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鴻章即鴻文,鴻篇巨作之意。漢王充 《論衡·佚文》:「鴻文在國,聖世之驗也。」元劉塤 《隱居通議·詩歌二》:「 歐陽文忠公脩鴻文碩學,宗工大儒。」明陳子龍 《行路難》詩:「鴻文雖留千載後,大抵是非都茫茫。」清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志銘》:「今當啟祔,禮宜補作。祈並惠鴻文以圖不朽。」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七篇:「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少意為輔佐。如:少正,少府,少內(漢代掌宮中財物的官吏),少公(唐代縣尉的別稱),少尹(明、清時州縣輔佐官如縣丞、典史、吏目等的別稱)。荃,香草名,即菖蒲,古用以比喻君主 。《離騷》:荃不揆余之中情兮。柳宗元《吊屈原文》: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少荃就是輔佐皇帝。
整個名字意即: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李鴻章開始跟著曾國藩的湘軍混,後來自組淮軍另立門戶。草創時期比較困難,連身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外國人看見這幫襤褸之眾,紛紛大笑,李鴻章說,軍隊行不行要看能打不能打,不能光花架子好看,又不是選美大賽。「迨吾一試,笑未晚也。」隨後淮軍連戰連勝,外國軍皆驚嘆。
李鴻章攻打蘇州,太平軍八王開城投降,降軍有十萬之眾,歃血盟誓,跟李鴻章要錢要官。李鴻章一口應承,第二天請八人吃飯,席間曆數其罪,斬之,又殺了八人親黨兩千餘人,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蘇州屠城」,後來被拍成電影《投名狀》,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等大咖主演。
李鴻章曾論天下大勢:「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事,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往來自如。陽託和好,陰懷吞噬,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瞬息千里,軍火機器,工力百倍,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而環顧當世,餉力人才,實有未逮,雖欲振奮而莫由。易曰:『窮則變,變則通。』蓋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近時拘謹之儒,多以交涉洋務為恥,巧者又以引避自便。若非朝廷力開風氣,破拘攣之故習,求制勝之實際,天下危局,終不可支;日後乏才,且有甚於今日者。以中國之大,而無自強自立之時,非惟可憂,抑亦可恥。」
李鴻章說,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千年未有的強敵,打不過,守不住,唯一救國之法就是大力培養有用人才,學習列強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圖謀自強。窮則變,變則通,如果一味因循守舊,沒有拿來主義,就會被時代拋棄,就會被滾滾而前的歷史車輪碾得粉碎。不僅可憂,而且可恥。
甲午海戰,李鴻章經營十多年的北洋水師覆喪殆盡,遂被削奪官職,前往日本議和。李鴻章來到馬關,伊藤博文諸多要挾。正在相持不下,李鴻章被日本激進分子沖臉開了一槍,血流滿面,傷勢極重。李鴻章不讓醫治,臉上帶血參加談判,言論自若,氣不少衰。隨後在各國輿論壓力下,日本終於讓了一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挨了一槍,少陪了一億兩白銀。
李鴻章勤於王事,終於積勞成疾,吐血而逝,享年七十有九。諡文忠。博聞多見曰文,危身利國曰忠。
李鴻章長軀疏髯,性恢廓,處榮悴顯晦及事之成敗,不易常度,時以詼笑解紛難。其任事持大體,不為小廉曲謹。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嘗以曾國藩晚年求退為無益之請,受國大任,死而後已。居恆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拓蘭亭,日臨摹百字,飲食起居皆有恆晷。長於奏牘,時以曾、李並稱雲。
李鴻章和曾國藩最大的區別在於,曾國藩懂得急流勇退,明白亢龍有悔的道理,李鴻章卻一往無前,就如過河卒子,死不回頭。李鴻章認為,急流勇退當然是好事,既能保身,又能留名,何樂而不為?但是既然身受荷國重任,就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能考慮個人的安危榮辱。用周星馳《功夫》裡面的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屠狗屠毒。因此李鴻章特別看不起曾國藩這種「晚年求退」的行為,認為對國家毫無益處。這也最終導致曾國藩的身後名比李鴻章要好。
論曰: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