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說:「教養是一個人生命的層次,更是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所謂教養,就是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
而越是微不足道的細節,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
01
寬厚溫和
胡適先生曾說:「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母親的性格對胡適產生很大的影響,使胡適懂得了:儘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
魯迅早年與人論戰,幾乎把中國文壇罵了一個遍。
他也在文章里罵過胡適,但是胡適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
儘管兩人觀念相悖,依然相處地十分融洽,這都歸功於胡適本人的寬厚溫和。
胡適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發脾氣是本能,懂得克制情緒則是最基本的修養。
寬厚溫和的情緒,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從容。
02
自我約束
真正的教養,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隨時隨地自我約束的準則。
越是不被關注的時刻,越是無人注意的細微處,越能體現一個人最真實的教養。
《朱子語類》有言:「君子慎其獨。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
教養,在看不見的地方更寶貴。
傅斯年曾經在研究院定下一條規矩:所有住在研究院寓所中的人,都不許打牌。
當時胡適正在研究院任職,妻子江東秀也跟隨他一起搬進了寓所。
胡適的妻子嗜好打牌,一天不打就渾身難受,胡適自己也很喜歡打牌。
後來因為約束不住,兩人便搬出了寓所,在外面另租房子。
有人對胡適說:「打牌這種小事,關起門來又沒外人知道,有什麼要緊的?」
胡適卻說:正因為關起門來沒人知道,才更要做到。
千萬不要在看不見的地方,丟掉你的教養。
03
為別人著想
所謂教養,就是心裡總能夠裝著別人。
只為自己著想的人,無論受過什麼樣的教育,也還是沒有教養的人。
真正有教養的人,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想,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胡適交友遍天下,正是因為他懂得為別人著想。
胡適說:「人和人之間,一定要謹守分寸,不冒犯、不打擾」。
林語堂年輕時無處籌措學費,胡適特地用北大的名義予以資助,使林語堂保全了面子。
胡適去世後,林語堂前去悼念,說自己一生記得胡適先生的恩義。
懂得為別人著想,越能體諒別人的難處,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zcOyG4BMH2_cNUgk4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