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頂尖大學為什麼看重校友推薦?

2019-10-17     續航美國留學

根據2019年的數據,哈佛大學本科錄取率為4.5%,再創歷史新低。什麼樣的學生能夠被哈佛錄取?這個問題吸引著無數家長、學生、教育者和媒體的關注。根據NBC新聞報道,「ALDC」學生占據了哈佛大學白人學生總數的將近一半。而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項研究得出的數據顯示,非白人的「ALDC」學生僅占16%。ALDC是「Athletes, Legacies, Dean’s list, or the Children of faculty」的縮寫,指的是「運動員;哈佛大學畢業生的子女;院長或主任興趣清單上的申請人,通常包括非常富有的捐贈者和知名人士的子女;以及教職員工的子女」。由此可見,哈佛大學對於具有家庭具有「哈佛傳統」的學生格外青睞。其實不僅是哈佛大學,許多美國頂尖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都很看重校友人脈。對於那些並非校友子女的申請來說,如果能夠拿到校友的美國大學推薦信,就距離美國大學申請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很多80後和90後的童年記憶中,都有一本被父母奉為「教育聖經」的書籍——《哈佛女孩劉亦婷》。劉亦婷的媽媽就在書中提到,哈佛大學「強烈建議」世界各地的申請者都能夠與哈佛大學校友進行面談。書中寫到「招生面談到底談些什麼?很多有可能得到面談機會的中國學生,對此都會很感興趣。 說來很有意思——一般情況下,完全像是隨意的閒聊,不拘形式,不限話題,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不過這種時候你卻得留神,面談人士一面和顏悅色地讓你鬆弛緊張的心情,鼓勵你敘述自己的見聞和經歷,表達你的思考和見解,不時還引導一下偏離的話題;另一面會十分認真地聽你說的每句話,力圖深入了解你的內心世界、你的潛力、你的素養… 當你離去之後,他還會寫出一份詳細的報告,向母校敘述他在你身上觀察到的一切,包括他得出的至關重要的結論——你對該校是否合適。」這說明,早在國際申請者還相對較少的1990年代,美國私立大學已經開始利用全球校友為自己搜尋和網羅英才。

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看重校友推薦呢?

在英文中有一個詞,叫做「Alma Mater」,中文可以翻譯作「母校」。這個詞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畢業的學校,還代表著畢業生對一所大學獨特的氣質風貌的信念和歸屬感。例如我們提到哈佛、耶魯這樣的常春藤名校,就常會聯想到自由精神和社會責任;提到史丹福、MIT這樣的工科強校,就能想到兼有務實和創新的科研態度;提到文理學院,就想到博雅、通識、古典。

一所大學除了教授學生知識,還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的精神印記,校友就是學校氣質延伸,看重校友推薦信的分量、讓遍布全球的校友成為招生環節的一部分,也是大學與校友一種雙向的信任和傳承。對於校友本人來說,如果能夠舉薦自己認可、欣賞的年輕人進入母校,不但為母校生源優化做出了貢獻,而且對於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和人脈擴展,也有著潛在的利好。

此外,美國大學的經濟來源除了學費收入、科研基金等,校友捐贈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學校培養學生,為學生提供成功的資源和土壤。學生在獲得一定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之後,反哺學校,捐贈物資和款項來支持學校的長期發展。但是校友捐贈的維護和開源是一項大工程,大學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當一個原本就緊密聯結的團體(例如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所高中)中的許多成員都就讀過同一所大學,他們對這所大學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就會更加強烈,這種積極的感情會促進校友捐贈。

家境普通、社會資源平平的申請者,怎麼才能拿到頂尖大學的校友推薦呢?

縱然沒有校友/教職員工/知名人士子女的天然優勢,很多人也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校友推薦。如果學生就讀於一所學術聲譽極佳的高中,那麼在老師的幫助下,聯繫到高中校友中的名校畢業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向學長學姐尋求升學建議和學習經驗的同時充分展現自己的性格和特長,有機會的話一起參與一些活動,然後請求他們的推薦。

如果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在中學階段應該積極參加各種科技、文學、藝術、體育比賽。如果有幸獲獎,將有很大機會可以結識比賽主辦方或者資助方的代表,其中一般不乏名校畢業生。一位特長突出並且態度大方、積極、主動的學生,很容易得到關注和好感,拿到推薦信也可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針對高中學生的名校夏校、科研項目或者大公司的實習,都是絕好的取得校友推薦的機會。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學習習慣、處事風格、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特質也能夠得到比較全面的展現。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共事之後,如果能夠獲得教授或領導的認可和推薦,那這封推薦信往往更加細緻、更加有說服力。

校友推薦的作用雖然不可小覷,但是並不能「化腐朽為神奇」。如果申請者在學術表現(例如GPA,標化考試等)、性格品質(行為習慣、言談舉止)等方面暴露出比較明顯的缺點,校友推薦的力量是不足以彌補的。換言之,校友推薦只能幫助一個學生在其他幾位實力旗鼓相當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美國大學申請結果之所以難以量化,是因為申請的評定和審閱遵循「以人為本」。申請者不是成績單上的數字、獎狀獎盃的疊加、或者推薦信上的一個名字。申請者是所有申請材料投射出來的有血有肉的生動模樣。除了展現自己的優秀,更要展現自己的溫度和能量——頂尖高校吸引我們的,不也正是溫度和能量嗎?

【獨家稿件聲明】本文為美國續航教育原創,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美國續航教育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p7o1W0BMH2_cNUgSi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