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姜思達,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還是:《奇葩說》!
他的辯論才華是公認的,理智、通透,更是他的優勢。
即使因為某些莫須有的原因離開,他也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
從《透明人》到《陷入姜局》,後來的節目有褒有貶,但在一片同質無趣的綜藝里,總能透出一份犀利。
而他工作室的最新一檔節目,在口碑高企的同時,又把「洗白」玩出了花兒——
《僅三天可見》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檔屬於網絡時代的節目。
姜思達把他的朋友圈完全敞開,先後邀請了8位明星嘉賓。
分別和嘉賓相處三天,用朋友圈這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功能,走進他們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內心。
節目最大的看點,莫過於這些被邀請的嘉賓:謝娜、於正、周一圍、袁弘、池子……
他們大都處於輿論的風口,有愛得忠誠的鐵粉,卻也攔不住無孔不入的黑子。
可是好是壞,又怎能妄下斷言?就像預告片中說的:「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
看看留言區的大型黑轉粉現場,難怪有人笑言,這怕不是一檔明星「洗白」節目?
粉粉黑黑的倒是其次,在姜思達敏銳且細膩的視角之下,這些嘉賓還真我們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樣。
就拿那個同樣出身於「頭部脫口秀節目」、在鏡頭前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和底氣的洒脫95後——池子。
在姜思達的視角里,我們看到了他的冷靜沉著;
看到了他曾經歷過的巨大悲傷;
看到了年少的他是如何走向成熟、野蠻生長,以及千錘百鍊後仍然可以放聲大笑。
在相處的三天裡,那個被打上「讓人無法融入的氛圍」標籤的池子,竟意外地給了姜思達特權,願意談起以前從未觸碰過的部分:
在鏡頭前為什麼總是那麼有底氣那麼洒脫?
為什麼在本該讀書的年紀卻沒上大學?
說出真相之後,當螢幕前的我們為之心疼,姜思達卻表現得異常平靜。
他更疑惑的是,池子是怎麼做到的?
在那么小的年紀里是如何獨自消化這樣的痛苦?
再把這些都沉澱下來以如此快樂的形象面對世人?
難道是聖人嗎?
池子回答,那個遇事只會哭的小男孩已經隨著母親一起離開了。
現在留下來的他看透了一切,也想通了所有。
也正是因此,他才會那麼自在,無所畏懼。
再來說說第一期的嘉賓,謝娜。
對於她而言,參加這麼一檔深層次的訪談節目,也是一種挑戰。
作為湖南衛視的當家一姐,我們所熟悉的謝娜一直是熱鬧的、歡快的,一言不合就「哈哈哈哈哈」。
這是她的優勢,包袱不重,不會冷場。
但這樣的主持風格也給她帶來了不少困擾,被批評沒文化、沒深度。
連多年的老師兼朋友黃磊也曾開玩笑說她:「你人生淺薄!」
以至於每當有節目請謝娜來做主持,都會出現爭議:她撐得起來嗎?
節目一開始,因為2017年的一次力挺,謝娜是被姜思達定義為「恩人」的。
因為這個有些沉重的定義,姜思達直言,他面對謝娜時總有種不平等的感覺。
但這樣的感覺並沒有持續很久,幾乎從機場謝娜一見到他主動挽住他的手臂時,就被打破了。
之後直接翻閱對方的手機,查看朋友圈,還要在鏡頭前讀出來;
因為姜思達沒付飛機票錢,開玩笑一般地揭穿他的謊話;
在後台吐槽姜思達給大家買的是最便宜的奶茶……
這些「無所顧忌」的行為,不僅觸犯了很多人的大忌,對於敏感、邊界感強的姜思達來說更是一種越界。
可姜思達卻是這樣說的——
這是他的理解包容,還是對恩人的網開一面?
仔細看,你會發現這樣的細節在節目中多次出現。
他會在等待對方時,考慮對方有沒有吃早餐。
會在喧鬧的片場,發現謝娜的耳環擰了。
會把問題掌握得恰到好處,在謝娜表現出抗拒的地方選擇不再深入。
而在和謝娜相處了三天之後,姜思達是這麼說的——
沒有更親近,也沒有更放肆,他們可以在一起開懷大笑,但不代表能夠坦誠相對。
在姜思達的心理攻勢之下,謝娜的樂觀形象依然滴水不漏。
這不能說不是節目的一種遺憾,但正是這份遺憾讓我們看出,謝娜絕對不是一個瘋瘋傻傻、沒心沒肺的人。
尤其在節目的最後,謝娜反問了姜思達一個問題:你覺得你聰明還是我聰明?
細思恐極。
可以看出,《僅三天可見》並不是以窺探明星隱私為目的的膚淺之作。
節目靠的是姜思達的高情商,來讓嘉賓產生信賴,展現自我。
比如池子,洒脫不在乎是他的鎧甲,用盡全力驅趕想要接近內心的人,卻願意在這裡讓姜思達觸碰柔軟之處。
比如謝娜,表現慾望強烈,面對真實的自己卻時常退縮。姜思達很好地察覺到這一點,願意用自己的方式給她一層保護。
而我更高興看到的是,和上一家公司鬧掰了的姜思達,他的探索仍然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