以找到可以與之交流的人,通過搓澡和聊天,陌生人很有可能在澡堂成為朋友。

如今,隨著中國生活條件的改善,自來水,天然氣,太陽能和電加熱器已經越來越普及,因此,現在北方人許多年輕人更喜歡在家中洗澡,公共澡堂的受歡迎程度也在逐漸下降,澡堂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但它仍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在家洗澡的人只是在尋求便利,而在公共澡堂里洗澡的人則在尋求與一種傳統社會和文化相契合的懷舊情感。

南方是溫潤的,自古帶有一種水氣。

遠古的南方河姆渡人過著一種漁獵生活,逐水而居,為了打魚,不得不得下水,結束了一天的漁獵後,他們也會用清澈的河水將自己洗刷乾淨。天氣炎熱的夏季,出於本能,南方人也會跳進河湖裡面洗澡,原始的沐浴就出現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原來僅僅為清除污垢,去除疲勞的沐浴演變為了一種禮儀。

古人在做一件神聖的大事之前,必然會「沐浴更衣」,然後「焚香禱告」。這種更具儀式感的流程,不僅在在身體上洗滌了不潔和污垢,更是在精神層面「凈化」、上升至一種宗教般的虔誠高度。這時,在自然當中隨意洗澡被認為是一種不雅,不符合禮儀的行為。南方人開始利用器皿來進行沐浴。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盈」,「浴」和「沐」均是器皿造型。後來出現了洗浴的木桶,澡盆,直到現在的淋浴方式,南方人幾乎都是在一種私密的空間中完成洗浴。

中國南北沐浴方式的不同,不僅是氣候,資源的造就,也是南北氣質,文化的產物。從這一點來看,北方好像是赤誠相見,需要抱團才能立足於更廣闊天地之間的;而南方似乎是婉約含蓄,崇尚個體,可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在一種更為私人的空間裡面實現那些小而美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