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尋過那禪:抱怨者,思想者

2019-08-29     最後一米陽光

近日,脾氣有些過於乖張,甚至我自己都覺得奇怪。以前,我總是各種怨氣,戾氣——得不到的怨恨,得到之後想像幻滅的失望,得到之後再失去的憤懣。似乎,總能找到不滿足的理由。不滿足,像是個不斷進取的戰士,然而我不是,我沒有那麼高尚。我不過是表達自己的不滿罷了。若你問我,既然我說它們不好,那麼好是怎樣的呢?我也是說不上來了。

說真的,永遠不要覺得一個不停抱怨的人真的能夠會有滿足的一天。如果有,那麼這個人很可能是放棄了生活,或者終於肯接受現實了。不過,大多數人其實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既談不上真正的放棄生活,也不願意真的接受現實。曾經,我就是後者中的一個。

抱怨是最不花力氣的,在任何事情上,只要抱怨幾句,似乎總不是什麼多麼沒想法的人。因為,沒想法的人,連抱怨都不會有。如此說來,似乎抱怨還成了某種優良品質?當然,你可以這麼認為,但如果你真這麼以為,那我也沒必要繼續說下去了。事實上,不管你怎麼以為,我都覺得沒必要說下去的。老實說,回憶一些不好的東西或者自己不懂事的經歷,那種感受並不是很好。

我之前很喜歡抱怨,抱怨一切的不公,抱怨一切的不足,抱怨別人不曾抱怨過的,也抱怨別人說爛的。這和傳統意義上講的「憤怒青年」又有點不同。我這種抱怨雖然有不滿現實的一方面,但是,我卻並沒有想要改變世界,或者改變現實的想法。這是後話了。

記得很深的一點是,當時的我特別喜歡摘抄一些書里的話,尤其是那些抨擊別人,抨擊虛假、抨擊偽善等等各種抨擊的話。自然,一旦被我抓到機會,我就開始利用書里的話,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然後還在後面標註出處。似乎誰反駁我,就是站在「智慧」的對立面,就是笨蛋。

那時候,我是那樣的樂此不彼的玩著這種把戲。將所有的不滿通過言語宣洩,在不停的抱怨中,繼而發現更多可以抱怨的方面。不論是息息相關的,或者毫不相關的,從世界是聯繫的,到所謂的「因果輪迴」,甚至有時候還扯上「前世今生」。看著滿滿一螢幕的全是自己的話,好不過癮!

這種抱怨,終究沒有改變我的生活,也沒有讓我改變世界。反而,為此我陷入了不少同類型的風波中。似乎和我這樣的人還挺多的。只是,叫人有點分不清的是,究竟他們是因為我說了這些奮起反抗才變成這樣的人,還是原本他們就是這樣的人又恰巧被我遇見了呢?不過,總歸是被我遇上了。

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這上面。喜歡抱怨的人就知道,抱怨一定要特立獨行,說些別人都會說的就沒意思了。抱怨就要往大的說,往那些模糊的不確定的,往那些人人都無法知道全部卻又能看到星星半點的說。抱怨是門藝術,說好了別人覺得你有想法,說不好那就是胡攪蠻纏了。當然,絕大多數都是胡攪蠻纏。

而若要論抱怨的藝術?那看看那些寫實的現代小說吧,看看文學,看看特殊時期的作品,看看志趣故事,這些都是被處理過的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我想,稍稍留意就能發現其中的「含沙射影」,多的是指桑罵槐的橋段。甚至,就算對方的原意不是這樣,你也可以過度的解釋,再借用。被誤讀,本就是表達者的宿命。甚至,我覺得,人生就是建立在誤讀之上的,一切都是誤讀(對,這句也是借用的)。

你看吧,這就是抱怨者的曲解人意,偷梁換柱,偷換概念,完全不用為這些話負任何責任。甚至,很多話你壓根就不用表達,只需要將一些經典名言複製粘貼,我想反駁的人必定會少很多。因為,一旦反駁,往往很難真的站住腳。畢竟,想想人家成名之經典要是都能夠輕易被推翻,那他的成名之路是不可能這麼順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至今那麼多人會樂衷於收集什麼經典語錄的緣故吧?大概這象徵了某種權威,或是某種思想。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能代表使用者也具有同樣的思想。就比如我這樣的抱怨者。

其實,稍稍想想就理解了。抱怨者,顧名思義,自然時間都用在抱怨上了。而大部分時間都在抱怨中了,哪還有時間去增長自己的思想呢?何況,只要你想抱怨,還有什麼是不能抱怨的呢?何況於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界上多的是不完美。於此,還奢望一個抱怨者多麼有文化,有思想,多去看看文學,看看批判學,或者看看經典語錄吧。

嚴格的說,我是不能稱之為抱怨者的。我很少在公共平台去發表什麼過激的言論,或者去跑到別人的動態下面去留言。更多的時候我也不過是在自己的世界裡胡說八道,自言自語,自圓其說,說好聽點,這近乎於「阿Q精神」,說難聽點,就是很中二。當然,已經過去了,否則,我斷然是不會承認也不會這樣說自己的。

話又說回來,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它對我的影響還是存在的。現在的我就有些過度的警惕這方面的東西,說白了,就是有點過度緊張,這有點類似於「創傷後應激障礙」。尤其是那熟悉的腔調,那跑馬車的文字,情緒泛濫而語言空洞,一看就是不懂或者過於膚淺的理解所致,這是抱怨者的通病。就像之前說的,別指望抱怨者多有思想。

何況,這些本身我是經歷過的,所以一看到我就大致知道是這麼回事,然後我就會告訴自己:別理他。對,這就是我的方法。面對抱怨或攻擊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沉默、無視。我的觀點是,不要把所有事情解釋給每個人聽。

當然,我現在是不怎麼抱怨了,一方面,我沒必要向誰證明我是誰的問題,而且人家看我的方式也並不是根據我所表達的方式。另一方面,誤讀是普遍存在的,理解誤讀也是誤讀的一部分。還有,我覺得吧,人生就是建立在誤讀之上的,一切都是誤讀。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抱怨者的禪了,抱怨者,非思想者。思想者,不會只停留在抱怨。


謝丹儒

2019年8月於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vJ032wBJleJMoPM0gCj.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