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一個「飯渣」寶寶,九個半月才開始吃輔食,對食物也是各種挑剔
不吃太冷、太熱的食物;
不吃味道太重的食物;
不吃口味太雜的食物;
不吃質地太粘稠的食物;
不吃質地太稀釋的食物;
各種不吃,讓我們也是下足了功夫。每一頓輔食,都必是精心製作,食材要選新鮮的,大米要用有胚芽的,每一餐的輔食粥都是先在鍋里用大火燒開,然後在紫砂鍋里慢慢燉煮,直到粥的香氣瀰漫整個屋子。
但即使這樣,每次給女兒喂飯依然需要鬥智斗勇。婆婆每次都使出十八般武藝,搬來一堆寶寶喜歡的小玩具,方能在女兒顧著玩玩具的時候,見縫插針地喂飯。
我們都知道,邊吃邊玩並不是一個好習慣,內心裡其實是反對的。但平日裡我們要上班,帶娃的重擔落在婆婆身上,老人面對不吃飯孩子的心累和無助,我們是理解的,也很難極力反對這個做法。類似這樣的場景,其實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萬千家庭里上演。
父母作為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人,當遭遇隔代教育衝突,如何體面應對真是個難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
適當放權,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事
現實中,我們最常見的一個組合是,焦慮的媽媽搭配甩手掌柜的爸爸。而爸爸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殭屍」般的存在,而是因為媽媽們總喜歡把帶娃的大事小事通通包攬到自己身上,爸爸似乎怎麼做也不對,怎麼做也很難讓媽媽滿意,久而久之就啥也不做了。
古語說得好,雞鳴狗盜,各司其職。如果你要老人幫忙帶娃,那你就要適當放權,和老人家都能各負其責,各自都有一定的帶娃主動權。
比如老人家負責孩子的衣食起居,爸爸負責孩子的各種購買支出,媽媽負責孩子的文化教育就是一個不錯的分工,雖然分工不可能分得十分清楚,但大家起碼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都有一種主人翁的責任感,彼此更能互相理解和更好溝通,帶娃的矛盾自然減半。
破鏡難圓,千萬別撕破臉吵架
每一個爸媽,都難免有焦慮和失控的時候。比如你上班忍受老闆的各種刁難已經一肚子氣,下班卻看見老人家一個勁地溺愛孩子,酸奶才一會兒已經喝了三瓶,你要制止還給你臉色看,那你的內心真的是大寫的生氣!
但不管你再怎麼生氣,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千萬別跟老人家撕破臉吵架。一吐為快固然是情緒發泄的一種方式,罵出來也會讓你更加舒服,但是後果同樣十分嚴重。
隨著年紀見長,老人最容易產生一種無能為力感,需要周圍人的不斷認可。很多時候老人溺愛孩子,也是擔心孫子不喜歡自己,想要通過取悅孩子來刷存在感。而一旦你,一時沒忍住自己的心直口快,撕開了這個口子,那老人家的危機感就會越來越重,對你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彼此的矛盾也就越來越深了。
藉助外援,把握網際網路時代的紅利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發達,我們想到什麼信息似乎都信手拈來,網上隨意搜索一下就有答案。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紅利,也是我們手中可以利用的資源。
當老人家的「經驗法育兒」和你的「科學育兒法」產生衝突,與其自己解釋不清,還讓老人家覺得沒面子。不如讓老人家聽聽權威人士的說法。你只需動動手指,把網上看到的相關文章和視頻轉發給老人,讓老人自己在閱讀中思考,自己去分析問題的厲害,更是一個明智之舉。
很多老人都是很固執的,堅持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一旦自己的權威受到質疑,就會覺得晚輩不尊重自己。這時候藉助網絡的力量,就比寶爸寶媽自己溝通效果要好很多。
放平心態,正是矛盾的必然存在
就像閱讀一本書,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想要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達成一致,也是不可能的。
雖然我們內心都很希望,孩子如我們想像中的乖巧,老人如我們想像中的越來越好,但現實是矛盾總是無處不在。而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坦然接受這些意見不同。接納老人優點的同時也接納老人的缺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和情緒管理能力,才能讓家庭越來越和諧。
我們認為文化之間應該「和而不同」,應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處理隔代教育的衝突時,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
願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