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這一個名字,在上一次被球迷廣泛提及的時候,應該是他宣布退役消息的那天。
再往上的一次走入大眾視線,那該是還在上海的劉煒和接手一年後的姚明團隊鬧出「逐客令」傳聞的時間段了。
然而,這一位前男籃隊員的的名字又登上了話題區。
筆者也預感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每逢大賽結束後,劉煒都會被網友們拿出來熱烈再一次討論。
和以前不一樣的是,大賽過後對劉煒的討論應該不會再是過往的批評,現在則是把他作為一種比較的「標杆」。
劉煒本人,可能也不會預料到到自己會有從「全網黑」到「全網捧」的一天。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經歷2019在本土舉辦的世界盃的失利後,絕不部分球迷都該意識到了現在正是中國男籃史上人才斷檔最為嚴重的時代。
以「亞洲第一控」郭艾倫為首的後衛團在本次世界盃上的表現是「災難級」的,批評聲不絕於耳。
在這個時候,大家才開始意識到一代不如一代,劉煒原來沒有自己印象流中的「水」。
這也便是正所謂的「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到了這個階段,對於劉煒的評價,球迷有所改觀。
但是,其實對於劉煒的實力與定位,可能大部分球迷甚至大部分自媒體人的印象都比較「含糊」。
在控衛這個位置上,全盛時期的劉煒是一個什麼水平的籃球運動員。
到底他只是不水的合格者,還是那種超時代的強者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後衛線的問題,一直伴隨著整個中國男籃發展的歷史,無論是姚明時代還是之前。
控衛,是中國男籃歷史上星光最黯淡的位置。
撇除遠古時代,從有數據記錄記載的1984年奧運開始(世錦賽,在1994年之前得分外的指標數據缺失),在劉煒之前的國家隊主控在國際大賽上的表現是什麼水平呢?
孫鳳武
1984年奧運,出戰33分鐘,7.4分7.7助攻2.9搶斷。
1988奧運,出戰23分鐘,4.7分2.1助攻1.9搶斷。
1992奧運,出戰26分鐘,6.3分3.6助攻1.1搶斷。
1990世錦賽,場均4.9分。
宮魯鳴
1988年奧運,出戰15分鐘,2分1.3助攻0.5搶斷。
1990世錦賽,場均6.9分。
阿的江
1994世錦賽,出戰20分鐘,場均2.2分2.9助攻1.7搶斷。
李曉勇
1994奧運會,出戰344分鐘,場均7.1分4.1助攻2.4搶斷。
2000奧運會,出戰9.3分鐘,場均1.2分0.7助攻。
郭士強
2000奧運會,出戰30分鐘,場均7.5分4.2助攻0.7搶斷。
2004奧運會,出戰13.2分鐘,場均2分1.2助攻0.2搶斷。
劉煒
2004奧運會,出戰30分鐘,場均7.5分4.2助攻0.7搶斷。
2008奧運會,出戰25.5分鐘,場均8.5分1.7助攻0.2搶斷。
2012奧運會,出戰24.1分鐘,場均6.2分2.0助攻 0.2搶斷。
2002世錦賽,出戰18.0分鐘,場均6.6分2.2助攻0.7搶斷。
2006世錦賽,出戰26.7分鐘,場均8.2分4.5助攻0.5搶斷。
2010世錦賽,出戰36.0分鐘,場均11.2分2.0助攻1.0搶斷。
劉煒一共為中國男籃出戰世界大賽37場,男籃隊史並列第一。
國家隊生涯大賽得分合計276分,男籃隊史控衛位置第一。
國家隊生涯場均7.46分,自92年FIBA數據齊全以來,男籃隊史控衛位置第一。
整體命中率39.7%,自因數據缺失而無法完全統計的孫鳳武后第一。在劉煒後面的是郭氏叔侄,郭艾倫38.9%、郭士強37.9%。
23歲開始就坐穩國家隊主控到33歲淡出國家隊,這是控衛劉煒的長度。
在大賽能夠場均得分上雙,這是控衛劉煒的高度。
「劉煒是中國男籃歷史上最佳控衛」這個說法,是比較客觀的。
再撇除國家隊生涯以及輝煌的CBA生涯,劉煒在2004年曾收到過來自國王隊的非保障合同,在05年收到過澳洲聯賽豪強野貓隊發出的有主力許諾的簽約的百萬合同。
不計算美籍的書豪,在亞洲黃種人控衛歷史上,巔峰的劉煒只輸「亞洲最強175」田臥勇太,他是離NBA最近的黃皮膚控衛。
是超不超時代的球員,筆者不敢說。
只是,劉煒是同時代的亞洲控衛的頂尖一檔的強者,這個沒有任何可爭議的空間。
可是,就是這樣的控衛為什麼會在黃金時代就一直被噴呢?
