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支付三國殺

2019-11-01     移動支付網

10月20日,中國銀聯與60餘家機構聯合發布人臉支付產品「刷臉付」,「刷臉付」是基於金融安全標準,通過支付口令的交易驗證方式,確保用戶支付意願,極大的提升了人臉支付的安全性。自此,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支付三大巨頭齊聚人臉支付。

競爭不斷升級

支付寶、微信支付是當下市場主力

自2018年8月,支付寶宣布人臉支付商用之後,微信支付也緊隨其後布局人臉支付,並於2019年3月發布「青蛙」,二者產品疊代速度快的同時,產品系列和形態也緊追不捨。

2018年8月15日,支付寶讓人臉支付商業化,人臉支付的線下發展可謂正式開始。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寶蜻蜓發布,輕量級人臉支付終端的發布,極大推動了人臉支付普及。

2019年3月19日,微信支付在廣州舉辦合作夥伴大會,對服務商推出「青蛙」輕量級人臉支付終端。自此,微信支付正式與支付寶在人臉支付領域展開競爭。

僅「青蛙」發布一個月之後,2019年4月17日,支付寶蜻蜓二代發布,將雙方的人臉支付戰火推向新的高潮。

2019年8月26日,微信支付青蛙Pro發布。雙屏設計,將人臉支付產業從支付引向商業營銷。與此同時,微信支付發布補貼政策,單個人臉支付終端最高補貼為1540元,並開放自身生態。

微信支付青蛙Pro發布不到一個月,支付寶再放大招。2019年9月24日支付寶發布蜻蜓Plus一體機與蜻蜓Extension分體機。並將最高補貼1200元,提升到1600元,以微弱的優勢,力壓微信支付1540補貼,並且取消30億的補貼上限,持續推動行業發展,同時也緊隨微信支付,開放自身生態。

在政策上,微信支付在一開始便採取較為開放的策略,支付寶在隨後也逐漸開放,並且支付寶在整體的推動力度上會比微信支付大。以下是雙方的政策對比:

此外,在高層重視方面,雙方都曾「祭出」頭號人物,2015年3月16日,時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馬雲在德國漢諾瓦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演示了人臉支付技術,為嘉賓從淘寶網上購買了1948年漢諾瓦紀念郵票。雖然只是通過手機進行線上人臉支付,與當下的線下人臉支付場景有所區別,但也極大地鼓勵了阿里系對人臉支付的發展。

2019年5月8日,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在北京豐臺科技園萬達廣場逛街時,首次在公開場合使用人臉支付,他在DQ買了一杯百香果茉莉茶(冷)。騰訊最高層為人臉支付站台,也表達了對其人臉支付產品的支持。

後發銀聯

銀行系人臉支付值得期待

目前金融機構的刷臉支付仍然多處於試點階段,這是由於金融機構進入線下人臉支付時,會面臨產業生態不夠健全、帳戶普及度較低、人才儲備少、資金難以大量投入等問題。整體來看,金融機構推人臉支付的意願並不強烈。以下為金融機構人臉支付項目發展情況的不完全統計:

而作為清算機構的銀聯,其產業生態正在逐漸構成,雲閃付的帳戶普及度也正在逐漸攀升,其市場推廣情況還有待觀察。此前,農業銀行信用卡中心聯合上海研發中心於今年年初啟動了人臉支付收單項目的開發,並於5月25日順利試點上線,成為全國首批支持銀聯人臉支付收單相關功能的金融機構。

10月20日,在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論壇上,中國銀聯攜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等60餘家機構正式聯合發布首個基於金融安全標準的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銀聯人臉支付產品正式上線。

截止10月底,一共有18家銀行支持銀聯人臉支付,其中「六大行」中,僅中行、建行、郵儲3家支持。

銀聯「刷臉付」首批上線的城市有7個,分別是寧波、長沙、杭州、嘉興(烏鎮)、合肥、廣州、武漢。

「刷臉付」的產品特點是:

(1)Facial(無介):用戶支付時無需攜帶手機、銀行卡等物理介質。

(2)eFficient(高效):用戶通過刷臉和輸入支付口令即可快速完成支付。

(3)saFety(安全):通過數據脫敏、分散存儲、風險補償等措施,既提升了支付安全性,又能有效保護個人隱私信息。

(4)uniFied(互聯):用戶可通過任一收單機構布放的終端完成支付,實現互聯互通。

在合作模式上,由銀行、轉接清算機構、收單機構、終端廠商、安全評估機構、商戶、用戶共建,秉持「共建互利共贏」理念,銀聯作為銀行卡清算機構,其角色更加中立,生態更加開放,更利於其他商業角色的加入。

在技術細節上,銀聯「刷臉付」採用「人臉+支付口令」的驗證方式,開通步驟包括四個步驟採集人臉、選銀行卡、設置人臉支付口令、開通成功。而在使用時,也需要輸入所設置的支付口令,支付流程包括收銀員輸入交易金額、驗證人臉、輸入默認支付卡人臉支付口令、「刷臉付」交易成功等四個步驟。

「刷臉付」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銀聯「刷臉付」的產品用戶協議中,人臉信息將通過銀聯網絡發送到用戶銀行卡的發卡銀行進行驗證和開通,此外,人臉圖像和支付口令在加密後銀聯將共享給發卡銀行。據此,銀行對人臉支付信息擁有收集權。這符合央行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所述「由持牌金融機構構建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要求相似。

整體而言,銀行前期進行了較多人臉支付試點,在銀聯發布基於金融安全標準的「刷臉付」之後,選擇與銀聯合作將是較為可行的推行人臉支付方式。作為銀行卡清算機構,銀聯所堅持的「四方模式」以及央行要求「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都讓其生態包容性更強,人臉支付產業鏈上下游角色可以有更多期待。且銀聯擁有較為豐富的POS線下推廣經驗,對於較重的支付模式擁有更多產業梳理和服務經驗,這或利於銀聯人臉支付的落地。

三大支付巨頭的人臉支付流程

但是「人臉+支付口令」的驗證方式,讓「刷臉付」更加安全的同時降低了便捷度,該模式的市場接受度仍有待驗證;同時銀聯「刷臉付」在發布時提及終端可作為金融門戶、流量入口、會員管家、廣告媒介,但其增值服務內容方面尚沒有更加清晰的產品規劃,有待更多信息公開。

三大支付巨頭加入人臉支付戰局,對於產業發展來說,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產業仍然處於發展初期,諸多問題待解,欲了解更多產業現狀及趨勢分析,請關注11月5日在2019第四屆中國移動金融安全大會上發布的《2019中國人臉支付產業發展報告》,以上內容皆為報告的截取。

2019年,央行擬定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監管規則,在此新形勢下,移動金融機構如何做好個人信息收集和保護、開放模式下的信息和數據安全如何保障、刷臉支付如何平衡好安全與便捷?

藉此,北京移動金融產業聯盟、移動支付網將於11月5日在深圳舉辦以「安全合規 面向未來」為主題的——MFSC 2019第四屆中國移動金融安全大會,詳細議程、嘉賓介紹、參會名單等見大會官網:

點贊收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z4HK24BMH2_cNUgP8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