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幸福的事就是泡在田裡

2019-10-11   中國數字科技館

「進京之前,我先跟我的超級稻告了個別。回去第一件事,還是要下田看看。」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北京接受「共和國勳章」頒獎。面對媒體「圍追堵截」,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話很幽默,也很寫實。90歲高齡的袁隆平頒獎前一晚到京,第二天頒獎和中國工程院座談會結束後,就不顧辛勞,馬不停蹄地趕往機場返程。又有一整天見不著自己心愛的雜交稻試驗田,他心裡著實「不適應」。

畢竟,「泡」在田裡,是他科研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實事求是,是做學問的態度」

「泡」稻田,最能體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覺。

「在田裡,人的身體上半截被太陽曬著,很熱。腿在田裡冷水中泡著,很涼(當時沒有水田鞋)。但我們每天都要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萬株稻穗里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撈針。」袁隆平向科技日報記者回憶當年,頭頂烈日、腳泡「稻海」,眾里尋「它」千百度,特別有畫面感。

1956年,還是湖南懷化安江農校教師的袁隆平,開始了科研生涯。

不過,科研「水太深」,剛「下水」的他,就被當時蘇聯生物學家「無性雜交」學說誤導,走了幾年彎路。直到1960年,才轉而以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理論為依據,並選定雜交水稻研究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統選育高產的良種。

「系統選育要選大穗子。所以每年水稻抽穗到成熟期間,我都去田裡選種。」袁隆平說。這也就有了「泡」稻田的那一幕。

1961年7月的一天,「泡」稻田的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顆粒飽滿、長著10多個8寸長稻穗、明顯「鶴立雞群」的稻株。這一定是「良種」。他小心翼翼地對「良種」進行標記、培育,期待來年畝產試驗大增收。

怎知第二年,「良種」抽穗卻參差不齊。失望的袁隆平,坐在田埂上,呆望著稻株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他腦海里閃過一個靈感:自花授粉的水稻,出現了雜種後代才有的「分離」現象,是否說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雜種優勢?他趕緊記錄,並反覆統計稻穗參差不齊的分離比例。3∶1,完全符合孟德爾分離規律。這代表著,他選的「良種」植株,確為天然雜交稻,也說明水稻確實可能存在雜種優勢。

儘管當時學術界普遍否認水稻雜種優勢的存在,但袁隆平還是堅信「眼見為實」。「實事求是,是做學問的態度。」他說。

為了找尋他預測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每天帶著夫人和學生,吃完早飯就下田,帶兩個饅頭當午餐填肚子,一直要忙到下午4點方回家。在這樣的日常生活里,他們的反覆試驗和積累,最終成就了袁隆平在世界雜交水稻歷史上,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輝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原來傳統理論中,「自花傳粉植物自交無退化,因此雜交就沒有優勢現象」的「魔咒」,因為袁隆平對「眼見為實」的堅持,而被打破。此後他和科研團隊歷盡艱辛育出的「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也獲頒新中國成立後首個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

「如果此路不通,不妨換一條路走」

2014年,袁隆平為首的科研團隊,又一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次,是因為獨創的雜交水稻「兩系法」。

兩系法雜交稻,是建立在一種光溫敏雄性不育系基礎上的育種技術。與三系法相比,作為「母親」的「光溫敏不育系」,同時充當了不育系和保持系兩種角色。換言之,雜交水稻育種從「一妻兩夫」,發展成為了「一妻一夫」。

說起來有些輕描淡寫,但這水稻的「一妻一夫制」,來的卻異常驚心動魄。

三系法成功後,人們對兩系法充滿了期待。不過,這項研究之初,人們對這位「母親」的育性轉換習性尚未「摸熟」,以至於1989年,我國盛夏一場罕見的低溫,讓科研人員大大地吃了一驚。

低溫中,「母親」開始「心緒不寧」,在不育系和保持系角色間異常切換,導致當年全國兩系法制種大面積失敗。

就在多數人要放棄這項「不靠譜」的研究之時,袁隆平和協作組重要成員頂著巨大的壓力,尋找原因,調整選育不育系技術策略,最終發現了導致雄性不育的「臨界溫度點」,解決了不育系繁殖過程中的臨界溫度「漂移」等問題。

「我總結自己走過的科研道路,首先搞科研的大方向要對。其次,搞科研要學會在此路不通時,換一條路走。」袁隆平如是說。

「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繼續努力」

「頒獎,習總書記跟您說了什麼?」記者問。

袁隆平答:「總書記問我有什麼新進展,我跟他說,超級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

作為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袁隆平毫無爭議地斬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共和國勳章」。諸多榮譽加持,他卻始終堅持自己「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繼續努力」。這從「共和國勳章」頒獎禮上,袁隆平回答總書記的話便可見一斑。

「90後」的「稻神」,明顯不服老,依然帶著一家老小向前沖。

3個月前,袁隆平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親筆簽名的「告示」:「全體員工,人人須知,我心中有三大主要任務。其一,衝刺『禾下乘涼夢』,繼續鞏固每公頃18噸產量的目標;其二,選育耐鹽鹼稻,瞄準每公頃產量4.5噸的目標;其三,發展第三代雜交水稻。」

今年,在袁隆平的部署下,團隊布局了雲南箇舊、河北邯鄲和四川德昌等3個點,進行18噸/公頃大面積示範種植,採用其親自指導選育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9月底,四川德昌縣實測結果攻關片,平均稻穀畝產量達1090.2公斤。

「目前,我國18億畝耕地保護的紅線,遠不能滿足糧食生產。不過,我國有10多億畝鹽鹼地,現可供利用的在2億畝左右。假設能從中拿出1億畝開發,每畝按300公斤產量計算,每年就能增加300億公斤糧食。我提出了利用水稻雜種優勢,提高耐鹽鹼水稻產量的技術路線。」袁隆平說。

就在國慶前,團隊的第二個「小目標」有了成績單。內蒙古烏蘭浩特「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鹽鹼水稻現場測產驗收評議會」上,專家組實測畝均產508.8公斤;而不遠處吉林大安市示範現場的鹽鹼稻理論測產平均畝產614.7公斤,摺合實際畝產522.5公斤,均大幅超過了袁隆平的「及格線」。

「雜交水稻從三系法到兩系法,產量上了一個台階,但也進入了緩慢增長期。現在,我們採用遺傳工程不育系,初步研究成功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這有望在未來為糧食增產帶來驚喜。」袁隆平如此介紹他的第三大目標。

在功勞簿上閒不住的他,自然也不會放棄自己的雜交水稻「世界夢」。

「在緬甸中央農業研究院的水稻實驗室,我和學生在田裡工作。因為緬甸人信佛不殺生,水田裡到處都是眼鏡蛇。有次,從抽屜里冷不丁躥出8條小眼鏡蛇,至今我都心有餘悸。在熱帶雨林里,我們還要與吸血的旱地螞蟥作鬥爭……」袁隆平說。

在他和一大批中國科研人員的前赴後繼下,亞洲、非洲、「一帶一路」沿線,雜交水稻已在40多個國家成功示範,並在10多個國家大面積推廣。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