這一點可是全無關乎後輩郭艾倫等人的崛起的。
筆者在年輕的時候不會考慮到去想,即使去想估計也整不明白。
現在稍微了解得更多一些,再去細細想,大概莫過於三點原因。
1、劉煒的打法
劉煒是一位突出的「力量型」控衛,在噸位條件極度優越的情況下兼備射術和一定的組織
能收到NBA非保障合同、能獲得打起橄欖球不要命的澳洲人的認可,很大原因是歸因於這一點:劉大的對抗能力,真正達到了國際一流。
全盛時期的體重在92-94KG左右,他最輕的一個賽季是CBA的最後一季,82KG。
作為類比:郭艾倫85KG、趙繼偉77KG。
從職業生涯開始,劉煒就極其自律,在這麼大體重的條件下能讓脂肪率保證在8%以下。
尤其注重力量訓練,沒事就泡在健身房的職業習慣,也讓劉煒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內從未遭遇重大傷病,非常長青。
劉煒速度不突出、運球的球感一般、落陣地後的處理球也不算細膩,是一位可以在高壓之下穩穩地把球運過半場,執行好inside-out戰術和射好空位投籃的出色控衛。
可惜,劉煒在場,不足稱奇。
如果我們用能華麗運球「撕裂防守」往裡突、或者花里胡哨地「妙傳」、「可以瘋起來連續砍分」的標準來衡量國家隊控衛的標準的話,那劉煒肯定不夠看、也不夠好看,至少得是林書豪級別的球員才能做得到吧。
2、劉煒與姚明的關係
關於劉煒被質疑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他本人恰好與姚明的關係非常好,被部分人打上了「裙帶」之嫌。
劉煒在國內主控時間非常長,確實國內包括胡雪峰在內其餘優秀的控衛都難以得到機會。
這個是否有道理,其實也很好理解。
數位在國內聯賽水平在一個檔次的控衛,其中一位和王牌球員關係很好、配合默契,還收到過NBA的非保障合同。
如果我是主帥,我有什麼理由不去選他做主控呢?
歷任主帥,不也是因為這樣做出了這一個選擇麼。
3、控衛位置的特殊性&媒體與球迷的期望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郭艾倫,是不是亞洲第一控衛,劉煒當年又是?
這個答案看似是很重要的戰力衡量,其實並不然。
因為,亞洲第一控衛又如何呢?你很可能是世界的100控衛、300控衛、甚至500控衛。
控衛這一個位置,不僅困擾著中國籃球,實際上也一直困擾著亞洲籃球。
前文說到了劉煒在對抗上受到NBA的認可,可是NBA球探在「控球上」對他的評價是「NBA的中鋒水平」。
有控球有速度、無身體無對抗的田臥勇太當年登陸了NBA,也是穩穩的去看飲水機的水平。
亞洲本土孕育的籃球環境下,黃種人控衛要出一個技術、跑跳、速度、對抗都達到NBA水平的人,何其難?
再回到2000-2010這十年,我們中國男籃可是全員幾乎都處於黃金時代,我們的目標也並不是小組出線就可以歡天喜地了,而是要力爭再創佳績。
這樣自然就會放大了「控衛」位置上的「稍顯平凡」。
在那個條件下,主控劉煒一直被帶起「黑的」節奏,也許就在所難免。
正是因為上述的這兩個因素,不斷強化了當年在控衛這個位置上球迷可以大幅批評劉煒的「合理性」。
同理,也正是因為這樣。
同一時間段,「陳江華」,這三個字,指的可不只是那個會追風的廣東少年。
「陳江華」更是一種象徵,等同於男籃「希望之星」的代名詞。
這既是我們在全員黃金時代,對控衛位置的期待、也是對未來控衛的「要求」。
多多少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對球員的「殺」與「捧殺」。
時間,真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濾鏡。
只是如果是因為我們男籃後場的持續表現不佳,而煥發了自媒體們帶起的「劉煒」的洗白節奏潮,只是簡簡單單地把劉煒單純當做一種批評男籃隊員的比較工具的話,恐怕劉煒本人看到也是心情複雜。
即使用最嚴格的標準來看,劉煒任何時候都是國家隊史上「最合格」的控衛。
他的一些優點十分突出,他的一些職業品格,可以成為未來男籃控衛的標杆。
劉煒,其實是一個非常內斂得有些「老土」的倔人。
【風雨過後見彩虹】是他最愛掛在嘴邊的話。
在易建聯之後,劉煒也享受到了略帶魔幻色彩的「全網黑」到「全網贊」的過程。
劉大終於等來了他的彩虹,這讓筆者為他感到開心。
那中國男籃的彩虹呢?
再等等,再穩穩,請再多給劉煒的好兄弟一些時間與一些信心。
劉煒退後,終有人及。
當我們可以真正實現「體教不分離」的那一天,我們在中國男籃的控衛位置上會有100個「陳江華」、10個「劉煒」、甚至擁有我們的「納什」或者「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